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雅克·马利坦教育思想初探——人的哲学

2016-10-30 哲学动态

雅克·马利坦教育思想初探——人的哲学
唐冬梅
摘要:马利坦所处的时代,正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所形成的种族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哲学风潮,拒绝形而上学,完全以推测性和经验为根据。马利坦作为一名执着于人类生命普遍真理和实在的哲学家,对这种情况感到尤其忧虑。教育关系着人类的未来前途,马利坦感到当时的教育正处在一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应当作出一个正确的抉择。马利坦重申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form a man),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是基于对于人生的一种观念,归根结底,是基于一种哲学系统;教育的审视,必须从哲学的审视开始;只有重新树立起符合人性的人的哲学,才能在此基础上重建教育的根本目的。
雅克·马利坦(JacqueMaritain)是法国二十世纪初新托马斯主义最重要的理论代表之一。1882年,马利坦出生于法国的首都巴黎,由于其母亲是名虔诚的新教徒,他自小接受自由派新教的熏陶,后进入巴黎大学学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几乎接触了现代哲学的所有体系,唯理论、不可知论、唯心论和实证主义;然而他发现这些理论体系并不能满足他对于实在问题的追求,于是又投身于实验科学,获得了渊博的科学知识。然而,马利坦发现无论是自由派新教神学、现代哲学以及科学都仍然不能满足他关于本体问题和实在的诘问。1906年,在作家布内瓦(LeonBloy)的影响之下改信天主教之后,马利坦发现了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圣·托马斯哲学令人信服的完整的严密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征服”了马利坦,马利坦认为托马斯的哲学就像一门真正的科学适用于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领域一样,随时可以包括容纳一切人类思想的真谛。在接触了如此之多的现代哲学理论和实验科学之后,他终于在圣·托马斯的思想中找到了他所追寻的真谛。马利坦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托马斯思想的崇敬与投入,他甚至反对当时的“新托马斯主义”这个名称,因为他认为只有一种托马斯主义,圣·托马斯的思想就是一种永恒的哲学。马利坦也从此发现了自己作为哲学家的使命感:那就是倾注全力阐释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同时,就像这一思想彻底服务于天主教信仰一样,马利坦也在竭尽全力维护天主教信仰。
研究马利坦思想的学者们都承认,马利坦首先是一名伟大的思辨哲学家,在抽象概念和系列概念领域内,他对定义精确的判断和严谨审慎的推理,同时对那些细微差别的充分体察,展示出他超人的智慧;他同时也是一名暝想者,热爱诗歌、艺术,还能从哲学的角度深刻的论述诗歌。马利坦热爱上帝,对上帝的爱是他内心一切爱的源泉,并由此激发了他对他人的爱。马利坦这种博爱的胸怀,使得他对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在那个时代中生活的人们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他对于当时西方社会出现的一切的重大问题都表现出热忱的关注,并且投身到现实问题的讨论之中。马利坦对于现实中出现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如当存在主义盛行之时,他创作了《存在与存在者》;为了理解无神论的追求与意义,他写作了《当代无神论的含义》;在他的后期,他将精力用在对于有关民主制度的研究之上。
马利坦这种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也集中体现在他对于教育问题的探讨之中。对于当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所形成的种族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哲学风潮,拒绝形而上学,而完全以推测性和经验为根据为实证的主张,马利坦感到十分忧心。教育,关系着人类未来前途,对于处在这样一个时期的教育,马利坦更是感到忧虑万分。在此时,他写作了《教育在十字路口》(又译《面临抉择的教育》),以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关怀,大声疾呼,现代教育正处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的关键期,面对当前教育的隐患,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抉择。当然,马利坦的教育思想不可能只局限在这一本著作之中,刚刚谈到,每当马利坦对现实问题做出审慎的判断时,他从不会牺牲自己学说的纯洁性,也不会因对现实问题的判断而对自己的学说的鉴定信念产生动摇,而马利坦的学说又是根植于圣·托马斯·阿奎那的庞大的神学哲学体系。
