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社会如何是一种景观? ——评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

2016-12-25 哲学动态


当代社会如何是一种景观? ——评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


孙全胜 - 《社会发展研究》 - 2014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元性的社会划分,遮蔽了社会形态的多元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出现的新特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法国著名情境主义学者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于1957年组建了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1957-1972),并于1967年完成《景观社会》一书(此书中文版本2006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把马克思的“商品社会”拓展为“景观社会”,认为发达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已经发生质变,物质生产已经让位给虚幻的景观生产。《景观社会》作为德波最重要的著作,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一、《景观社会》的溯源及主旨


居伊·德波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的学者,既拒斥时代潮流,又追赶时代潮流。贝斯特和科尔纳认为,“战后法国高速的现代化和20世纪50年代消费社会的引入激发了关于现代社会更多的讨论,产生了一个多元化的话语,并由此激励了德波和其他人努力使马克思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审美理论的冲击下获得重生”(贝斯特、科尔纳,2002:103)。资本主义的大危机让资本家意识到,过度的生产不会增值,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刺激消费。因此“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由生产转向消费,资本家开始进行景象生产,制造了大量景观。面对着资本家制造的铺天盖地的景观,德波号召建立真正的日常生活情境。《景观社会》一书正是力求把握物化的社会关系,以破解景观生产的运作方式。


景观本是一个生态学和地理学范畴,德波在《景观社会》中将其提升为当代社会形态的核心概念,实际上是受到尼采和葛兰西的文化观点影响,并包含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等。景观范畴源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奇特景象,也指被利益操控的展示性作秀,与其“理想的观赏者”等范畴有相近的意蕴。德波的理论与葛兰西的批判逻辑也是一致的:社会的控制力量已经不是强制和暴力,而是思想文化的专制,这种专制体现为景观的不断制造。对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德波评论说,“费尔巴哈判断的他那个时代的‘符号胜于物体,副本胜于原本,幻想胜于现实’的事实被这个景观的世纪彻底证实”(德波,2006:130)。因此在他看来,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已经是个景观堆集的社会,费尔巴哈所说的符号时代已经来临。此外,受到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启示,德波重点关注了媒介与消费,并用“景观”描述当代发达国家的总体图景,由此实现了马克思异化批判伦理的当代出场。贝斯特和科尔纳认为,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修正的一种尝试”(贝斯特、科尔纳,2002:102)。


《景观社会》继承了后印象派、达达派和至上主义等艺术实践观点,文风散乱,没有清晰的逻辑。全书共九章,由长短不一的221节警句文字组成,每一章前面都选用他人文字当作开场语。德波把景观称为“完美的分离”,并将景观分为集中景观、弥散景观和综合景观三种形式,但并没有明确界定“景观”范畴,而是通过一系列论述例证了社会景观的“影像化”。德波建立了真与伪的二元对立,并以此作为《景观社会》的内在线索。德波指出,景观社会喜欢服从规则的观众,它表面上采取不干预主义,实际上始终在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作为后现代批判思潮中重要的思想环节,直接开启了鲍德里亚、利奥塔等人的后现代社会批判理论。


二、《景观社会》的理论逻辑:从商品批判到景观批判


德波在《景观社会》中从不同角度对景观概念做了40多处论说。“景观”指称的是任何能由符号形式呈现出的东西,即任何外显出来的图像。景观不仅包括影视、广告、新闻等媒介,还包括标语、口号等政治宣传。景观是由少数人模式化作秀,大众默默观看的情景。少数人是资本家,代表着资本的利益。大众是多数,代表着被操控的欲望。景观表面上对现实生活采取不管不问的策略,其实仍用隐性的控制策略奴役人的心灵。


德波沿着马克思的理论思路确定了自己的理论前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已经是个景观堆集的社会。德波对马克思的商品现象学作了改写,把商品异化改写为景观异化。德波把到目前为止的资本主义分为商品社会和景观社会两个阶段,商品社会以占有为特征,景观社会则以展示为特征。它们的不同在于资本增值的中介。以前,资本通过操作具体的物品来控制社会;而当代,资本通过景象操控生活。


《景观社会》有着旗帜鲜明的批判立场。马克思呈现了资本运转的策略和方法,而德波则揭示了媒介影像对日常生活的控制。他把马克思的物化推广到日常生活的影像化,描述了社会的分离图景。景观和社会的疏离反映了资本在运作过程中的高级技法:资本导致了异化,而景观强化了异化。德波对马克思商品现象学的改写还体现在,把商品异化改写为景观时间异化。德波声称,社会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分别对应的是商品生产和消费活动。景观通过控制人们的非劳动时间伪造需求。景观凭借种种媒介影像符号的狂轰滥炸,通过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消费、服务与休闲等种种方式激发人们的欲望,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景观生产激发购买欲望,购买欲望引导消费活动,消费活动指引物质资料生产,由此形成了景观时间的虚假循环。虚假循环时间作为景观生产的原料和产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进入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渗入日常生活,呈现为人头攒动的消费购物活动、沸沸嚷嚷的休闲旅游、热热闹闹的文化艺术狂欢节日、蛊惑的宣传促销等生活情景。


三、《景观社会》启示:回归真实生活


德波对晚期资本主义的认识,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用生动的形象、夸张的叙述将讽刺艺术贯穿始终,在揭露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之时,也展示出他对理想的热忱和追求。同时,德波也提醒人们保持纯净的内心,与现实异化保持距离。


德波作为情境主义国际的鸣锣开道者和鼓手,通过反抗时代潮流,唤醒人们回归纯真的生活。德波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已经由传统的商品生产转向景观生产,因此商品批判已经过时,这亦为德波和鲍德里亚分析异化现象的逻辑起点。德波的《景观社会》发展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开启了后现代主义批判思潮。从商品拜物教批判(马克思)到景观拜物教批判(德波)再到符号拜物教批判(鲍德里亚)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形态。“从马克思到德波,到境遇主义者,再到鲍德里亚的一个发展轨迹,也就是从商品社会到景观社会,再到仿真社会的一种运动。”(凯尔纳,2005:81)。《景观社会》也有着西方哲学的固有缺陷,即把整个具体生动的日常生活抽象化了。实际上,德波没有比法兰克福学派走得更远,他也承认自己的批判伦理充满缺点,“景观继承了西方哲学研究的全部缺点,即试图通过看的范畴来理解活动”(德波,2006:6)。


德波的《景观社会》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推崇和拓展、对发达工业社会景观生产的分析和批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启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媒介四面进发,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景观,越来越制约着人的价值判断。在景观的隐秘诱惑下,人的虚荣心不断膨胀,把金钱捧在至上地位,形成了景观拜物教。对于眼花缭乱的景观,我们除了要批判物化的现实,更应该省察自己的内心。实质上,如果没有人的贪欲在背后起作用,景观是无法奴役人的。表面看,是景观在奴役人,实际上是人在奴役自己。人们应该认清景观造成的异化情景,实行文化的革命,以便回归真实的日常生活。


相关内容阅读

请点击↓

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居伊·德波|作为景观的商品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车槿山

中国进入了何种“景观社会”?

孤离的神姿:阿甘本与德波的《景观社会》|张一兵

景观社会的文化:一种否定的文化或文化的否定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摘引精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