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担使命】陈雪峰:援彝扶贫,一片赤诚照雪峰

中建三局 2022-06-15


“再巍峨的高山,
再泥泞的道路,
也阻挡不了共产党人的脚步!
这是中建三局援彝扶贫干部
陈雪峰日记里的文字。
今天,

我们给你讲述他的故事。

从西昌出发,驱车向东,过邛海、绕昭觉,沿着蜿蜒起伏的公路前行6个多小时,一座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彝家新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树窝乡斯一勒比村
迈步进村,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通村入户的硬化路、窗明几净的教室映入眼帘。谁能想象,中建三局成都公司援彝扶贫干部陈雪峰刚驻村时,这里还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住的土坯房、吃的是粗粮”的贫穷面貌。


“无论多硬的骨头都能啃下”


“对面能听声,相见需数日。”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核心区,山高坡陡谷深,一个个村寨散落在高山深谷中,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8年6月,得知四川省正在选拔扶贫干部,陈雪峰主动请缨,“我就想为脱贫攻坚出点力。”陈雪峰信心满满,“无论多硬的骨头都能啃下。悬崖峭壁、飞石滑坡、泥泞颠簸……进村之路,把陈雪峰颠得直想吐。没有办公室、没有宿舍,他打起背包,和其他两名扶贫干部挤在村长家的一间空房里。“和百姓同吃同住,能近距离触摸贫困的角落,激发干事热情。村里不通公路,走访只能靠“11路”。整整1个月,陈雪峰每天在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爬坡过坎,在山里走上几万步,挨家挨户走访,完成全村138户家庭调查,并为所有贫困户建卡立档,完善资料万余条。“苦不苦?”“苦,但和村里的贫困户比起来,这都不算苦。”援彝扶贫整整一年,陈雪峰跑坏了五六双鞋,记满了200余页、近10万字的扶贫日记。



“读书穷不久,不读久久穷”


治贫先治愚。精神贫困是凉山一大顽疾,移风易俗,改变传统习惯是一场艰巨的思想革命。陈雪峰每走访一户,都会向群众传递文明生活方式,引导他们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从“五洗”(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做起,斯一勒比村逐渐形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氛围。扶贫先扶智。斯一勒比村村小共4个班、81名学生、5名支教老师,没有任何体育设施,教室常年漏雨,地面长期泡水。最远的孩子每天翻山越岭来上学,往返要步行近5个小时。“要有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陈雪峰赶紧测算翻修学校的材料和费用,向公司汇报,当即获批。跑县城买材料、找施工队,换瓦、刷墙、修缮门窗、整理地面……趁着暑假,陈雪峰忙开了。

学校焕然一新,陈雪峰又跑到辍学儿童家作动员,“读书穷不久,不读久久穷。”“要把孩子送进学校,把他们送出大山。”在陈雪峰苦口婆心的劝导下,2018年9月1日,斯一勒比村所有儿童都准时入学。在陈雪峰的感召下,开学后不久,中建三局成都公司12名“小鲁班”志愿者来到斯一勒比村,给孩子们送去文具、课本,与孩子们共描墙绘、做手工,为孩子们带来一堂难忘的“开学第一课”。如今,教室里每天会唱起汉语儿歌,清脆童音在山间回荡,成了最美的天籁。



“让贫困户住上新房是我的梦想”


驻村4个月后,陈雪峰调至美姑县发改局重大项目办,负责7个乡镇、31个安置点、793户、4949人的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推进工作。然而,想要做好易地搬迁并非易事。就拿选址来说,既要考虑到科学安全,又要尊重群众意愿,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好心没办成好事”。陈雪峰几乎每天都是白天入户征求意见、实地勘察选址,晚上参加各类协调推进会议。“晚下班是常态、受委屈是常态、吃闭门羹是常态。陈雪峰自嘲地说。搬迁协议全部签订,陈雪峰忙着可研、测绘、地勘、设计、图审、预算,施工单位进场后,陈雪峰又连轴转,轮流检查每个安置点项目的质量、进度,把好验收关。“这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工程。陈雪峰不敢怠慢,“让贫困户住上新房是我的梦想。目前,陈雪峰负责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施工正酣。10月中旬,304户将乔迁新居,12月31日前,剩余贫困户也将完成搬迁。白墙灰瓦的现代住房错落有致,平整马路、单独圈舍、整洁厕所一应俱全,热水器、冰箱、电视不一而足……看着即将入住的新房,龙门乡火窝村村民吉布打日心里乐开了花,连声向陈雪峰说“卡沙沙(谢谢)”。初到大凉山,陈雪峰在日记里写道:大风起兮六亿载,雾岚飘渺三千里。湖光山色两相和,山水人间自一体。扶贫1年,陈雪峰已经爱上这片土地。他说,等到全县脱贫摘帽时,一定要带妻儿来这,看牧草茵茵靓美姑,朝霞彤彤映雪峰。
精彩回顾:【担使命】叶在伟,三局援藏好青年!
【追梦人】 朱金忠:三局工地上的“小说家”
【担使命】钟新华:“驻”进贫困户心间!


素材来源:成都公司作者:陈朝阳 唐小虎编辑:邓  蓓审核:程  超


中建三局

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