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哲学(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

2016-10-27 哲学动态
我想把我的关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体系化,基本上搭建起来哲学和伦理学的架构,或者说,在这两门学科上我能基本上具备一个本科生的水平。对于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休谟、康德、卢梭、洛克的哲学我基本上研究的比较多,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从这些人的学说中获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很多已经演变成了我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事规则。但对于当代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萨特、克尔凯郭尔等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分析哲学我了解还很少。所以,我需要进一步研究存在主义哲学和分析哲学。

对于存在主义哲学,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提起过,而且我是在研究“自由”问题的时候,自发地跳到存在主义的哲学的,同时,对于这一跳,我至今都认为是精准的、深刻的,而这种“自发”性,更是让我产生了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浓厚兴趣(《拥抱真相、成为自己和存在主义》)。
对于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我至今了解甚少,仅限于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时候的 认识“一切哲学问题,最后都是语言问题”(同时,去年看网易的公开课上的《哲学-死亡》,我猜测这个老师应用的方法就是非常典型的分析哲学的方法),我还不知道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但是我却又不能不去了解,因为下面一段文字:
当代美国哲学虽然及其多样化,但其中仍有一些主题可寻。如今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流派是所谓的“分析哲学”。全美最好的哲学系毫无例外地都是由分析哲学统治着,全美主要的哲学家中不被列为分析哲学家的也屈指可数。像现象学、古典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一些不属于分析哲学的哲学流派的信奉者,都感到必须和分析哲学联系起来才能确定自己的立场。其实,非但美国如此,在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整个英语世界,分析哲学都是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流派。这种情形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也是如此,并且正日益普遍地波及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整个拉丁美洲。我本人发现,所有这些地方的听众都既富有学识又在专业上训练有素,我都可以给他们讲解当代分析哲学。
OK,研究开始,我的方法是“摘录”。
1.什么是分析哲学?
由达米特(M. Dummett)在《弗雷格:语言哲学)(1981)一书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迄今为止,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古希腊哲学追寻世界的本源与始基,处于本体论阶段;自笛卡儿始,后经洛克、休谟、康德等人,西方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进入认识论阶段;从弗雷格等人开始,西方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进入语言哲学阶段,在此阶段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逻辑一语言问题。分析哲学家们在促成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分析哲学是一种以语言分析作为哲学方法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或思潮。产生于20世纪初的分析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英美哲学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它继承实证主义传统,运用现代数理逻辑和语言分析,拒斥形而上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语言表达式的描述和解释,或把复杂的概念分析为简单的概念,阐明后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而解决哲学问题。它注重分析的方法,强调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反心理主义,否认纯理智能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它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思潮之一,在英语国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除了在哲学领域的巨大影响之外,还对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分析哲学是一个观点相当庞杂的思潮或流派,不仅在它的各个支派之间,甚至在一个支派内部,也有很多分歧。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仍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把语言分析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甚至当作它的唯一任务。分析哲学家普遍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混乱产生于滥用或误用语言,许多哲学争端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的争端。他们把哲学的内容或者归结为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或者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认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家的任务不是发现和提出新的命题,而是阐释思想,使已有的命题变得清晰。他们强调语言对哲学的影响,重视对语言问题的研究,强调概念的明确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② 普遍重视分析方法。罗素和前期的维特根斯坦以及逻辑经验主义者,都十分强调形式分析或逻辑分析,即从纯粹逻辑的观点分析语言的形式,研究现实和语言的最终结构。摩尔和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以及日常语言学派,则强调概念分析或语言分析,即研究概念的各种特性、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仔细分析与认识有关的某些具体词汇。
