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烂故事里都是偶然|「深夜怪话」-020

东东枪 东东枪 2021-01-13


◎马志明说当年择偶,问对方:“你会骂街吗?”“打人呢?跟人打起来过吗?动手儿?”“都没有?那哪行……”这个事,很禁琢磨。


◎狗咬狗一嘴毛,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声该创新还是该传统?这么多年了,这样的问题还有无数人在讨论,甚至编成相声节目在台上表演,这本身就够可笑的。


◎黔驴技穷是别出心裁的亲大哥。



◎发明“延误猜一猜”那人是个天才吧。


◎努力去探寻真正的需求缺口,和凭空制造传播概念,确实不同。但后者又快又方便,听起来酷炫。


◎《古今谭概》里有一则——“我太祖幼时,尝见群鹅游于庭。戏以青白二纸旗左右竖立,命之曰:青者立青旗下,白者立白旗下。群鹅应声如命而往。一花鹅不知所适,往来于青白之间。” 头回读的时候赞叹了半天。最后那花鹅,妙极了。


◎周星驰没老。他没跟我们一起变老才被我们笑话的。“贵在幼稚。”



◎见过不少在民企国企里坚持外企范儿的朋友,服饰风格、沟通习惯、思维体系、语言词汇都是。你可以想象一个从上海嫁到甘肃40年但仍然坚持说“阿拉”“白相”“结棍”、每天擦美加净吃大白兔的妇女。


◎你是个中学生,你交给老师的作文里那个我就是super ego,你跟同学聊天时展现出来的那个我是ego,你日记本里那个我才是id。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微博/朋友圈是ego,饭否/微博小号是id。


◎跟朋友聊起:很多我们认为不及格的东西大行其道,很多我们认为不及格的人建功立业,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标准与世界不一致,也就是说,你我在乎的很多东西是这个世界不在乎的,是根本不重要的。这是这个世界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这也不是什么抱怨,这只是个事实。


◎看来的——“现在的讨债公司,坐镇的花臂肌肉男都是政法大学毕业,分析起来跟律师是一样的,递出来的名片一看,某某法律事务所,再翻过来还印着一句话: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


◎高凤山的《猪吃豆腐》,倒山东口,“猪”读zhi。想必就是“彘”。



◎至少十几年了吧,中国人给孩子取名都照琼瑶小说里的来。以前老纳闷,金庸也流行啊,怎么大家在这事儿上把金庸给忘了。后来想,八成是琼瑶好抄,金庸难学。


◎据说新的取名指导是“女《诗经》,男《楚辞》”。都是民歌集。可能连《楚辞》自己都没想到。


◎“爸爸,你和我是两只夏天的甲虫。”谁说的来着,小孩儿都是诗人。


◎“热门剧里的角色恰巧与一位早逝的朋友同名,每次听到都令人心里一紧。那朋友的父母仍在,真希望他们爱好广泛,不看电视。”


◎唐僧的紧箍咒念的是什么我大概知道了。“OKROKROKROKR……”


◎应该搞个电影,讲互联网公司的,叫“复盘者联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忽然想起,我竟还真见过一些几乎当得起这八个字的人。


◎“不以物悲,不以己喜”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似乎就又难了一些。


◎闲鱼上的每台二手跑步机背后都有一个看透了自己的智者。



◎“大丈夫难免妻淫子不孝”。《乌龙院》里的词儿,宋江自己劝自己。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我们干革命的人还在乎这个?”


◎选择过普通人的生活,并不是一件不需要勇气和坚持的事。出走是放手一搏,不出走也是。



◎或者说,束手就擒是另一种放手一搏。


◎看了《疯狂的外星人》。我就想,宁浩要是我哥们儿,我肯定也得给他打个电话:浩哥啊,这回这是拍了个啥啊?啊?你说说,你这是拍了个啥啊?

◎侯耀文、魏文亮的《黄鹤楼》,实在是太有意思了。班里开联欢会那种热热闹闹乱乱哄哄的有意思。



◎“炸”这个字的读音,其实挺好分辨——“呲啦”的念“zhá”,“boom-boom!”的念“zhà”。


◎我不爱给孩子讲现成的故事或读故事书,偶尔由我哄睡,我都跟他玩游戏。一是故事接龙,我起个头儿,我俩交替往下编,偶尔还会适当互相出出难题,像是低配版的“谢天谢地你来了”。第二个游戏是吹牛比赛,完全照搬马季赵炎的《百吹图》模式,很好玩,经常玩得哈哈大笑。


