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才的孤独与傲慢

2016-12-26 哲学动态


天才的孤独与傲慢


——写在《克尔凯郭尔文集》“中文版”出版之际


汝信


在西方哲学史上,克尔凯郭尔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生前默默无闻,过了半个世纪后,随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对西方国家思想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说,在黑格尔那里,存在只不过是绝对精神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抽象的环节,那么从个人的角度去深入地探索和反思“存在”(“生存”)的意义则是从克尔凯郭尔开始的。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克尔凯郭尔文集》“中文版”(10卷本)已经有6卷与读者见面。文集收入克尔凯郭尔的主要著作,并直接译自近年来出版的经过精心校勘的丹麦文《克尔凯郭尔全集》,内容准确可靠,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这对于中国读者正确理解这位丹麦哲学家的思想将会有所裨益。


“虽然在我的时代无人理解我,我终将属于历史”


1813年,克尔凯郭尔生于哥本哈根的一个富商之家,他从小娇生惯养,过着优裕的生活,却从来没有感到童年的欢乐。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生来就有的生理上的缺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痛苦的原因就在于“我的灵魂和我的肉体之间的不平衡”;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从父亲那里所受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马可·克尔凯郭尔出身贫寒,依靠个人奋斗由一名羊倌成为首都颇有名气的暴发户。这位老人笃信宗教,对子女们进行严格的宗教教育。这在未来哲学家幼小心灵打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烙痕,既使他终生成为虔信的基督徒,又在他的内心深处播下了叛逆的种子。克尔凯郭尔后来批评他父亲的这种宗教教育方式是“疯狂的”、“残酷的”,他常说,当他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除了父亲以外,对克尔凯郭尔发生重大影响的是一位姑娘雷吉娜·奥尔森,他们之间短暂而不幸的恋爱对哲学家脆弱的心灵造成了不能愈合的创伤。他初次邂逅雷吉娜是在1837年,当时他正处于自我负罪感的精神痛苦中,结识这位少女给了他重新获得幸福的希望。父亲死后,他下定决心向她求婚并得到同意,他感到自己无比幸福。但这种幸福感很快就消逝了,在订婚后的第二天就悔恨不已,并竭力设法解除婚约,他认为在那个时期内,自己的痛苦是笔墨难以形容的。


克尔凯郭尔失恋以后创作活动达到了高潮,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并出版了十几部著作。由于他继承了巨额遗产,可以自费出版自己的著作,使他的思想成果得以留传于世。但是,当时他的著作却没有多少读者,有的重要代表作仅销售数十册,社会影响也微不足道。克尔凯郭尔为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而深感痛苦,他说,“本来我写这些东西似乎应该使顽石哭泣,但它们却只是使我的同时代人发笑”。但他一向自视甚高,认为“虽然在我的时代无人理解我,我终将属于历史”。


“让自己被群鹅活活地踩死是一种缓慢的死亡方式”


克尔凯郭尔原以为自己只能活到33岁,所以他把出版于1846年的《〈哲学片断〉一书的最后的非学术性附言》当作自己“最后的”著作而倾注了全部心血。本打算写完后就此搁笔,隐退到乡村当一个牧师了此一生。结果却出乎预料多活了9年,而且又重新拿起了笔,原因是他同报刊进行了一场论战,即所谓的“《海盗报》事件”,这对他的晚年生活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海盗报》是由丹麦青年诗人哥尔德施米特创办的一家周刊。就其政治倾向来说,它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用嘲笑和讽刺的方法抨击专制保守和落后的社会现象。刊物的格调不高,但在一般公众中很受欢迎。哥尔德施米特在该刊上发表了一篇赞扬克尔凯郭尔的文章,却引起后者极度不满。克尔凯郭尔认为《海盗报》是专门迎合低级趣味的刊物,受到它的赞扬无异于对他的莫大侮辱,于是他公开在报上发表文章尖锐地批评和揭露《海盗报》,由此引发了该报的全面反击。《海盗报》对克尔凯郭尔的为人竭尽揶揄讥讽,甚至就他的生理缺陷、服饰、家产、生活习惯等大做文章,并配以漫画。那时漫画还是颇为新鲜的东西,上了漫画也就成为公众的笑料。这深深地伤害了克尔凯郭尔的自尊心,他原先以为在笔战中会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无情的现实使他极度失望。他不仅没有获得人们的同情,反而感到人们因他受嘲弄而幸灾乐祸。


《海盗报》事件使克尔凯郭尔得出结论,认为一般人没有独立的主见,在所谓舆论、报刊的影响下,人人被淹没在“公众”之中。不过这一事件也使他改变了隐退去当乡村牧师的想法。“一个人让自己被群鹅活活地踩死是一种缓慢的死亡方式”,他不愿意这样去死,觉得还得“留在岗位上”继续写作。从1847年起,他的著作由前一时期主要探讨美学的、伦理的和哲学的问题完全转向了宗教的领域。


“他把我作为牺牲献给了上帝”


克尔凯郭尔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在同教会的激烈对抗中度过的。过去他写的大部头宗教著作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后来他改变方式,短短几个月内接连在报刊上发表了21篇文章,还出版了一系列小册子,并一反以往喜欢用笔名的习惯做法,署自己的真名发表。他公然向教会的权威挑战,指名批判自己过去的老师、新任丹麦大主教马腾森,对教会进行的宗教活动以及教士们的生活、家庭和宗教职务都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甚至公开号召人们停止参加官方的公共礼拜,退出教会。但是,马腾森和教会局始终保持沉默,轻蔑地置之不理。克尔凯郭尔除了得到少数年轻人的同情外,遇到的只是公众的冷漠和敌意。他大失所望,再次陷于孤立的困境。


1855年10月2日,克尔凯郭尔离开了人世,终年42岁。在遗嘱中,他把所剩无几的遗产赠给念念不忘的雷吉娜,遭到她的拒绝。半个世纪以后,年迈的雷吉娜说出了真心话:“他把我作为牺牲献给了上帝。”


克尔凯郭尔的一生充满着矛盾、冲突、痛苦,这迫使他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他虽然总是从个人视角和个人的独特方式去对待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认真研究克尔凯郭尔的原因。


(本文摘编自《克尔凯郭尔文集》“中文版”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08月07日)


相关内容阅读

请点击↓

黑格尔:艺术的三大类型|朱光潜

桑塔亚纳:《艺术中的理性》译序

弗雷泽:女性主义、资本主义和历史的狡计

关于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概念的理解

张祥龙:现象本身的美(一)

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