③ 反对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主张在解决哲学问题时要从小问题着手,由小到大地逐一解决。分析哲学家尤其是逻辑经验主义者,强调要以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为模本建立自己的理论,要使自己的概念和论证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程度。他们利用数理逻辑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手段,并建立了一套技术术语。
2.分析哲学的两大派别?
分析哲学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工语言的分析方法,另一种是日常语言的分析方法,即逻辑经验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
u逻辑经验主义学派
分析哲学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又名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M.石里克所创立的“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有卡尔纳普、O.纽拉特、H.汉恩等。此外,以H.赖兴巴赫为首的德国经验哲学协会,以波兰的A.塔尔斯基等逻辑学家组成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A.J.艾耶尔、北欧的凯拉等人的观点和理论都属于逻辑经验主义的范围。从20年代中叶到30年代中叶,是逻辑经验主义在欧洲流传的全盛时期。
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形而上学的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又不是综合命题,而是毫无认识意义的伪命题,并由此提出“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的口号。但在 40年代以后,这种反形而上学的倾向逐渐减弱。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原则”,认为综合命题只有在原则上可能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的情况下,才具有认识意义。后来由于这一原则受到批驳,又代之以比较缓和的“可检验性原则”或“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并且由此提出以物理语言为基础,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u日常语言学派
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英国。它包括以J.T.D.威斯顿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和其后以G.赖尔、J.奥斯汀、P.F.斯特劳森等人为代表的牛津学派。
日常语言学派观点的基本观点是:
①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哲学混乱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哲学家们背离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通过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就能澄清或“医治”哲学中的混乱,因此没有必要建立人工语言系统。
②认为形而上学命题虽荒谬,但带有启发性,哲学家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荒谬的形而上学命题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
③强调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主张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及用法,仔细分析与认识有关的某些具体词汇。
3.分析哲学产生和发展过程?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的头十年是其形成时期,以弗雷格的逻辑思想、摩尔、罗素等人提出哲学的分析方法为标志;20世纪20-40年代是其得到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以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维也纳学派的形成为标志;20世纪50年代之后,也是分析哲学从欧洲大陆移师美国之后分析哲学走向衰退,主要以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为标志。它继承了D.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和A.孔德、E.马赫等人的实证主义传统,是在当时兴起的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弗雷格---是现代数理逻辑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分析哲学的奠基者。分析哲学的基本思想最初见于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G.弗雷格的著作中,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的英国。他对分析哲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所始创的数理逻辑成为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的主要研究手段,他在语言哲学方面的观点对后来的分析哲学也有很大影响。此外,他对罗素、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的另一主要代表人物R.卡尔纳普等还直接发生过影响。他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使高斯以来建立的数学体系更趋精确和完善,确立了算术演算的基本规则。他的数学哲学基于三个主要原则,这也是他毕生遵循的哲学信条:
1、否定数学来源于经验,强调数学真理的先天性;2、数学真理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基于数学的非经验基础,而客观性是思想的必要条件;3、一切数学最终都可以化归为逻辑,数学概念可以定义为逻辑中普遍要求的概念,数学公理可以从逻辑原则中得到证明。从这些原则出发,弗雷格认为哲学首先必须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对思维的逻辑表达,是一种建立在意义理论上的真理理论。而对语言意义的分析就是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他对哲学任务的这种重新规定,标志着当代分析哲学的开端。