◎所谓写作能力,可能是四种能力的综合——观察能力、理解(共情)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没有“贵族”,可能是个问题。“贵族”是天然的模范,他们有责任成为模范,其他人也有义务追慕模范。


◎好故事里都是必然。烂故事里都是偶然。


◎在微博上说了句《英华沉浮录》很好,有回复说“商业互吹”。您太给我脸了。


◎以前说过,有时候,词语决定思想。你使用一个现成的词语,代表你接受了一整套那个词语背后的思考逻辑和价值判断。有些词,本身就是陷阱。建议大家慎用。


◎我国电影经常能给我看出密集恐惧症来。


◎一个戴着降噪耳机的人忽然静静地把耳机摘下过一小会儿又戴上。可能是放屁。


◎虾米和网易云音乐的区别大概是这样的:虾米和网易云音乐都会给我推送京剧唱段。但虾米不给我推于魁智。


◎去动物园,在狮虎山,小郝忽然朝着老虎大喊:“加油啊,东北虎!”


◎我们这个时代,西西弗斯并不在山坡上推石头。他在机场男厕所擦地。


◎方言语音的演变太快了。现在天津年轻人说的天津话似乎就已经变得很难听。看几个说天津话的原生短视频就知道了。高英培魏文亮那一代的精致漂亮动听的老天津话已经没了吧。


◎拍小视频的太多了,街上要饭的都不够用了。


◎出租车上看一本书,讲的都是有意思的事,但讲得那么没意思。可能是作者太想有意思了,也太高估自己的有意思了。


◎有些书,读完会想跟作者交个朋友。有些书就不是。


◎有没有过因“宣布不参加下届大选”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应该有。


◎“我读了四月号的《北京文艺》发表的苏文茂同志写的《3+3=8》一文,我非常欣赏,我认为作者把人物全写活了,文学性很强,这说明作者苏文茂同志有高度的文学修养,我希望多发表他的文章。”——夸得太到位了。哪儿有杂志能发这路读者来信我都想写一封过去。


◎“你怎么单拿我比枣儿啊?”——我就琢磨,这句,现在的相声演员会不会这么翻。



◎回大学里听了场讲座,坐在一堆大学生里。觉得上大学真好。我这母校离我家也就一两公里,可再也回不去了。当读书人也好。以读书教书为业,太幸福了。


◎是枝裕和我看过几部。确实不知道好在哪里。可能是我的问题。


◎有话好好说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功。有话不好好说也是。



◎“师傅,你平时一年下来这36分能剩多少?”

“36分?12分啊!”

“哦?您也12分?”

“是啊。”

“那你就这么瞎XX开?”



◎刚听说,某外企一度有俩外国领导,一个叫Ben,一个叫Dan。


◎大多数“不计名利”都只是“名利不济”。


◎远贫贱而近富贵,称为“势利”。但“势利”并不只体现在贫贱富贵上。


◎洪晃在电影里那段台词,直接就被冠以“吐槽陈凯歌”的名头,不知有什么根据。陈导当年回应“馒头”吃了亏,后来一直沉默,现在这样儿欺负人家,跟骂聋子打哑巴没什么区别。


◎我在孔夫子上搜过《少年凯歌》的二手书。最便宜的也要两三百一本。作为对比:我也搜过自己当年出的书。孔夫子上最便宜九毛九一本就能买到。没写错,真是九毛九,0.99元。


◎人类一乐观,上帝就发笑。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正事儿的女同学。”



◎听歌品位与人格优劣并没关系。一个人听的歌再好,也并不代表他一定是个好人。当然,你除外。



◎我也是撑的。看了一个汽车雨刷片评测,作者写了好几千字,放了十来张动图,最后结论是:看,刷得都很干净,别的暂时也看不出来了,就这些,谢谢大家。


◎夜宵吃到几点散场最为适宜?吃到参与者手机平均电量约为9%时散场最为适宜。


◎教“规矩”很难,教“自由”多容易。


◎相声原本都是纯熟精致的口语。后来一度不是。现在改了,但也不是。


◎“他没有对成功的渴望。”“嗯?”“他只有对牛逼的渴望。”“嗯。”


◎错误的总结比比皆是,正确的分析凤毛麟角。大数据时代,也是如此。大数据的思路是总结,不是分析。


◎当年在上海,老跟公司一个R&D人员聊天,北京人,好像叫Ricky还是什么来着,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一个现代化大厨房里研究各种新食品,科学家似的,往锅里放什么东西都得先在电子秤上称称,记下来。有一回我问Ricky你以前在北京是干嘛的?他说,嘿,凯宾斯基听说过吗?哥们儿以前是那儿行政总厨!


