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摩尔:“某物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总是“开放”的

2016-10-27 哲学动态

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同时代的英国哲学家摩尔,将语言分析作为“常识”哲学的出发点。摩尔早期的作品反对19世纪英国唯心论及其宿敌经验论,支持一种实在论,以捍卫我们的日常的(常识性)判断,反对哲学家提出的怀疑或古怪的观点。摩尔的语言学方法也支撑起他的伦理学,特别是1903年出版的《伦理学原理》。他的重要著作还包括:《伦理学》、《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和《哲学论文集》。
摩尔认为,我们关于事物的日常观念是合法的。日常语言中从来不会产生意义和真理问题,因为我们确实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并且能够理解我们说的是什么。对哲学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摩尔所说的“对意义的分析”——对概念与其定义之间的关系作更深的反思。这样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用,但却是哲学分析的重要方法。摩尔发现,越是古怪的哲学论断,在经过恰当的分析之后,就越可能被证明是毫无意义的。这一观点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定性》一文甚至可以看作是对摩尔“常识”路径的直接回应和发展。

在摩尔看来,对任何概念的分析都不外乎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把它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亦即,将其分析为更基本的概念;二是,借助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和区别,做出间接的、非正面性的定义(这种说法和结构主义类似,见索绪尔)。


摩尔将他的分析方法应用到对“什么是善(好)”——他认为这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的讨论中。他认为,“善(好)”是无法定义的,或至少不能用第一种定义方法,将其分析为各种成分。摩尔说:“就像‘黄’这个概念一样,‘善’是一个简单/单纯的概念。你没法跟一个不懂‘黄’是什么意思的人解释清楚它是什么;同样,你也无法向不懂‘善(好)’是什么的人解释清楚它是什么。”所有好的东西或许都是令人愉快的东西,你可以这样来解释“善(好)”;但是,摩尔反驳道,即使你可以援引某种自然属性(比如这里的“令人愉快”)来解释,我们也总能随之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就是好的(善)呢?于是,摩尔做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某物是不是好东西,这是个“开放性”问题。不这么认为就会犯摩尔说的“自然主义的错误”,即,会像经验论哲学家那样混淆自然的概念和善(好)的概念。
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摩尔认为“善(好)”所指的,是某种单纯的、非自然的性质(即柏拉图意义上的抽象物),我们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因而,他既不同意康德把伦理学看作关于理性的学说的观点,也不同意功利主义的观点(见密尔)——某种自然性质可以具有“善”的性质。他认为伦理学所讨论的价值判断是特殊的、不依赖于心灵的,就像其他客观事实一样。价值不可能用非评价性的词来定义,否则就会犯自然主义的错误。但在摩尔后期的著作中,他放弃了这种柏拉图式的理解,转而认为价值判断实际上是赞同或情绪的表达——这种观点在后来R. M. 黑尔的“规定主义”理论中得到发展。

在意义的哲学分析方面,摩尔的工作也可为夺奥斯汀之先声。存在着一种被维特根斯坦称为“摩尔悖论”的现象:尽管“天的确在下雨,可我就是不相信”这个句子乍看起来像是胡说八道,但在某些语境下这句话确实也能说得通。像这种一面断言一个命题为真,而另一面又宣称不相信这个命题为真的情形,看起来的确像是自相矛盾。为了解释这一点,摩尔区分了一个句子所断言的东西和它所蕴涵的东西。断言“天在下雨”,即做了一个要么真要么假的判断。如果有人断言了这一点,也就蕴含了,他相信天在下雨。要是这个人还断言道“可我不相信天在下雨”,那么与这个断言相矛盾的,不是前一个断言(“天在下雨”),而是前一个断言所蕴涵的东西(他相信天在下雨)。摩尔发现,正是那个断言和蕴涵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一表达看起来像是胡说八道。因为语言学分析已经在现在的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摩尔可谓是先行者),所以如此细致地区分意义已经不足为奇,而且它还帮助解决了一些古老的哲学难题。


 ↓ 点击以下标题  ↓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一)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二)

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

张祥龙访谈(上)|我是怎样走上现象学之路的?

张祥龙访谈(下)|现象学与儒学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讨论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孔子论诗的纯思想性——从“不可说”到“诗意之说”

张祥龙:“家”的歧异

最纠结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在此与彼之间

《颤栗与不安:克尔凯郭尔个体偶在集》书摘

用两个大脑走路有多难


婚姻的美好出路

《畏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小摘要|江绪林

绝望与信仰:深渊的确立与疾病的治愈

《致死的疾病》中的两则寓言

大哲学家系列之:柏拉图

我只关心一件根本的事情:让人们自由|克里希那穆提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深深震撼人类的心灵

哲学就是征途|《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 狄兰 托马斯

虚无:灵魂深处永不止息的风

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哲学是一种祈祷

彩色影像|安东尼奥尼 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尼采: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哲学家说过哪些屌炸天的话?

你还在反感“马克思主义”吗?

唐璜式爱情的加缪小传记读后感

加缪为什么不回应波伏娃的爱慕之情?

电影中值得背诵的八段经典演讲(视频)

关于极简主义

论洛克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后

《政府论(上篇)》读书笔记

洛克哲学思想浅析

浅析洛克白板说哲学思想

李猛: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学说(课程笔记+讲座札记)

《革命政治 ——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的危机》读书笔记

潘知常 :鲁迅的绝望是来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文集·杂文集·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复仇〔其二〕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死火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淡淡的血痕中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这样的战士

孤独者精神的超越——鲁迅《野草·死火》解读

论鲁迅的孤独和悲凉

陈真:艾耶尔的情感主义与非认知主义

《语言、真理与逻辑》 ——艾耶尔语言哲学思想浅谈

A. J. Ayer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简要

评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清晰和朴实成就最美的建设性

《语言、真理与逻辑》 内容摘要

悼念艾耶尔

哲学的历史演进

哲学家科普贴—A.J艾耶尔

扫一扫关注哲学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