罗素---在分析哲学的建立过程中,最先强调要把形式分析或逻辑分析当作哲学的固有方法,并加以广泛应用,他对日常语言提出批评,主张创造精确的人工语言系统,他还提出“类型理论”和“摹状词理论”。他的观点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尤为强烈。
摩尔---对分析哲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论述和应用了概念分析方法,强调常识和日常语言。他的观点对日常语言学派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是继罗素之后影响最大的分析哲学家,他的的《逻辑哲学论》在推动分析哲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发作用,他的逻辑原子论、图象论、真值函项论等早期哲学思想对逻辑经验主义影响很大;他的语言游戏论、工具论、意义论等后期思想,对日常语言学派发生了很大影响。
卡尔纳普---的哲学具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切关于世界的概念和知识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哲学问题被归结为语言问题,哲学就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哲学方法就在于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归纳推理可以而且应当象演绎推理一样予以规则化和精确化,归纳逻辑提供据以评价人的合理信念和合理行为的标准。
蒯因---既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又是分析哲学的终结者。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克里普克、普特南、戴维森等人的工作,分析哲学进入所谓“后分析哲学”时代。分析哲学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所讨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过时了。相反,当今的任何哲学家,只要是讨论与语言、意义、真理、逻辑命题以及实在等问题相关的内容,就一定要受分析哲学的洗礼,分析哲学的影响也早已不限于哲学领域,它所提倡的分析方法和追求语言精确意义的精神,对文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政治学等学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对经济状况的分析、计算机科学的推进以及一些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学科的发展等等,分析哲学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什么是“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关于推理、证明等问题的学科,也叫符号逻辑。用数学的方法研究逻辑的系统思想一般追溯到莱布尼茨,他认为经典的传统逻辑必须改造和发展,使之更为精确和便于演算。后人基本是沿着莱布尼茨的思想进行工作的。简而言之,数理逻辑就是精确化、数学化的形式逻辑。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新的时代将是数学大发展的时代,而数理逻辑在其中将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数理逻辑是数学基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名称中有逻辑两字,但并不属于单纯逻辑学范畴,它既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
利用计算的方法来代替人们思维中的逻辑推理过程,这种想法早在十七世纪就有人提出过。莱布尼茨就曾经设想过能不能创造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可以把推理过程象数学一样利用公式来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他的想法并没有实现。但是它的思想却是现代数理逻辑部分内容的萌芽,从这个意义上讲,莱布尼茨可以说是数理逻辑的先驱。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发表了《逻辑的数学分析》,建立了“布尔代数”,并创造一套符号系统,利用符号来表示逻辑中的各种概念。布尔建立了一系列的运算法则,利用代数的方法研究逻辑问题,初步奠定了数理逻辑的基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数理逻辑有了比较大的发展,1884年,德国数学家弗雷格出版了《算术的基础》一书,在书中引入量词的符号,使得数理逻辑的符号系统更加完备。对建立这门学科做出贡献的,还有美国人皮尔斯,他也在著作中引入了逻辑符号。从而使现代数理逻辑最基本的理论基础逐步形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弗雷格是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其哲学思想与逻辑理论包括:
①区分逻辑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真理是客观的,非心理主义的。概念、关系是抽象实体,作为逻辑与数学的对象,保证了二者的客观性。逻辑探讨证明的恰当性,由此数学才得以成立。故两门科学应紧密结合,为哲学提供起点。
②语词在语境中才具有意义,语句是语词成真的条件。鉴于自然语言有缺点,应建立人工语言,从而实现完全定义,即每个谓词、关系式或函项词都给每个对象下定义。
③区分开概念与对象。对象是专名的对应物,可作主词的指称。概念是谓词的指称,存在是否有事物隶属其下的问题。可区分开对象所属的一级概念与一级概念所属的二级概念。这两种所属关系不同,前者表现为特征,后者为标志。
④区分含义与指称。名称凭借含义指称对象。特定指号对应特定含义,特定含义对应特定指称(对象),特定指称对应不只一个指号。语句表达的思想是意义,其真值是指称。语句可以有意义而无指称。
数理逻辑包括哪些内容呢?这里我们先介绍它的两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
命题演算是研究关于命题如何通过一些逻辑连接词构成更复杂的命题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命题是指具有具体意义的又能判断它是真还是假的句子。
如果我们把命题看作运算的对象,如同代数中的数字、字母或代数式,而把逻辑连接词看作运算符号,就象代数中的“加、减、乘、除”那样,那么由简单命题组成复和命题的过程,就可以当作逻辑运算的过程,也就是命题的演算。
这样的逻辑运算也同代数运算一样具有一定的性质,满足一定的运算规律。例如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时也满足逻辑上的同一律、吸收律、双否定律、狄摩根定律、三段论定律等等。利用这些定律,我们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可以简化复和命题,可以推证两个复合命题是不是等价,也就是它们的真值表是不是完全相同等等。