◎10多年前,木子美老师做“播客”。有一期节目,她放了一段录音,是她爸临终前的一段声音,从“潮式呼吸”,到终于安静。


◎一个从业三五年的文案,还写不出保质保量的东西来,一小半是自己的责任,一大半是最早带他的资深人员的责任。


◎策略即选择。


◎努力别当“焦虑分发者”。


◎要过滤伪需求,至少不制造伪需求。很多目标只是“伪目标”或“目标幻影”。



◎乡音未改鬓毛shuāi你们不乐意。笑问客从何处lái你们不管了?


◎文字,不是文物。


◎孤枕难眠,孤掌难鸣。


◎上元节,司马光他媳妇儿晚上打算出门逛逛,他问:有什么好逛呢?媳妇儿说:看看灯。他指指家里的灯:这不是?媳妇儿说:也看看人。他说:我是鬼?


◎“铁子”是男权世界里的女权吧。


◎刚知道王志文读书时,毕业大戏里他演的是唐铁嘴。还别说,真挺合适。


◎“人艺里边儿有几句老话,说演员有几大灾难——演员长得太漂亮是一大灾难,上去他老觉得自己是美的,且破不掉那自我感觉呢,让他演一个要饭的,这不要他命嘛。”——杨立新老师说的。万幸我没这问题。万幸。


◎“喜剧必须得有一个冷静的头脑,知道这个地方笑,他的原因是从哪点开始的,这个因果关系又要出其不意,是这个想象力之外的,而且又要是合理的,这就是所谓的包袱。”——也是杨立新老师说的。很准确。


◎不上墙是烂泥最后的骄傲。

◎说“你算哪根葱?”太过粗鲁。换成“贵姓?”就好些。



◎既过公历新年又过农历新年,似乎是个很不经济的事情。


◎“家庭主妇”,或更准确点,housekeeper、“管家”,是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事情。谁做这个housekeeper,是个分工问题。约定俗成的分工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当然可以改。但遵照这个约定俗成的分工模式,就一定是腐朽落后,甚至邪恶的?似乎也未必。好在如今housekeeping已经是可购买、可外包的服务,这个问题完全不必再做你死我活的争论。


◎傲慢与轻浮可不是幽默。他们是隔壁班的坏孩子。


◎一下雪就满屏故宫。不知道的还以为雪光下在故宫了呢。


◎刘慈欣不是劳动模范,又怎样呢?他说过自己是吗?


◎非婚生子女随母亲落户不知道为何会成为新闻。之前去给孩子上户口,民警例行都问一句,“不是非婚生的吧?”并不是非婚生不给办,而只是需要提交的材料不同,而且是在另一个窗口办。



◎岳云鹏老师发了个微博,说想给二十年前的自己十块钱。写得挺好的。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关牧村拓哉。马约翰列侬。张雨生结弦。


◎没看那电影。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标语已经看了无数遍了。这标语写得还挺好的,准确地交代了时代背景——大难临头,懂合辙押韵、知道平仄的文案都死绝了。


◎看到黄集伟老师的“一周语文”停止更新的消息。想起在香港见过街边小食店贴出来的“光荣结业”告示,红纸黑字,端正气派。感谢黄老师。“一周语文”是我近来这几年唯一在追的博客栏目,黄老师停更了,我的博客阅读时代可能也就结束了。


◎你有一大捆甘蔗,你随便抽出一根,一吃,坏了,生虫了。又随便抽出另一根,也生虫了,你把这甘蔗附近的几根都拿出来,一看,这几根都有虫。这能证明这捆甘蔗中的每一根都有虫吗?不能。你会认为这捆甘蔗全都坏了吗?会的,正常人都会的。


◎朋友说孩子一年级寒假作业要求录像讲“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变化”,孩子才七岁。想起我小时候写作文也写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那时候作文选里的范文都这么写。


◎“君子国”的臆想是很误事的。


◎似乎“鲁莽”是近来时兴的成功学。信仰及宣扬者都不少。这个理论确实好,听着就那么痛快,比“做自己”还痛快,还好卖。


◎反正据我观察,开枪前先瞄准已经被视为低效过时的旧思维。说是瞄准浪费时间。没错,不瞄准先开枪挺好的。要是子弹不限量供应、敌人也都没长腿,就更好了。



PS. 下头这本小书,如果哪位读了,欢迎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去给打个分、评价几句吧。多谢。:))


(题图由东东枪2019年3月拍摄于北京。)


近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