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鲜看】全国人大代表陈华元“两会”6项建议引发热议!

中建三局 2022-06-16

3月11日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


△陈华元在全国“两会”会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与建造师分会武汉建筑业协会会长原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华元在认真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围绕中部崛起战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规范租赁住房市场等国家和民生热点问题提交了6项建议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凝心聚力创伟业

砥砺奋进开新局


陈华元


△陈华元走出全国“两会”会场


01

大力支持武汉建设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充分发挥武汉科教智力优势,将武汉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陈华元代表在《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中说。


在他看来,武汉致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是时代所赋和使命所在,“而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创新策源功能、贡献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正是题中之义。”


陈华元认为,武汉至少具备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


一是优越的区位优势。武汉地处我国地理位置之“中”和长江之“腰”,是我国内陆水陆空三栖交通中心,距离各大经济区域核心均在1000公里左右。且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倡议在武汉叠加,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改革试点在武汉汇聚。


二是充沛的人才资源优势。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9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约13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260万人,高校、高端人才的数量和综合实力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三是雄厚的创新资源优势。武汉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比肩北京和上海,拥有光纤通信激光、地球空间信息等一批“中国标准”,光谷跃升为全球领先的光电子产业综合基地,“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渐具雏形。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中部各大城市第一。


为充分发挥武汉优势,进一步助力武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陈华元提出了强化重大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支持武汉建设更具创新引领能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支持武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武汉培育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等四点建议。


陈华元建议,出台《中部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武汉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湘赣皖晋豫5省创新优势,推进中部6省在科技资源共享、技术转移等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合作。赋予武汉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制度、城市空间统筹利用、城市治理体系等重要领域改革创新上更大自主权。


同时,将更多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落户武汉,让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合肥、北京、大湾区等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互呼应、同步发力,向全国输出更多创新智慧成果。以培育壮大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为核心,加大对武汉在全光通信网络、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存储器、智能装备、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潜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全球一流竞争力的万亿新兴产业旗舰群,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光谷银行”等类似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比例。


摘自2021年3月8日《人民日报》)

△上下滑动观看


02

坚持“房住不炒”  

通过补齐租赁短板助力幸福安居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尚不完善,行业乱象丛生。促进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普通民众利益显得尤为迫切。”陈华元代表在提交的《关于促进租赁住房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中说。


随着住房租赁被确立为我国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租赁市场正在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规模将增至2.9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4.6万亿元。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当前行业存在五大问题:住房租赁市场不规范、监管体系不健全。二是住房租赁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结构不优。三是热点城市租赁房源成本较高、盈利较低。四是租赁住房建设配套政策机制尚不健全。五是租户权益难以实质保障。


为促进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普通民众利益,陈华元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推动法律法规及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出台住房租赁法规,加快建立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住房租赁法律法规及管理平台,明确市场规范,建立健全租赁住房开发供应管理、房屋租赁管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等法律法规,明确市场准入要求、主体资格、租赁服务标准,推动规模化、专业性的住房租赁企业依规拓展业务、有序开展竞争;加快探索加强承租方权益保护、住房租赁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加快建立监管平台,推行租赁企业备案制度和租赁合同网签备案制度,从源头防范虚假房源信息,完善租前、租中、租后全生命周期多维评价体系建设,通过数字平台赋能,实现租赁房源全覆盖、租赁环节全打通、租赁服务全纳入;推行租赁备案与公共服务挂钩管理机制,实现租赁房源发布、核验、交易等功能;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整治租赁中介乱象,加强租赁信用管理,规范住房租赁金融产品,严格控制租金贷规模,设置缓冲期,降低租金贷比例直至完全退出。


二是推动租赁住房供给增加及结构优化。鼓励做大增量房源,向一二线城市配置更多租赁住房建设用地指标,更好调动大城市培育和发展租赁住房积极性,增加住房租赁市场供给量。积极盘活存量房源,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持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将存量闲置资源和多余存量住房投入住房租赁市场,鼓励租赁住房企业提供诸如蓝领公寓、家庭房等更丰富的住房品类。鼓励给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创新“工改租”及“商改租”等政策规定,盘活存量,丰富市场供给形式。


三是推动租赁住房科学规划、完善配套设施。科学规划住房用地选址,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商业办公密集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配建租赁住房比例,实现产业和住宅用地空间的合理匹配,推进居民“职住平衡”。在租赁住房用地开发立项和城市更新进程中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居住产品。


四是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开源节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家庭出租住房税收实行简易征收,对专业住房租赁经营机构规模化经营租赁住房的营业税、房地产税、所得税适当减免征收或多项税种合并征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规模化住房租赁经营的长期资金渠道,允许住房租赁企业以租金收入为质押,向持牌金融机构申请流动资金贷款;进一步扶持REITs权益类资金,鼓励发行基于租金净收益的资产证券化(ABS)产品。推出公募REITs,引入中小投资者降低投资门槛、建立集中竞价交易平台增加流动性;鼓励住房租赁企业参与新建、改建租赁住房,向符合条件的项目发放低息贷款优惠。


