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

2016-10-20 哲学动态

一、文德尔班的生平和弗莱堡学派活动概况


马堡学派的哲学家们主要致力于与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研究,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论述比较空泛,然而在新康德主义运动内,还产生了一个以论述社会历史问题为重点的弗莱堡学派。它因曾以弗莱堡大学为活动中心而得名。它后期活动中心是海德堡大学,故又称海德堡学派,由于弗莱堡和海德堡属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州。故又称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还由于它着重先验心理和价值问题的研究,有时还被称为先验心理学或价值学派。


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是威廉·文德尔班(Wilhelm Wildelband 1848 -1915)是一个职业哲学教授。曾先后任教于苏黎世大学(1877年起)、斯特拉斯堡大学(1882年起)、海德堡大学(1903年起)。1894年起他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序曲论文集》(1884)、《历史和自然科学》(1894)、《论意志自由》(1904)、《哲学概论》(1914)。他也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史家,所著《古代哲学史》(1888)、《近代哲学史》(两卷集,1878-1830)在西方哲学界颇具影响。文德尔班晚年逐渐转向新黑格尔主义。


文德尔班的学生海因利希·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 1863-1936)是弗莱堡学派后期的主要代表。1888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先后任教于弗莱堡大学(1891年起)和海德堡大学(1916年起)。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认识的对象》(1892)、《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1896)、《历史哲学问题》(1905)、《哲学体系》(1921年第1卷)等。李凯尔特晚年深受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影响,明显地暴露出了转向非理性主义的倾向。


在弗莱堡学派的其他代表中较著名的是海德堡大学教授莱斯克(E·Lask 1875-1915),他的特点是将新康德主义与胡塞尔现象学结合在一起。此外,德国哲学家科恩(J.Cohn l869-1947)、鲍赫(B·Baucb l877-1942)以及后来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k斯特贝尔格(Hugo Munsterberg l863- 1916)也可归属这一学派。


在继承和改造康德的先验论以及重新解释康德"自在之物"概念、排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上,弗莱堡学派同马堡学派有类似之处,但在具体论述上有重要区别。马堡学派把客体当作主要研究对象,从对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了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弗莱堡学派则把先验主体本身当作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了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包括自然和文化对象)的评价当作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事件的评价当作哲学的主要内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当作是应当如此之物。弗莱堡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首先提出的,李凯尔特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下面介绍他们的价值论及与之相关的关于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对立的观点。


二、价值论


文德尔班等弗莱堡学派哲学家给自己所提出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对以往哲学进行彻底的改造,据文德尔班说,在古希腊,哲学指的是全部知识的总和。随着人类知识的发展,专门科学陆续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整个存在领域几乎都被各个专门科学瓜分了,到19世纪末,哲学落到了莎士比亚著作中的李尔王的地位,即只剩下一个乞丐的讨饭袋了。在当时的德国,一些人把哲学完全归并到专门科学中去,另一些人把哲学归结为哲学史研究。文德尔班对上述见解都采取否定态度,他认为既应否定把哲学当作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也应抛弃用专门科学取消哲学的企图。哲学有其本身的特有的领域,那就是研究有关宇宙和人生的一般问题,他说:"谁要是想以哲学的方式来谈哲学问题,就必须时刻鼓足勇气,把自己的脚跟站稳,而且还要坚定不移的气概,把听众领到各种最一般的思考中去。"(《历史与自然科学》,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49-50页)哲学究竟怎样研究这种最一般的问题呢,就是将哲学从象自然科学那样同答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改为研究事物应是什么的问题,即由判断问题改为评价问题,一句话把价值和评价问题当作哲学的根本问题。因此,与马堡学派把哲学主要当作先验逻辑不同,弗莱堡学派把哲学主要当作一种价值论。


文德尔班声称:"哲学绝对不能脱离价值的观念,它总是强烈地、明显地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文德尔班:《哲学概论》,第40页)他认为哲学就是作为价值的一般理论,哲学的任务就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进行估价,从而建立事实的领域(世界)与价值的领域(世界)之间的联系。李凯尔特也同样把价值范畴当作其哲学的根本范畴,认为哲学的对象就是研究价值。他说:哲学"把价值领域留给自己,它认为价值领域是自己真正的领地,哲学的目的就是研究这些作为价值的价值,探讨它们的意义,把它们纳入一切价值的普遍的、合目的的联系之中。"(李凯尔特:《历史哲学》,俄文版,第174页)弗莱堡学派对认识论问题的阐述同样服从他们的价值论。他们对先验主体(先验心理意识)的分析的立足点也正是价值观念,对先验意识、先验主体的判断正是依据价值,下面我们以文德尔班为例,对弗莱堡学派的价值论具体加以评述。