马利坦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基于他对人类幸福的关注。当谈到教育这个问题的时,他实际上谈到的是关于人的问题。以上三个问题在马利坦的教育哲学中被反复的提到,马利坦认为,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formaman),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人?人的目的是什么?所有的教育应当都是建立在对人的问题的回答之上,即应当建立在关于人的哲学之上。
确实,在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点,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是基于对于人生的一种观念,归根结底,是基于一种哲学系统。自然主义哲学催生了一种自然主义教育——斯宾塞(Spencer);社会主义催生了一种社会主义教育——迪尔凯姆(Durkheim)、杜威(Dewey)、纳特罗普(Natorp)、凯欣斯坦纳(Kerschensteiner);国家主义催生了一种国家教育系统——费希特(Fichte)和普鲁士学校系统。教育总是随着哲学思潮的变化而变化。这是马利坦在《人的教育》一书的开篇就强调的一个问题。“教育不是一门自主的科学,而是依赖于哲学;这一基本真理已经在今天被广泛承认,特别是在德国”[①]。
因此,当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思考的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教育的真正战场是在哲学的领域”[②]。在探讨教育这个问题的时候,马利坦就首先表明“无视目的”这种概念是错误的。就要教育的实质而言,是属于伦理学和是用智慧的范畴,教育是一门伦理艺术。每一种艺术都是顺应要达到的目的而前进的动力趋向,没有无目的的艺术。艺术真正获利在于其追求目的的那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不会在中途停顿下来的。
那么教育的目的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呢?我们再次回到起初的问题,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和引导人们自我完善,那么当然应当根据对“人是什么?”问题的答案来回答。在这个问题上,马利坦首先从去区分了两个层面上的对人的考察:科学层面上的与哲学—宗教层面上的考察。他认为对于关于人的问题上只存在两类或两种范畴的观念,即人的“纯科学观”和“人的哲学——宗教观”[③]。
人的科学观不涉及终极实在,这种观念也会尽可能的摆脱任何本体论的成分,因为只有这样,人的科学观才能在感觉——经验上完全得到证实。人的纯科学观只趋向于把已获得的可测量的、可观察的材料本身联系在一起。这种对于人的观念不会思考存在或本体观念,也不回答关于实在的这类问题: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灵魂?存在着精神还是只存在着物质?存在着自由还是存在着宿命论?存在着必然性还是偶然性?存在着价值还是存在着单纯的事实?因为这类问题已超出了科学的领域。“人的纯科学观是——而且必然是——现象论的,它不涉及终极实在······在这一点上,最近的科学理论家、维也纳学派的新实证主义者是最名副其实的。”[④]
马利坦认为,这种将人的纯科学观作为目的或者止步于人的纯科学观这里的教育,就会产生教育手段对教育目的的超越,随之产生虽有的确切目的和教育真正效用的衰萎。这也正是当代教育所出现的问题。人们对于儿童的科学观察和检测、对于儿童的需要分析、对于儿童的心理活动分辨都是无以伦比的,但是这些教育手段的发展使得我们过于依恋这些教育手段,以至于我们没有使手段服从于目标。马利坦举出这个例子:一个医生会在实验室里全面而仔细的检查患者的反应,但却忘记了原本治愈疾病的目的,从而导致患者的死亡。这种科学的观察、测量人获得只是关于人的物理学、生理学或心理学现象,但却获得不了关于人的本质,基于此之上的教育最终会遗失其塑造人的目的,失去其全部的人性意义,或者变成了一种“培养为国家效力的动物的过程”[⑤]。
而人的哲学—宗教观则是本体论的,它论证的是那些虽然不可见或不可接触、但却是本质的内在性质。“我之所以说是哲学的,是因为它与人的本质或实质相关;而之所以是宗教的,是因为在与上帝所涉及到的特殊禀赋、考验和使命的关系中,这种人性尤其存在的地位。”[⑥]人的哲学—宗教观才能回答之前提出的那一系列本体论的问题;才能为教育指明真正的目的,使得教育真正的成为人性的教育,塑造真正的人。
作为一名天主教徒,马利坦进而说明,人的哲学和宗教观有许多类型,他所谈到的人的教育是以人的基督教义观为依据。从马利坦早前对于绝对观念的探索之中,他发现只有人的基督教义观才是关于人的一种真实观念。马利坦认为如果形而上学承认精神的尊严和人的命运,那么就确实存在着一种“关于实际态度和行动领域的相似的共性”[⑦],这种相似的共性使得真正的人类合作成为可能。这种可能也使得一种真实的绝对观念能在文明的国家里,得到共同意识的认可。“在像我们这样的犹太—希腊—基督教文明中,这种相似之共性从最正统的宗教思想形式意志延伸到最单纯的人文主义宗教形式。”
因此,马利坦认为人的基督教义观事实上在文明的人类社会已经以各种形式获得了共同意识的认可,只有这种“人观”才是真实的观念。教育的目的应当基于这样的“人观”或者说人的哲学之上。
从上面可以看到马利坦教育思想的高度。正如一名马利坦教育思想的研究者艾里斯A·约瑟夫(EllisA.Joseph)在其博士论文中所说:“很明显,当一个人开始思考马利坦的教育思想的时候,他就已经接近克里斯托弗·道森(ChristopherDawson)《文明的危机》的高度了;而不是停留在我们一些教育哲学家的实用主义层面上——这些实用主义的教育家思考的是如何将教育民主化以及保持其质量;抑或是一些理论学家研究人类的学习能力的效率(这一类理论学家似乎很羡慕电脑的快速和超强记忆力);抑或是一些改革者,他们希望使教育产生更多经济上有生产力的使命或者更加满足于花费的消费者。”[⑧]