命题演算的一个具体模型就是逻辑代数。逻辑代数也叫做开关代数,它的基本运算是逻辑加、逻辑乘和逻辑非,也就是命题演算中的“或”、“与”、“非”,运算对象只有两个数 0和 1,相当于命题演算中的“真”和“假”。
逻辑代数的运算特点如同电路分析中的开和关、高电位和低电位、导电和截止等现象完全一样,都只有两种不同的状态,因此,它在电路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利用电子元件可以组成相当于逻辑加、逻辑乘和逻辑非的门电路,就是逻辑元件。还能把简单的逻辑元件组成各种逻辑网络,这样任何复杂的逻辑关系都可以有逻辑元件经过适当的组合来实现,从而使电子元件具有逻辑判断的功能。因此,在自动控制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谓词演算也叫做命题涵项演算。在谓词演算里,把命题的内部结构分析成具有主词和谓词的逻辑形式,由命题涵项、逻辑连接词和量词构成命题,然后研究这样的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
命题涵项就是指除了含有常项以外还含有变项的逻辑公式。常项是指一些确定的对象或者确定的属性和关系;变项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任何一个,这个范围叫做变项的变域。命题涵项和命题演算不同,它无所谓真和假。如果以一定的对象概念代替变项,那么命题涵项就成为真的或假的命题了。
命题涵项加上全程量词或者存在量词,那么它就成为全称命题或者特称命题了。
5.什么是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在数理逻辑中,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是库尔特·哥德尔于1930年证明并发表的两条定理。哥德尔定理是一阶逻辑的定理,故最终只能在这个框架内理解。
第一条定理:任何一个相容的数学形式化理论中,只要它强到足以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的命题。或:我们永远不能发现一个万能的公理系统能够证明一切数学真理,而不能证明任何谬误。
第二条定理:如果一个公理系统可以用来证明它自身的相容性,那么它是不相容的。或:任何相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6.什么是一阶逻辑?
一阶逻辑是区别于高阶逻辑的数理逻辑,它不允许量化性质。性质是一个物体的特性;所以一个红色物体被表述为有红色的特性。性质可以被当作物体只凭自身的一种构成(form),它可以拥有其他性质。性质被认为有别于拥有它的物体。所以一阶逻辑不能表达下列陈述,"对于所有的性质 P,..." 或"存在着性质 P,..."。
当代哲学(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
7.什么是谓词?
谓词:用来描述或判定客体性质、特征或者客体之间关系的词项。
例如:
"猫是动物"一句中的"是动物"就是一个谓词,而"猫"是客体。
"3 大于 2"中"大于"是一个谓词。
8.什么是谓词演算?
谓词逻辑是形式逻辑的最根本部分,也是最基本的逻辑系统或理论。在谓词逻辑中,除研究复合命题的命题形式、命题联结词的逻辑性质和规律外,还把命题分析成个体词、谓词和量词等非命题成分,研究由这些非命题成分组成的命题形式的逻辑性质和规律。谓词逻辑把命题逻辑作为子系统,但为了研究方便,同时也由于它具有某些重要的特殊性质,命题逻辑通常又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先研究,而在谓词逻辑部分则集中研究由非命题成分组成的命题形式和量词的逻辑性质与规律。只包含个体谓词和个体量词的谓词逻辑称为一阶谓词逻辑,简称一阶逻辑,又称狭义谓词逻辑。此外,还包含高阶量词和高阶谓词的称为高阶逻辑。谓词逻辑也分为经典的谓词逻辑和非经典的谓词逻辑,后者包括作为子系统的非经典的命题逻辑。经典的一阶谓词逻辑是谓词逻辑的基本部分。第一个完整的谓词逻辑系统是G.弗雷格在1879年建立的。K.哥德尔等人系统地研究了谓词逻辑的元逻辑问题,证明了重要的定理。
数理逻辑最基本的形式系统。又称一阶逻辑。一个可以回答真假的命题,不仅可以分析到简单命题,还可以分析到其中的个体、量词和谓词。个体表示某一个物体或元素,量词表示数量,谓词表示个体的一种属性 。例如用P(x)表示x是一棵树,则P(y)表示y是一棵树,用Q(x)表示x有叶 ,则Q(y)表示y也有叶。这里P、Q是一元谓词,x,y是个体,公式"x(P(x)→Q(x))表示每一棵树都有叶子 ,这里"是全称量词表示“每一个” 。公式$x(P(x)∧Q(x))表示有一棵没有叶的树,这里$是存在量词,表示“存在一个”。
9.什么是逻辑原子论?
逻辑原子论(logical atomism)是现代逻辑和经验主义相结合的一种哲学学说。它认为分析是了解任何主题实质的途径,对任一事物不断分析,直至无可分析为止,那时所剩下的就是逻辑原子。逻辑原子论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创立者为英国分析哲学家B.A.W.罗素和L.维特根斯坦。它是在G.弗雷格、G.皮亚诺、A.N.怀特海等人的数理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18年罗素首次采用了“逻辑原子论”这个名称,并声明其主要思想来自维特根斯坦。在罗素的哲学思想发展中,逻辑原子论是他的哲学观点转变的一个标志。他用这种哲学对抗当时流行的新黑格尔主义以及H.斯宾塞和H.柏格森的进化论哲学。
逻辑原子论者特别重视逻辑分析,认为分析的目的在于揭出每一个命题都是它所描绘的实在的图式。分析的途径包括:把分子命题或复合命题分解为原子命题或基本命题,把原子命题分解为名称和其他不可再分的终极单元。分析一方面是对命题的形式作分析,另一方面是对世界的形式作分析,并由前者到达后者。逻辑原子论者认为,语言世界和实在世界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即名称指示对象,命题对应事实,原子命题描述原子事实,分子命题描述分子事实。在他们看来,逻辑分析根植于外延性原则和原子性原则。外延性原则指一个命题或者是逻辑上简单的真值函项,或者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即复合命题的真或假完全决定于原子命题的真或假。原子性原则的要点是:如果已知所有的原子事实,并且知道再也没有别的,就能用逻辑推论出所有别的真命题。
逻辑原子论主张:①逻辑是哲学的本质;②原子是许多彼此孤立的事件,它们之间并无任何逻辑关系。因此,它是一种从纯逻辑观点看世界的形式主义。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 -哲学论》一书中,通过这种形式分析,最终承认神秘主义和唯我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放弃并批判了逻辑原子论,罗素后来也对其中的外延性原则和原子性原则表示怀疑。
 10.什么是摹状词理论?
摹状词理论(theory of descriptions 或 Russell's Theory of Descriptions,简称RTD)是数理逻辑、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上的一个极重要的理论,被誉为分析哲学的典范。运用这个理论可以将日常语言中的描述语(摹状词)进行改写,得到数理逻辑的形式,从而避免一些日常语言中可能出现的逻辑悖论。该理论的最早阐发是由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1905年的一篇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完成的。
摹状词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大致总结为:
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
同一律失效的问题
排中律失效的问题
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以「金山难题」为代表。「金山」是否存在?罗素、以及当时的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一个句子的主词(所指的对象)一定是存在的,如果它不存在那我们就无从提及它。所以说「某物不存在」必然是假的或无意义的。提及某物就表明某物存在。然而,金山又的确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罗素不满意奥地利哲学家梅农(Alexius Meinong)赋予这些虚拟事物一定程度的「存在」的解决方案,提出对专名(专有称谓,proper name)和摹状词的区分。金山不是专名,而是摹状词,它可以转写为「一个具有『金』和『山』两种属性的x」,将「金山」从主词的位置转移到描述语的位置。「圆的方」(the round square)、「当今法国国王」(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这些不存在指称对象的词都可以用摹状词理论转写从而避免赋予它们「存在」意义。罗素在《论指称》中还写道,太阳神「阿波罗」(Apollo)也可以用古典文学辞典上的释义作为摹状词进行改写。
同一律的问题是这样的。罗素的例句是「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Scott is the author of Waverley)。由此,「司各脱」和「《威弗利》的作者」应该是具有同一性的。既然满足同一性,那么就应该可以相互代换而不改变意义。于是「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就变成了「司各脱是司各脱」。但很显然这两句话不是同一个意思,前者是有具体意义、需要经验证实的,后者只是同语反复、不需要经验证实。罗素的办法仍然是将专名和摹状词区分开来,这里以「the ...」形式出现的是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它与非限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s)的区别在于它指向一个唯一的个体(也可能不指任何个体)。以「司各脱《威弗利》的作者」为例,它可以转写为:①存在一个x,x写了《威弗利》;②对任意一个y,如果y写了《威弗利》,那么y就是x;③x是司各脱。
排中律是说:如果A不是真的,那么A就是假的;反之亦然;不能既不真也不假。然而对「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这个句子来说,它既不是真的(是秃头),也不是假的(不是秃头)。因为没有当今法国国王,主词不存在。罗素将这个句子转写为:①存在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②对任意一个y,如果y是当今法国国王,那么y就是x;③x是秃头。于是可以写出这样一个数理逻辑形式:「∃x[(Kx & ∀y(Ky → x=y)) & Bx]」(谓词K表示「是当今法国国王」,B表示「是秃头」)。对这个逻辑形式来说就没有排中律失效的问题。
罗素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研究哲学的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首先,他提供了符号逻辑这种从事分析的工具;其次,他自己为从事这种逻辑分析的实践提供了典范,即他的“摹状词理论”。该理论缘起于罗素试图解决哲学史上的这样的一些困难。首先是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如著名的“金山难题”;其次是关于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的问题;再次,罗素企图澄清哲学史上使用“存在”一词所陷入的混乱和长达数千年的思辨。
为了澄清问题,罗素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后者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命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性质。这就剔除了自然语言造成的困惑,重建了解密画的逻辑语言。一旦专名作主词出现,其指称物的存在也就不言而喻地蕴涵于其中了。因此,在严密的逻辑句法中,专名与“存在”不能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传统所有关于“存在”所作的思辨统统是错误的,都是因把存在看做一种性质、视为谓词所产生的。
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逻辑理论,已经被现代逻辑所采纳,它被分析哲学家们誉为“哲学分析的楷模”。
一个专名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它与对象的任何属性以及识别标志都没有必然联系。有关专名所指对象的可靠知识 ,我们是不能从专名本身得到的。我们从亲身感觉中、从他人的讲述中、从文章的上下文或百科全书中所获悉的有关某专名对象的知识 ,并不是该专名作为语言单位所固含的知识。我们应该把语言体系中名称意义所包含的特征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加以区别。专名可以一直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对象 ,而摹状词却未必。内涵论者所偏爱的专名只是专名中一种特殊的种类。
11.两个实用的例子
天人合一
 张岱年先生把天人合一看作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天人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天人合一”中的“天”一词,指的是有意志、有感情、有道德、有情绪、有善恶、主宰并支配人类命运的天。这一点从李申的论述中可以得到印证。李申:什么叫“天人合一”。而“合一”则是指“人副天数”和“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人为天所生,天是人的曾祖父,所以人数符合天数,人是天的副本。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是方的。天有日月,所以人有两只眼睛;天有四季,所以人有四肢;天有阴有晴,所以人有喜怒哀乐;天有360日,人的骨头有360节;一年12个月,所以人的大骨节为12块。由于人副天数,人与天同类,所以有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天不是自然界。按郭齐勇的论述,天具有自然属性,天包括地,天是万物的总根源和主宰,天是最高的神,天具有爱、乐、严、哀等道德情感。“天”是囊括一切的“大全”。从郭齐勇的引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董仲舒所说的,实际上是作为“百神之大君”的天对人类事务的主宰。而据李申的考证,宋代之后,天人合一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总之,天人合一有两个方面。第一,圣人或儒者与天合一,知道上天的意志,知道上天的喜怒哀乐,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知道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结构符合天意,因此能够内圣外王。而算命先生、算命女士们则通过摆弄八卦,也可以与天意合一,从而能够预测吉凶祸福。人心与天道合一,就是人心与天心合一。这个命题从前提和方法上讲都是错误的。天并无心,人心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懂得自然界的道理,却不可能通过算卦而推算宇宙或自然界的过去未来。近来,许多学者力图赋予“天人合一”以当代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把“天人合一”看作一个环境伦理命题: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这是一个多余的解释。