在文德尔班看来,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事实世界,另一个是价值世界。事实世界是表象(现象)世界,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是本体(自在之物)世界、实践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不是实在的、客观的世界。事实世界固然只是属于主体的表象,价值世界作为本体(自在之物)也只不过是主体的一种公设。


与这两个世界相适应,他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或者说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这两类知识之间有着重要区别。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的命题都是表示两种表象的内容的相互归属关系,而一切关于价值知识的命题则表示估价意识(主体)和被估价的对象的关系。事实命题都是普通的逻辑判断,它们决定着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例如:"这朵花是白的"、"这本书在桌子上"就是这种判断。这两个判断分别表示花与白、书与桌子的关系。据他说,这种判断丝毫不混杂主观的因素。价值命题则不同,它们不表示事实之间的关系,而表示主体对于对象的估价,对于对象的态度。例如,"这朵花是美的"、"这本书是有用的"就是这种命题。美和有用都是主体对于这朵花和这本书的估价,它们完全决定于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决定于主体对它们所抱的"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决定于它们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而丝毫不牵涉到事物(或事实)的特性本身,不牵涉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类命题是完全任意的,它们不服从任何逻辑的因果规则,不包含必然性。它们没有逻辑上的意义,而只有伦理学和美学的意义。


文德尔班认为,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因为事实命题归根到底从属于价值命题,它们也要以价值观念为根据,也包含有价值的因素。他说,在一切知识(当然包含了价值知识)的判断中,"谓词‘真'是一个……价值的谓词。这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在任何方面都是没有疑问的。"(文德尔班:《哲学概论》,第170页)"认识问题本身就具有某些价值性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引起由理论问题到实践问题的过渡。因为在认识论中,我们研究观念的真理价值,研究它们的定义,研究它们如何变成心理学上的价值问题……。在肯定和否定判断中,存在着伦理学和美学判断中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因素……"。(文德尔班:《哲学概论》,第217页)


在文德尔班那里,任何知识的标准都是价值,而价值都是由主观的情感意志所决定的,他说:"价值(不论是肯定方面或否定方面)决不能作为对象本身的特性,它是相对于一个估价的心灵而言……。抽开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文德尔班,《哲学概论》,第215页)既然价值的意义决定于主体的情感、意志,那由于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于一事物可能表现出极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志,从而就会有极不相同的估价。这样,所谓价值就完全是主观的、相对的东西了。因此,在文德尔班那里,任何知识都不仅没有客观的标准,甚至连他们所谓价值标准实际上也并不是确定的东西。文德尔班说:"任何特殊的价值的心理学的起源,都完全不牵涉确定的价值标准,也绝不可能提供这种标准。"(文德尔班:《哲学概论》,第213页)由此可见,文德尔班的价值论,他的整个知识论(不论是事实知识还是价值知识)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理论。


为了回避这种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文德尔班提出了他关于普遍价值的学说,即所谓规范论。据他说,除了作为特殊的估价主体的特殊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特殊的价值外,还存在着作为一般估价主体的普遍意识("标准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普遍价值("标准价值","价值规范")。特殊的价值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普遍价值则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就是关于普遍价值的学说。


文德尔班之所以提出关于普遍价值的理论,主要是依据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学说--康德的伦理学。他的普遍价值不外就是康德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的"绝对命令"。康德认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应当这样"行动,按照"良心"原则行动;文德尔班的估价的最高准则也是"应当如此进行估价",按"良心"的原则进行估价。因此,文德尔班的普遍价值的标准类似康德的伦理学的标准。文德尔班也承认这种普遍价值标准(即他所谓众所公认的价值标准)是一种伦理学的标准。他指出:"我们认为这种伦理学规则是凌驾于个别人的个人感情之上的东西。众所公认的标准是一种正确的标准,个人的决定必须服从它,必须与它一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心的心理学性质,它是一般意识在个别人中的声音,我们由之而引出个人对它的服从规律。" (文德尔班:《哲学概论》,第214页)


