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油燃而声 第30期 | 地下油气水的“渗流”及过程中的“七十二变”

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西南石油大学 2023-08-08


张烈辉 | 《油气简史》

(第二版 富媒体)

油燃而声 第30期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压差”


首先,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流汗出血”现象。 

当你参加长跑、打篮球或踢足球等体育运动时,身体会出汗,而且汗水的多少与运动剧烈程度有关。你知道汗水是怎样从体内经过皮肤渗透出来的吗?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削苹果时不小心伤了手指,鲜血顿时从手指内流出来,而且,当伤口越深越大,血就流得越猛越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体是由骨骼和机体组织组成的。机体组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肉体,其中除了有机质外,还有水分(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和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简称毛细管)。当心脏搏动时,毛细血管内会产生微小的压差,促进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从而输送营养、传递能量,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正是这个压差,使人在运动或受伤时,促使汗水或血液沿着毛细血管或伤口流出来。

与此类似,油气水在地下岩石孔隙中也存在压差,由于埋藏较深,压差通常很大;同时,当钻井钻开地层后,井底和周围地层还会产生新的压差。在压差的作用下(当然还有温度等其他诸多因素),地层中的石油、天然气和水就像人体流汗出血一样流向井底,然后再从井底流到地面。


SP




生活中油气藏开采的基石——地下油气的“渗流”


让我们再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其他“流动”现象。给花盆中的植物浇水,水会从土壤表面渗透到土壤内部,部分可穿过土壤到达花盆底部;自然界中雨水通过土壤流动、河水透过砂层流动、水分在植物内部流动,人体中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动等,均是常见的流体流动现象。

实际上,油气水在地下岩层孔隙中的流动也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流动现象,但因其流动空间或流动环境更加复杂,看不见,摸不着,石油工程上将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油气及非烃类气体N2、CO2等在地下岩石的孔、洞、缝中的流动过程称之为“渗流”——河道水流、管内流动、大气流动等都属于流体的流动,但是与渗流有很大不同。

大家在第 1 章中已经了解,岩石中的渗流孔道截面积极小,一般为 10-8~10-4cm2 (一个图钉尖的面积大约是 10-4cm2 ),且形状弯弯曲曲,极不规则,所以这种环境下,岩石孔中的流体与岩石骨架之间存在巨大的接触面积,因此,它的流动阻力很大很大,流动速度很小很小。以地下水为例,一般在孔隙中水的流速是一天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在裂隙中水的流速稍大一些,一天是几十厘米到几米),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如同蜗牛散步。

大家知道,一切物体运动的快慢都是用“速度”来表示的,例如,飞机、火车、轮船、汽车行驶、人走路的快慢等。与此类似,江河中水的流动及自来水在管道中的流动快慢通常用“流动速度”来表示。那么,地下油、气、水的流动快慢用什么来表示呢?

油、气、水在地下岩石中流经弯弯曲曲的孔隙、 裂缝、溶洞,完全不同于江河中水的流动,也不同于自来水在管道中的流动,其流动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提出用“渗流速度”来描述地下流体流动得快与慢。不言而喻,这个“速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流体自身的性质、岩石性质、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以及流动环境等。

油、气、水在地下岩石孔隙(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十分复杂:一方面体现在油气水自身的性质,与温度、压力、组分组成、赋存状态等有关;另一方面,油气水流动空间具有多尺度性,从病毒大小的分子尺度(纳米级)—孔隙尺度(微米级)—岩心尺度(厘米级)—宏观尺度(米级)至缝洞尺度(上百米级)都可能存在流动。大多数情况下,油、气、水流动的孔隙空间小、流动通道狭窄、 曲曲折折、形状不一、大小各异;此外,处于地下几百米、几千米甚至上万米的岩石孔隙中的油、气、水还具有高温、高压等特性,这就使得油、气、水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流动既充满了神秘色彩,又魅力无穷,吸引了无数科技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而一探究竟。




知识小讲堂





地下油气水“渗流”过程中的“七十二变”


物理化学知识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气体、液体和固体形态相互转化的现象,即所谓的“相变”——物体状态的变化(也称“相态变化”或“物态变化”)。比如,冬天河水结冰,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湿衣服晾干,水由液体挥发成了气体;干冰(固体 CO2)挥发,固体的冰变成了气体, 因而有了云雾缭绕的舞台等。

那么,储存在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在压力、温度等条件变化及采掘、生产过程中,会发生类似的相变吗?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液化天然气(LNG)就是天然气从气体变成了液体。再试想,液态石油从地层中采掘(抽)到地面时,会发生哪些相变呢?