马利坦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其对于人的本质或者说人的本体论,任何思考马利坦教育思想的人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主义的层面,而是应当深入探究马利坦关于人的哲学甚至神学思想。作为圣·托马斯思想的忠实拥护者,马利坦并未建立一个自己的哲学神学体系,而是将自己看作托马斯思想的一个阐释者,因此,在研究马利坦的时候,又不得不时常回到托马斯神学之中去。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利坦的教育思想是他将托马斯神哲学应用于现实问题的一个代表;其教育思想便是其将托马斯·阿奎那的人论应用于教育的现实问题之中的结果。


 ↓ 点击以下标题  ↓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一)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二)

张祥龙: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

张祥龙访谈(上)|我是怎样走上现象学之路的?

张祥龙访谈(下)|现象学与儒学

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濒危讨论

张祥龙:海德格尔与孔子论诗的纯思想性——从“不可说”到“诗意之说”

张祥龙:“家”的歧异

最纠结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在此与彼之间

《颤栗与不安:克尔凯郭尔个体偶在集》书摘

用两个大脑走路有多难


婚姻的美好出路

《畏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小摘要|江绪林

绝望与信仰:深渊的确立与疾病的治愈

《致死的疾病》中的两则寓言

大哲学家系列之:柏拉图

我只关心一件根本的事情:让人们自由|克里希那穆提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深深震撼人类的心灵

哲学就是征途|《不要温柔地走进那段良夜》 狄兰 托马斯

虚无:灵魂深处永不止息的风

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哲学是一种祈祷

彩色影像|安东尼奥尼 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尼采: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哲学家说过哪些屌炸天的话?

你还在反感“马克思主义”吗?

唐璜式爱情的加缪小传记读后感

加缪为什么不回应波伏娃的爱慕之情?

电影中值得背诵的八段经典演讲(视频)

关于极简主义

论洛克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洛克《政府论》(下篇)读后

《政府论(上篇)》读书笔记

洛克哲学思想浅析

浅析洛克白板说哲学思想

李猛: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学说(课程笔记+讲座札记)

《革命政治 ——洛克的政治哲学与现代自然法的危机》读书笔记

潘知常 :鲁迅的绝望是来自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文集·杂文集·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复仇〔其二〕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死火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淡淡的血痕中

鲁迅文集·散文集·野草:这样的战士

孤独者精神的超越——鲁迅《野草·死火》解读

论鲁迅的孤独和悲凉

陈真:艾耶尔的情感主义与非认知主义

《语言、真理与逻辑》 ——艾耶尔语言哲学思想浅谈

A. J. Ayer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简要

评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清晰和朴实成就最美的建设性

《语言、真理与逻辑》 内容摘要

悼念艾耶尔

哲学的历史演进

哲学家科普贴—A.J艾耶尔


摩尔G.E. Moore: 《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提要

当代哲学(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

摩尔:“某物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总是“开放”的

程广云、夏年喜:分析哲学的分析

刘钢:读《分析哲学的起源》

摩尔的常识哲学研究(一)

《G.E摩尔“外部世界的证据”》的翻译、阅读及问题思考

摩尔的常识哲学研究(二)


马丁·路德为何发动宗教改革?|陈浩武

马丁·路德的遗产|何光沪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下的宗教音乐

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马丁·路德:婚姻意味着牺牲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古希腊那些让人细思极恐的性爱巫术

关于古希腊夫妻性生活的闲扯


德国文学和歌德、席勒(一)

德国文学和歌德、席勒(二)

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评《席勒文集》中的几个剧本

关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概念的理解

悬念——冲突 ——谈席勒《阴谋与爱情》的写作技巧

十字架下的狂飙——论席勒的《强盗》

简说席勒的悲剧《强盗》


[①]JacquesMaritain,TheEducationofMan,[M].Doubleday&CompanyInc,1962.P39-40[②]JacquesMaritain,TheEducationofMan,[M].Doubleday&CompanyInc,1962.P41[③]【法】雅克·马利坦著,高旭平译.教育在十字路口[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④]【法】雅克·马利坦著,高旭平译.教育在十字路口[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7[⑤]【法】雅克·马利坦著,高旭平译.教育在十字路口[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8[⑥]【法】雅克·马利坦著,高旭平译.教育在十字路口[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8-9[⑦]【法】雅克·马利坦著,高旭平译.教育在十字路口[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9[⑧]Bro.MarionF.Belka,ForwardtoJacquesMaritainonHumanismandEducation,,AcademyGuildPress,1966.VII.参考文献1 雅克·马利坦著,高旭平译. 教育在十字路口[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法】让·多雅著,许崇山译. 马利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 卓新平. 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 [M].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4 徐卫翔. 超越现代:马利坦对现代世界的批判. [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哲学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