我们知道,康德的伦理学最后把承认上帝当作是道德行为的保证。弗莱堡学派的新康德主义者在谈到他们的普遍价值学说时,他们的归宿也同样是信仰主义。文德尔班说:"我们相信存在着人类进行估价的绝对的标准……,这种相信是以我们具有超越的理性秩序的特权这个假定为基础的。只要我把这种秩序看作是一个较高的实在的心灵的内容,……那它们就必须看作是一个最高的理性,即上帝的内容。"(《哲学概论》,第216页)由此可见,文德尔班用普遍价值说来逃避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上是使他的学说进一步走向信仰主义。


三、论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的对立


弗莱堡学派的价值论同他们所提出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即他所谓"文化科学")对立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正是利用价值论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来解释社会历史事件,把它们同自然科学完全割裂开来,既否定自然科学的客观和实在意义,又否定社会历史事件的普遍意义。


上面曾谈到,文德尔班把所谓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区别开来。这种区别具体表现为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是研究事实世界的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属于事实知识,而社会历史科学则研究价值世界,属于价值知识。李凯尔特完全承袭了文德尔班的这种思想,当他具体论述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社会历史科学)的对立时,正是把价值概念作为其指导原则。


弗莱堡学派的哲学家们所强调的不是这两类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别而是其研究方法和目的区别。他们认为,从研究对象说,无论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都是从感觉经验出发的,以经验材料为对象。文德尔班说:"经验科学的性质,是自然研究和历史学所共有的,也就是说,二者都以经验、感觉事实作为出发点,从逻辑上说就是作为推论的前提。"(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58页)同一对象可以同时既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但是从研究的方法和目的说,二者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简单说来,自然科学所利用的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者说普遍化的方法,它的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界中的"规律"、"齐一性"、"共相"、"不变的形式"。因此文德尔班把自然科学称之为"制定规律的"(nomothetisch)科学。社会历史科学所利用的是对特殊的、具体的事件进行描述的方法,或者说个别化的方法。社会历史科学的目的在于把某一过去的事件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当前的观念中。因此文德尔班把它称为"描述特征的"(idiographisch)科学。李凯尔特同样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的区别的方法论性质,他认为二者均以经验的实在为对象,如果我们在考察这些对象时注意的是一般的东西,那就是自然;如果在考察它们时注意的是特殊和个别的东西,那就是历史。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说:"一种研究如果是力求达到一般(据说是可能的),那就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至于历史,则其中不可能有这种倾向。"(李凯尔特:《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德文版,第264页)


自然科学怎样用普遍化的方法来寻求"规律"、"齐一性"、"共相"、"不变的形式"呢?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从特殊的自然事实中概括出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性的方法呢?不是,因为他们所谓"规律"、"齐一性"、"共相"、"不变的形式"与对象的具体的、特殊的内容是完全割裂的。它们并不存在于具体的、特殊的对象之中,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因此他们认为自然科学在寻求一般的、抽象的形式时必然要抛弃对象的具体的、特殊的内容。文德尔班说,自然研究的出发点"尽管也是很富于直观性的,它的认识目标却是理论,归根到底是一些关于运动规律的数学公式;它以严格的柏拉图方式把有生有灭的个别事物当作空虚无实的假相抛开,力求认识合乎规律的、无始无终的、常住不变的、支配一切现象的必然性。它从有声有色的感性世界中布置出一个秩序井然的概念体系,要在其中把握真正的、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万物的本质,也就是一个由无声、无色、没有任何感性性质的尘世气味的世界。"(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60页)总之,在文德尔班看来,自然科学的概念、理论只是一些纯粹的抽象形式,而无任何具体内容。这是一种纯粹形式主义的观点。他在此所谓"柏拉图方式"是指柏拉图将一般与个别分割和对立起来的方法。他并不象柏拉图那样把一般当作是本体论上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一般并无实际存在的意义,而只能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假定。


李凯尔特对此作了更加明白的论述。他站在唯名论的立场上,认为一般不可能是真实的存在,真实地存在着的只可能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他说:"在我们看来,现实以特殊的和个别的东西为基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从一般要素出发来构造它。"(李凯尔特:《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俄文版,第80页)既然一般是不真实存在的,那把掌握一般作为认识目标的自然科学就不可能反映实在,自然科学的概念、理论就不可能有实在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李凯尔特宣称,我们如果使自然科学理论愈加完善,那它们也就离开现实越来越远。