五是切实保障租户权利、落实“租购同权”。加大对房地产中介机构、住房租赁企业和信息发布平台等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规范租赁服务行为,完善多渠道租赁纠纷调处机制。加快落实“租购同权”,明确界定“租购同权”具体内容,让租赁家庭享受与购房人群相同的落户、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解决城镇化新市民的后顾之忧。


摘自2021年3月6日《人民日报》)

△上下滑动观看


03

加强我国智慧社区建设

“建议从优化顶层设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四个方面加强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此次“两会”,针对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陈华元代表提出建议。


陈华元介绍,智慧社区作为一种社区管理智能化和现代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重要载体。新冠疫情发生后,各大城市开始尝试“无接触式”社区管理,更加凸显出规模化的智慧社区建设势在必行。但当前智慧社区建设面临四方面问题:一是在政策法规及通用技术架构方面的顶层设计方面均略显不足,智慧社区与智慧城市建设未有效衔接;二是社会资本参与不足,政府方、社会资本方的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信息难以互通共用,产品技术标准不统一;四是难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且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为解决上述问题,陈华元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标准规范。建议有关部门着眼于区域规划、城市发展乃至全国布局,加快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标准,提供智慧社区建设及后期管理的依据。各省加强统筹规划,结合实情制定智慧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市级政府借助城市一体化平台进行区域内统一规划,承担相关建设任务。


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培育成熟运作机制。建议倡导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智慧社区建设运营,实现服务与管理的高效和个性化,同时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统筹使用中央和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整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国家卫健委“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投资资金”,设立“智慧社区专项基金”,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共同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打造社区一体化服务。建议加强新型技术在未来社区网络中的覆盖与运用,在智慧家居、智慧停车、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方面深入布局,实现社区云平台智慧化管理。从信息载体上,建立统一的底层数据标准,强化多网络数据接口打通,制定统一的原始数据处理相关规范,以及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的强制统一标准。可以以居民最关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为试点,逐步扩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地域覆盖和项目覆盖。


四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满足用户核心需求。建议重点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社区安全、健康医疗、物业服务等功能入手,充分考虑社区类型的不同和社区内部人群的年龄差异,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符合居民需求的智慧社区。同时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建立健全居民投诉渠道,倒逼运维方提升运营能力。


(摘自2021年3月7日《人民日报》)

△上下滑动观看


04

积极推动工程设计软件国产化

解决建筑行业“卡脖子”问题

“应用国外软件进行工程建造,存在巨大信息泄露风险,同时软件一旦被禁用,建筑行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陈华元代表提出关于工程设计软件国产化问题的担忧。
 

陈华元介绍,当前我国网信领域产业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但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开发上仍存在较大短板,与欧美软件强国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仿真分析等工程设计软件作为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的细分领域,近十年来发展尤为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其突出表现在:国产工程设计软件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应用的国外软件授权地集中在美国,目前外国公司已在多个领域构建了技术壁垒,且保密工程建设存在巨大信息泄露风险。而在推进工程设计软件国产化过程中,又面临诸多难题,主要包括:顶层设计不足,缺乏政府主管部门的统筹推进与布局;高校课程设置制约国产软件推广,研发与应用脱节,国产软件使用共识未形成;国产设计软件研发重复投入、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可控的基础软件平台和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导致研发企业存在发展瓶颈。
 

陈华元建议从三方面加快推进工程设计软件国产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将推进工程设计软件国产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由有关部门统筹推进,制定战略规划、出台政策文件、明确研发方向,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对设计软件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和研发单位的政策扶持;发挥体制优势,组织产学研相关单位联合攻关。
 

二是培育健康发展的生长环境。国家重点高校增设国产软件教学课程,重视国产软件教学与培训,培养一批精编程、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出台政策措施引导科研院所、设计企业与大型建筑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建筑行业内积极倡导应用国产工程设计软件,在国家公投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招标过程中设置有利于国产工程设计软件应用的保障措施,鼓励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积极为科研院所、设计企业提供应用测试平台。
 

三是提升企业综合研发实力。通过政策、资金、税收、金融等方面举措,培育壮大一批工程软件开发企业,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具有成长潜力的软件开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和并购力度,迅速提升研发实力;加强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提升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合力,引导相关企业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精准选择细分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和长期攻关,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软件数据互通、安全兼容,避免企业之间同质竞争、资源重复配置。 
 

陈华元还建议,将推动中国工程设计软件走向国际纳入长远战略考虑范畴,在中国企业投资建设的“一带一路”项目中加大国产工程设计软件的应用与宣传,将中国工程设计软件逐步推向世界,掌握工程建造领域的话语权。