首先,环境问题完全是一个现代问题,不是来自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环境的质量是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指标。对于这些问题,也只有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其次,保护我们的环境不是天人合一,而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适当的关系:为了人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怎样开发和利用自然。有些开发方式是不好的,有些开发方式是好的。环境问题纯属人的问题。没有人、没有人的需要与欲望,就没有环境问题。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解释是指一切讲究自然而然,天然,不要人工的东西,不要人为的东西。但这种解释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衣食住行,全是人工的,全是技术的,区别只是技术的高低而已。我们是否应该用低级的技术取代高级技术? “天人合一”中是没有地的,讲天人合一,是把天当成宇宙的主宰,人与天合一了,就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主宰什么?当然人无法主宰天,那就只有主宰地和主宰别人。所以,天人合一就是要宰制地和人。这样一种观点如何能够成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在关于“天人合一”诸多论述中,充满了概念意义的混乱。如果天是指自然界,合一是指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那么这个解释就不能归之于中国传统思想,因为这属于西方自然主义思想。而如果天指主宰人的有意志的天,合一是指知天命,那么它表达的则是一个荒唐的命题。但这决不是说“天人合一”没有任何现代意义。我以为在当代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一个美学命题却并无不当。庄子说:“人与天,一也”。文学艺术,原本是人类最自由的活动。艺术,就是要打破一切限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因果律的限制,通过想象,创造奇迹。
《老子》的逻辑缺陷
可以说,《老子》是第一部系统化的中国哲学著作,但这个系统有严重的逻辑缺陷,这就是它的论证违反有效推理的规则。我们往往努力去挖掘它的玄奥的深意,但却忽略了它的许多表面的语句与语句之间的推理关系是不成立的。以下略举几例。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显然,从有名无名,推导不出“常有欲”和“常无欲”的。因此,这里的“故”是无缘无故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前面说美与恶、善与不善是差异对立关系,颇有当代结构主义哲学的味道。但这与后面的“有无相生”并无推导关系。只有事先断定所有的事物都要在差异与对照的系统中来辨认,后面说“故”才有道理。但这里“有”与“无”不是通过对照而识别的关系,而是相生的关系,是凭空蹦出来的。而且,由前面这些差异对立关系,无法确立“圣人处无为之事”。这个“是以”也是无道理。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是想使人没有任何欲望,没有欲望,当然就没有争斗。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最根本的是利益的冲突。这里我们不就命题的是非进行争论,而只是看看其中的逻辑问题。既然要使民无知无欲,何以要“实其腹”、“强其骨”?食欲和健康之欲不是欲,白马非马乎?
以上是取第一、二、三章而论之,下面再随便取一章来考察一番。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且不论其中的每一句话有没有道理,专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说,如果不争,那么天下没有可与之相争的。这种条件关系成立吗?当然,我们曾经在电视电影上看到有人对赌徒说:教你一个不输的办法,那就是不赌。如果一个人不争,天下当然没有谁要同他争;但作者这句话是歧义的:1天下没有人会同他争什么;2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作者倒是推导出了第一个意思,但要表达的是第二个意思。从前提是推导不出第二层意思来的。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说《老子》中的一些推理逻辑上是无效的,并不意味着老子的话都是错的。也许我们可以学结构主义者去探讨那些话语后面的深层逻辑,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哲学探讨思维方式,一种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有许多宝贵的财富,所缺少的恰恰是分析的思维。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也许不能说能够解决哲学问题,也许不能说把哲学推上了稳定进步的轨道,但它对于我们澄清和部分地解决哲学问题,是大有帮助的。
12.我学到了什么?
¢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问题澄清,也就是弄明白它究竟说的是什么或问的是什么?因为“语言哲学是分析哲学的核心部分或主要内容”。
¢对于任何形而上学的带有玄学色彩的结论都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因为只要是必然的命题,必是无实质内容的、无意义的,有实质内容的、有意义的命题必是综合性的,也就是必须予以严格证明的。
¢同时,接第二条,对于任何你听不懂的社会科学的语句都要保持警惕,因为凡是这种社会科学的命题必是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予以清楚解释的。
¢绝大部分的哲学争论或者日常争论都是语言问题的争论。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绝对的运动当中的,因为即使是静止的树,相对于飞翔的鸟而言,它也是运动的。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任何物体都是绝对静止的”或者“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因为任何运动之物必然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是静止的。