弗莱堡学派哲学家们认为只有社会历史科学才能达到实在。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历史科学排除了用普遍化的方法去寻求规律、齐一性,而采用个别化的方法去描述具体的、特殊的历史事件。事物的真实存在正是其作为具体的、特殊的事件的存在。弗莱堡学派哲学家们不能完全否定在社会历史科学的研究中要运用一般概念,因为社会历史科学要对社会历史事件作出判断,判断的要素是概念,而概念总是一般的东西。没有概念这种一般的东西,社会历史科学是无法来描绘社会历史事件的。但是他们认为一般只是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其目的。社会历史研究的目的只可能是描述特殊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因此,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不会象在自然科学中那样离开现实,而是达到现实。文德尔班说:"历史的批判在对它所陈述的东西加工制作的时候,尽管需要进行一些非常细致复杂的概念工作,但是它的最终目的永远在于从大量素材中把过去的真相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它所陈述出来的东西是人的形貌、人的生活及其全部丰富多采的特有的形成过程,描绘得一丝不苟、完全保存着生动的个性。"(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皙学论著选辑》,第60页)对历史事件的这种描绘以什么为标准呢?换言之,社会历史事件作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其标志是什么呢,他们否认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而认为是价值。对个别的、特殊的历史事件进行描述、评判并不是指出其客观实在性,而是指出其价值。文德尔班说:"一个事件只有当它凭借它的个别意义而直接地或间接地与价值发生关系的时候,才成为历史事件。"(文德尔班:《哲学概论》,第278页)李凯尔特也一再强调,正是价值概念,使历史学家得以把历史文化过程与自然过程区分开来。历史学家之从众多的历史素材中选择某些因素来构成某种历史事件,他们之区分历史事件的重要不重要、有意义无意义、有益无益,都是依据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由于弗莱堡学派对价值的解释具有非理性主义的、信仰主义色彩。因此,用价值来作为社会历史科学的标准,就是要对社会历史作非理性主义和信仰主义的解释。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否定社会历史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的规律,而把它归结为对于孤立的历史事件进行伦理学和美学的估价。李凯尔特对此作了最为露骨的论述。他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规律性,"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种Contratio in adjecto(用语的矛盾)"。(李凯尔特:《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德文版,第401页)他把历史科学的任务归结为按照价值论的标准进行估价。他说:"历史科学不仅应当为了现在和将来而把过去连接起来,而且应该真正地对过去作出评价,也就是说,要从自己的理想观点出发来估量过去的价值。"(李凯尔特:《历史哲学》,俄文版,第124页)


弗莱堡学派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针锋相对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排斥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在选择和分析历史材料时遵循某种价值标准。但是这种价值标准并不是象弗莱堡学派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超现实的、超历史客观规律性的东西。恰恰相反,它们受历史规律的制约,特别是受历史学家的阶级立场和阶级使命的约束。普列汉诺夫在批判李凯尔特所鼓吹的价值的历史观时说:"无可争辩的,每个历史学家要从一定价值的观点来挑选自己的科学材料--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分开。全部问题在于这种价值的性质是怎样的。但是这个问题完全不能用这样的话来回答:这里的价值属于文化价值的范畴。完全不能!作为科学家--并且在自己的科学范围之内--历史学家认为有助于他确定那些事件(其总和构成他所研究的个别发展过程)的因果关系的东西是本质的东西,而与此无关的东西是非本质的东西。因此我们这里所谈的决不是李凯尔特所谈的价值范畴。"(《评亨·李凯尔特的一本书》,《普列汉诺夫皙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第584一585页)


也正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弗莱堡学派以及整个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在性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他们在鼓吹自己的观点时,总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竭力加以歪曲和攻击。例如文德尔班就攻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学说。他认为文明的进化中没有经常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济、政治、道德等等"总常常是彼此完全独立的"(文德尔班:《哲学溉论》,第293页)。李凯尔特更是把反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他的历史哲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他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成经济决定论,硬说历史唯物主义"把全部历史变成经济史,然后再变成自然科学",(李凯尔特:《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俄文版,第159页,引自《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第579页)因而无法说明历史的真相,没有科学性。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一门科学,而是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党派政治出发所臆造出来的。李凯尔特激烈反对由历史唯物主义作出革命的政治结论,特别是作出社会主义的结论,声称"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不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李凯尔特:《历史哲学》,俄文版,序言)他认为一个人是否接受社会主义同是否接受历史唯物主义,并无必然联系。李凯尔特的这种立场正是新康德主义者的共同立场。这一点在他们所谓伦理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