(摘自2021年3月5日《中华建设网》)

△上下滑动观看


05

开展全国工程建造大师评选

助推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强烈建议在继续加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工作的基础上,增设全国工程建造大师的评选。”本次两会,陈华元代表提出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一系列“高、大、难、精、尖、新”地标性建筑的建成,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端建造人才,中国建造师的业务素质已为国际同行高度认同。199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工程建设行业的勘察设计领域,启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但同样作为建筑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工程建设领域创新领军人才的肯定、表彰和激励一直是一片空白。


陈华元表示,开展全国工程建造大师评选,有利于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引领产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完善人才建设机制,有利于完善建设领域激励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他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一是完善评选办法。为推进全国工程建造大师的评选工作,建议将现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调整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建造)大师”称号,通过修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与管理办法》补充完善相关规定,把全国工程建造大师作为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制度的延伸,与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同步组织、同步评审、同步公布。


二是明确评选范围。为涵盖工程建设全过程,建议全国工程建造大师评选范围包括工程建设技术负责人、施工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同时,对授予对象的基本条件和优选条件,参照勘察设计大师管理办法,结合施工建设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做相应规定。


(摘自2021年3月5日《中华建设网》)

△上下滑动观看


06

在湖北武汉设立抗疫纪念碑

“建议在湖北武汉设立国家抗疫纪念碑,以一个标志性的有形载体来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教育后人、启迪未来,大力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凝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前行的民族伟力和磅礴合力。”陈华元代表提出建议。


陈华元表示,树立抗疫纪念碑,能够进一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致敬抗疫英雄和伟大人民,缅怀抗疫烈士和因罹患新冠而去世的同胞,将其转化成接续奋斗的动力;还可依托抗疫纪念碑,设置中国助力全球抗疫展览专区,将其打造强化国际合作、宣传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窗口。


“综合考虑代表性、典型性和功能发挥等多方面因素,建议将抗疫纪念碑设置在湖北武汉。”在一线亲身经历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时任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主承建单位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陈华元认为,湖北武汉曾是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疫情防控主战场,将抗疫纪念碑设立在武汉,在展示伟大抗疫斗争背后的制度优势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上更具有代表性。


同时,湖北、武汉也付出了封闭管控时间全国最长、抗疫烈士和去世同胞数量全国最多的巨大牺牲。将抗疫纪念碑设立在武汉,在发挥其致敬伟大人民和传承、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功能上更具有导向性。


在具体操作层面,陈华元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做好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组建领导专班和专家组,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抗疫纪念碑设立工作;在用地规划、资金保障、设计建造上给予支持,配套设置永久性纪念馆和广场。以功能发挥为首要因素,深入开展选址调研工作,建议可以设置在汉口江滩,发挥历史纪念集聚区协同效应。


二是做好落地实施。邀请知名设计师和艺术家参与设计,组织文学家撰写抗疫纪念诗文勒石,面向向全社会征集抗疫实物。在抗疫纪念碑奠基、落成时开展主题活动,择机申办和举行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主题会议。


三是重视功能拓展。通过开展专题纪念、爱国主义教育、防疫知识宣贯、社会公益实践、市民文体活动等,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群众性文明创建平台和卫生运动普及推广基地。


四是选择恰当时机。鉴于当前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建议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和影响,先行推进前期筹备,提请中央研究确定恰当时间,再正式公布和启动抗疫纪念碑设立工作。


(摘自2021年3月6日《人民日报》)

△上下滑动观看



《人民日报》、新华社
《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华建筑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10余家媒体对陈华元的6项建议进行了聚焦报道部分报道如下

人民日报

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支持武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我国智慧社区建设



在湖北武汉设立抗疫纪念碑



坚持“房住不炒” 

通过补齐租赁短板助力幸福安居



新华社

租购同权保障租户权利



建议支持武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日报

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房住不炒”

通过补齐租赁短板助力幸福安居



科技日报

支持武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工人日报

加强我国智慧社区建设



出台住房租赁法规

助力民众幸福安居



学习强国

建议在湖北武汉设立国家抗疫纪念碑



湖北日报

从“科技抗疫”中汲取创新力量



从“科技抗疫”中汲取创新力量



盘活存量房源 落实“租购同权”



加强我国智慧社区建设



长江日报

勇往直前,在逆境中奋起



建筑时报

开展全国工程建造大师评选



中华建筑报

推动工程软件国产化为建筑行业松绑



中华建设网

积极推动工程设计软件国产化



开展全国工程建造大师评选




相关推荐:

近期热点:

材:局企业文化部

作者:潘思名

编辑:潘思名 杨国勇

审核:叶   青


中建三局

敢为天下先  永远争第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