查看原文
其他

匠心妙手唤春回 自贡三大博物馆修复藏品静待文旅复苏

自贡网 2021-03-24



盐、龙、灯是自贡的三张名片,是让自贡人引以为傲的优秀文化历史。
此前三大博物馆——盐史馆、恐龙馆、彩博馆受疫情影响闭馆,在沉寂的两个月期间,博物馆相继开展文物修复、化石修理及彩灯维保等纯手工技术修复工程,为自贡接下来的文旅恢复及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增砖添瓦。
下面就跟随本网去看看,自贡的这些“宝贝”是如何重新焕发昔日光彩的。



盐史馆首次大修古籍

❖ 315册清代和民国藏本“焕发新生” ❖


日前,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完成了建馆以来首次大规模古籍系统修复工程。315册不同程度损坏的文物古籍修旧如旧,曾经“病入膏肓”的古籍“焕发新生”,重新接受时光的雕刻。



图:修复后的古籍


翻开修复完工的一册《太平寰宇记》,尽管密布的虫洞还在,但经过托纸、喷水压平、折页、捶平、重新装订等修复工序后的这本古籍,已能正常翻阅。


“在相同的保护条件和环境之下,气候条件不同,保存的效果就会有差异。”盐业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李敏告诉记者,自贡地区空气湿度大,酸性相对较高,古籍不同程度出现枯叶状焦脆现象,酸化严重。其次是虫蛀和脱线。修复前,有的破损严重得无法揭开。


记者看到,文保人员端出的未修复古籍,泛黄的书页酸化、虫蛀,千疮百孔仿佛一碰就会碎掉。



图:修复前的古籍


给古书治病,需要心细如发,慢工出细活。


一般来讲,古籍修复分为准备、修整和复原三个环节。仅仅在准备阶段,就得做好科学检测、分析、核查、分解书籍、揭书页、配纸、染色、去污等多道工序。


图:修复前的古籍


“如果是酸化,就得脱酸;如果是虫蛀,就得补上;如果是粘连,就要设法揭开……”李敏细数古籍修复的细节,工序可谓多如牛毛。“得分析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损坏,然后对症下药,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


“要是纸张拉力较好,就可以先闷润,再揭开;要是纸张较脆,就适用蒸汽揭法。”李敏说。



图:修复前后对比


一本古籍,记载一段旧时光。


此次修复的315册馆藏古籍,大多为清代和民国藏本,为盐史馆珍贵藏品,有《明史稿》清敬慎堂刻本、《蜀典》清刻本,有《四川盐法志》《富顺县志》清光绪八年(1885)刻本,还有民国八年大安盐厂长发井岩口簿、民国时期井灶银钱货物流水账册等,它们都是盐都自贡珍贵的文物。



修理修复还原恐龙原貌

❖ 恐龙馆深藏化石“雕刻家” ❖


恐龙博物馆一隅,馆员胡晓冬在板凳上一坐就是半天。


手持气动修理钻头,他正在对一块恐龙尾椎化石进行修理。如钢笔尖一般细的钻头嗞嗞作响,在包裹化石的围岩上划出密密的细线。沿着骨骼走向,如此反复钻动不知多少次,一块化石才能成功从包裹的围岩中全部分离出来



每次修理化石,在化石修理岗位上工作十余年的胡晓冬都会戴上护目镜和口罩,开启吸尘设备,全身心投入到钻头触碰的那一个个点和一条条线上。“难就难在要把每块化石的关键特征修理出来。”同时担任藏品管理员的胡晓冬感触太深,他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化石修理人员,必须得学习基本的解剖学知识。在他工作台后面的墙壁上,一幅恐龙骨骼结构示意图赫然悬挂。


人们对“恐龙化石是怎样‘走’进博物馆的”的问题,充满了好奇。


“找化石、挖化石、修理保护、研究命名、复原装架,最后才是陈列展示。”恐龙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说,经历以上流程,恐龙化石才能来到游客的眼前。



化石挖掘出来后往往是残损的,修理修复成了必修课。


化石挖掘出来后往往是残损的,修理修复成了必修课。“化石的修理其实是一个耐心细致的技术活,修理师就像雕刻家一样,一点一点地剔除多余的围岩,露出化石真实的面目,最终据此可以还原恐龙全貌。”


文物灯具最怕灰尘沉积

❖ 馆员定期为它们“挠痒痒”


三四米长的鸡毛掸子,给眼前巨大的瓷器宫灯王“挠痒痒”,是陈建平和陈焰每个月必须打卡的工作。


在中国彩灯博物馆二楼展厅里,这座用了六万件瓷器餐具以棉线精心捆扎而成的巨大宫灯通体不用胶粘、不用钉连,令人叫绝。



而彩灯的“保鲜”,源自幕后的保养——由于宫灯王高约十米,每次掸灰尘,陈建平和陈焰都需要仰着头好一阵儿,轻轻扫动,如此反复数次,避免对“年事已高”的馆藏彩灯造成伤害。


在对下半部分进行清扫后,他们还得来到上一层楼,够着手挥着鸡毛掸子扫尘。“这个灯有部分位置是悬吊部件,所以力道要适当,掌握住火候,才能够防撞防碎。”陈建平说。



“所有馆藏文物灯具最怕的是灰尘。”博物馆展陈社教部主任侯梅说,对于这里的每一盏灯来说,除了定期必须做的除尘工作以外,还有一系列专业的技术维保工作要做。


“时间一长,用于捆扎的棉线难免出现断线,这就需要日常维护、维修、保养,随时留意电线是否存在隐患。”侯梅介绍,博物馆还会定期对见证自贡灯会悠久历史的 “五皇灯会”石碑、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等文物进行防风化保养。



来到博物馆三楼的特殊工艺材料彩灯展厅,红辣椒、瓷器、药瓶、蚕茧、光碟、竹编、玻璃吹塑等经典彩灯,是陈建平和陈焰每月必打卡地。他们或用毛巾,或持软刷,或拿鸡毛掸子,悉心呵护着“自贡骄傲”。



眼前,陈焰正在对一座用蚕茧制作的灯组进行除尘。用30多万个蚕茧的“丹凤朝阳”灯组以蚕茧做为凤凰的羽毛。两位护灯人告诉记者,蚕茧灯为自贡灯会首创。尽管蚕茧在制作时经过防水处理,但灰尘依然是蚕茧的天敌,须高频清扫,心细如发。


记者了解到,受条件限制,自建馆以来,彩灯博物馆的馆藏灯具大多为祼露展陈。


目前,该馆正在拟写改造陈列大纲,积极改进陈列方式,争取让珍贵的藏品以最新、最科学的展陈方式在参观者面前亮相。

更多新闻

防线不能松!又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四川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未开学不得提前收学费(保教费)!

这家新上线的鲜货火锅,约起!


来源:自贡网


记者:缪静

编辑:马莉莎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