¢我们不可能知道物质本身的属性,我们只能描述我们感觉到的物质的属性。


 ↓ 点击以下标题  ↓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一)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二)

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

张祥龙访谈(上)|我是怎样走上现象学之路的?

张祥龙访谈(下)|现象学与儒学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讨论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孔子论诗的纯思想性——从“不可说”到“诗意之说”

张祥龙:“家”的歧异

最纠结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在此与彼之间

《颤栗与不安:克尔凯郭尔个体偶在集》书摘

用两个大脑走路有多难


婚姻的美好出路

《畏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小摘要|江绪林

绝望与信仰:深渊的确立与疾病的治愈

《致死的疾病》中的两则寓言

大哲学家系列之:柏拉图

我只关心一件根本的事情:让人们自由|克里希那穆提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深深震撼人类的心灵

哲学就是征途|《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 狄兰 托马斯

虚无:灵魂深处永不止息的风

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哲学是一种祈祷

彩色影像|安东尼奥尼 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尼采: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哲学家说过哪些屌炸天的话?

你还在反感“马克思主义”吗?

唐璜式爱情的加缪小传记读后感

加缪为什么不回应波伏娃的爱慕之情?

电影中值得背诵的八段经典演讲(视频)

关于极简主义

论洛克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后

《政府论(上篇)》读书笔记

洛克哲学思想浅析

浅析洛克白板说哲学思想

李猛: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学说(课程笔记+讲座札记)

《革命政治 ——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的危机》读书笔记

潘知常 :鲁迅的绝望是来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文集·杂文集·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复仇〔其二〕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死火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淡淡的血痕中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这样的战士

孤独者精神的超越——鲁迅《野草·死火》解读

论鲁迅的孤独和悲凉

陈真:艾耶尔的情感主义与非认知主义

《语言、真理与逻辑》 ——艾耶尔语言哲学思想浅谈

A. J. Ayer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简要

评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清晰和朴实成就最美的建设性

《语言、真理与逻辑》 内容摘要

悼念艾耶尔

哲学的历史演进

哲学家科普贴—A.J艾耶尔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哲学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