大家已知,一旦油气藏采掘开始,地层压力会下降,从而导致石油当中的较轻组分(天然气等)“逃逸”出来,由原来的“液体状态” 转变为“气体状态”。更奇妙的是,有些气藏在采掘过程中会有液态油从气体中“凝析”出来,即存在温度压力降低时气体变成液体的反常现象(凝析气藏开发的典型特征)。此外,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也许是不久的将来最有效的替代能源之一),它在冰川冻土中或海床上以“固体状态”存在,但采掘到地面后会分解成水和天然气……实际上,所有这些油气“状态变化”都源于温度、压力等条件改变,导致原来处于气态、液态或固态的油气相态(包括其化合物组成)发生了改变。

事实上,在数千米深的地下,储集石油天然气的地下岩层中还赋存高矿化度的地层水(即高含盐量的地层水)——就其储存状态或条件而言,越往地下深处温度越高,静水柱压力越大,因此与地面常温常压条件下相比,地下的油、气、水都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目前发现的地下油气矿场温度最高已超过 200℃、压力最高已超过150MPa,导致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密度、黏度等流体基本性质与在地面完全不同。

因此,把石油天然气从地下采掘到地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它们艰难地在曲曲折折、形状多变的狭小通道中行进,然后一点一滴形成涓涓细流汇聚到井底,再从井底抽到地面——实际上伴随着“身材”不断地、反复地发生变化——科学家们给这个变化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相变(或相态变化)。

一般而言,沉睡在地下的油气藏在被开采之前,它的温度压力不会发生变化,油气藏中的相与相之间亲密接触,但却互不影响,互不干涉,也就是说各个相的体积、各个相中的组分和组成等是不变化的(称之为相平衡)。例如,一个顶部有气层的油藏,在开采油气之前,顶部气层中的气相与底部的油相之间虽有“肌肤之亲”,但相互保持克制,不越雷池一步,它们之间的界面始终不会移动,各自的体积、组分和组成不会发生变化。可是,一旦投入采掘时,温度、压力就会变化,它们之间也开始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界面也不再宁静而是发生移动——原本处于沉睡状态的油气藏打破了安宁而活跃起来,这就是油气藏中相与相之间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的过程——在石油工程中称之为相变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相平衡和相态变化的现象。比如,煮饭时的水(液相)变成蒸汽(气相)以及水蒸气(气相)在锅盖上变成水滴(液相)的现象;在中学时学过的瓦特蒸汽机原理也是相态变化的典型例子,即在压力一定时,改变温度使液相向气相转变。压力改变也会引起相平衡发生改变。如利用高压锅煮饭时,因为压力阀限制了蒸汽排出(需要更高的蒸气压才能突破气阀),蒸气压提高,实际上相应提高了水的沸点温度(高于 100℃),这就是为什么高压锅煮饭更快的原因。由于压力、温度和体积直接影响相平衡。因此,人们提出用相图来描述压力—温度—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三维立体图,图中的任意一个点对应一个温度、一个压力和一个体积,这种方式比较复杂,不易理解,因此,油气藏中油气相态的改变通常用压力—温度二维投影图来表达,或称p —T 相图,简称相图。最简单的相图就是单一组分的p — T 相图,形状很简单。从相图可一目了然看出,不同的温度、压力范围,水是“液体”、是“蒸汽”还是“冰”,乙烷是“气体”还是“液体”。

油气采掘过程中,地下深处的地层温度通常变化很小。因此,纯组分或单一组分的泡点压力和露点压力是完全相等的。但是,大家知道,石油和天然气实际上是由很多烃类物质的混合物组成的,在压力温度一定时,它的相态是由油气所含有的组分和每一种组分的性质所决定。所含组分组成不同,相态就不同。因此,不同油气藏中的流体,有各不相同的相图,与单一纯组分的水或乙烷的相图相比,多组分烃类体系(石油、天然气)的 p—T 相图要复杂得多,从它的形状上看很有特点,非常明显的就是一个形状似反写的 “U”形包络线,明显不同于单一组分的烃类相图。多组分烃类体系(石油、天然气) p—T 相图的功能很强大,通过它的“轮廓”,就可以判断我们发现的油气藏是什么类型,是油藏,还是气藏,是干气藏、湿气藏还是凝析气藏,是轻质油藏还是重质油藏。

由此可见,在油气采掘过程中,随着地下深处流体的采出,岩层中流体的压力会持续降低。当地层压力下降到“两条线”—— 泡点线 a—Cp—C 和露点线C—CT—b 以下时,地层流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发生相态变化,此时,天然气中会“析”出液体,原油中溶解的天然气会 “逃逸”出来形成气体(在某些条件下还有可能有胶质沥青质或者石蜡等固态物质析出来),地层中原来的单相(气相或液相)流动会变为“气—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流动;如果有地层水参与流动,因水、油不混溶(石油工程中称为“液—液双相”),还可能会出现“气—液—液—固”四相流动的情况;此外,不难想象,随着相态变化,每一相的比例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真可谓孙大圣“七十二变”。因此,人们常说“上天容易下地难”——难就难在地下油气采掘过程中的“七十二变”。



知识小讲堂


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精彩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我们爱金阳的索玛花——记我校顶岗支教金阳中学的5位同学


当几何与SWPU相遇




图文来源 | 《油气简史》

绘图 | 侯雪梅

编辑 | 张奉圩

责编 | 王雨婷

审核 | 刘仲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