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人不应沦陷于“第二性”

2017-01-03 哲学动态


女人不应沦陷于“第二性”


什么是这个时代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我觉得,是男女关系。


一说到“男女关系”,现在很多人会想到八卦消息,狗血剧情。最终,还多会往“性”方面聚焦,接着固化到女性是被玩弄的,男人是不道德的。


这显然有失公允。 在我看来,林林总总的两性模式,早就让男女关系足以成为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各种问题。看待男女关系,离不开平等、独立与自由。


婚恋,就是让男女关系成为各种问题的由头。当代婚恋呈现出的矛盾、冲突、复杂、纠结、权利、安全等等状况,在不断催发人们去探讨更加理性正当的男女关系。10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上演《第二性》,这部根据波伏瓦同名作品改编的原创话剧,可以给很多人中国人带来关于“男女关系”的新思考。


该如何来介绍波伏瓦呢?我很不情愿去说,她是“萨特的伴侣”,因为萨特这个存在主义大师名头太响亮了,身上光环很容易把波伏瓦隐退在身后。但是,提到波伏瓦,又不得不说到她与萨特的爱情。21岁的波伏瓦与24岁的萨特彼此钟情,他们签署了一份特殊契约——不结婚,只保持情侣关系,接纳各自拥有偶然爱情的自由,同时承诺互不隐瞒,绝对坦诚。


这种关系,你能接受吗?来看波伏瓦的后来人生。


波伏瓦一生都在用行动维护与萨特的非婚主义模式下相伴终身的爱情,一生都在用文字去探讨女人和男人如何拥有真正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能力。后来,她写下被西方妇女尊为“圣经”的《第二性》,这是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有智慧的一本书”。她提出一个新观点,认为“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是变成了女人。”这话意思很简单,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就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更是女人自己拱手将权利让出的。


最终,波伏瓦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她证明自己的价值不需要男人来映衬,包括伟大的萨特。因为她自己完全足够伟大。


伟大,就是靠时间证明的。现在,波伏瓦的作品在中国也被改编为话剧,编剧说,“在今天的大都市,波伏瓦无处不在”。这也意味着,非婚主义也是今天中国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意味着有太多的时代女性也正行进在寻找自由与自我的路上。这时候,如何看待“男女关系”,就必须要有更加理性的文化思维。


举例分析。9月,王菲说,“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李亚鹏说,“我要的是一个家庭,你却注定是一个传奇”。王菲接着说,“主动离婚,无第三者不会出家”;李亚鹏再说,“孩儿他娘,我永远爱你”。面对此情此景,似乎大有人心天下大乱之势。一时间旁观者的话语热闹聚焦,主要在“再不相信爱情了”,“娱乐圈真乱”。


不管你相不相信,爱情就是爱情。如果只是以婚姻是否存续来判断爱情是否存在,那注定只是一种浅薄。波伏瓦与萨特一生不婚的爱情成为传奇,其实,每个人也都可以同样写就自己的传奇。现在一些人看待明星的婚恋,不过也是用娱乐圈把自己圈住了,以为只是娱乐,只是八卦,没有艺术,没有人性,这其实才是最可悲的。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权利与自由的情况下,去能够守护自己的独立精神,去寻找自我的最大实现,这完全可以视为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人思维固化,守在狭隘的小我中,特别是一些女人,狭隘把自己定格为“第二性”,像波伏瓦说得那样,“拱手把自己的权利让出”。这种权利,就是独立与自由的权利。她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当成男人的附属品,打上弱者的标签,扛出道德的大棒,来索取那种依附从属地位下的那点权利与利益。于中,在民政部相关单位发布的“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你会看到有近7成女性选择“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近8成单身女称“男性月薪4千元配谈恋爱”;在处理婚恋矛盾中,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家庭、婚姻、爱情、事业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也总是把扛出来当为前提,去不断固化女性的弱者地位。


诚然,让女人告别“第二性”思维,需要在国家政治、经济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男女的平等。但是,作为个体,作为文化,如果不懂得去寻找自我实现的存在价值,如果不去引导每个人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那么,也就注定会让男女之间处于一种文化交战的状态,最后,让太多女性得不到独立,成就不了更加美好的自己,也让别人获得不了更多的自由,最后的代价,也就是一幕幕婚恋的悲剧。


相关内容阅读

请点击↓

萨特与加缪:如何从盟友到反目成仇?

加缪为什么不回应波伏娃的爱慕之情?

弗雷泽:女性主义、资本主义和历史的狡计

刘瑜:有人性的女人都很“色”

马丁·路德:婚姻意味着牺牲

婚姻的美好出路

构想一种道德的色情作品――读《虐待狂的女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