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琵琶和西班牙吉他对话,歌谣从《诗经》中走来,闵行这场音乐“大派对”昨晚在城市剧院上演!

上海闵行 上海闵行 2019-05-28

记者|汤婧娴

《共同家园》

昨晚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上海解放70周年,在竹笛独奏《风吟》婉转悠扬的旋律声中,《共同家园》音乐现场在上海城市剧院上演——

《共同家园》是上海民族乐团2018年的原创新作,曾作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首演于上海大剧院。这台音乐会依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性地将海派民乐与五大洲多种代表性音乐有机融合,展现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的发展交融,呼吁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地球家园。

“和”为主题,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是本场音乐会的主题。罗小慈团长说:




我们希望用音乐这种跨国界的艺术形式,特别是把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有机融合,通过音乐上的“和”来体现建设人类共同家园的重要意义。











音乐会承接“天地人和”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共有《万物之源》、《文明之光》、《和合相谐》、《共同家园》四个篇章,用音乐带观众展开关于人类起源、文明发展、社会变迁、世界融合等思考。


首章


《万物之源》是对宇宙自然的思考,音乐通过表达风水火,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也是对源于自然的人性之光的赞美。


二章


《文明之光》展现了来自四大文明古国和欧洲大陆的音乐魅力,代表着穿越千年的文明之光,灿烂辉煌、历久弥新。


三章


《和合相谐》以二胡与马头琴,阮与三角琴,琵琶与吉他,唢呐与亚美尼亚管,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乐器对话,歌颂着人类一次次勇敢的自我超越,碰撞交融。


四章


《共同家园》落脚于“和”的主题思想,音乐呼吁全人类携手共建和平繁荣的共同家园!

与世界音乐碰撞出新火花,

传统民乐对话国际


《共同家园》的音乐风格定位于“世界音乐”。

打造这台音乐会的时候,年青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参与创作和排演,打破程式化的单一创作与演奏模式,加深交流互鉴,相互贡献智慧,经过反复的推敲与尝试,将艺术者的“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

 

在这场音乐会上,现场观众感受到了神秘悠远的极地之风、赤热浩瀚的撒哈拉、非洲鼓乐的生命呐喊和弗拉明戈的激情宣泄;看到了中国民族乐器张开怀抱,与南亚塔布拉鼓、爱尔兰锡笛、西班牙吉他、俄罗斯三角琴、非洲鼓等世界民族乐器激情对话。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视听飨宴和世界音乐派对!

 

作曲家黄磊表示:




我们在做的尝试就是希望让选定的这些风格的乐器和演奏家进行相互的靠近,最终达到质感古老、听感当代的意味。





比如在第三篇章中的《踏浪》琵琶西班牙吉他以及弗拉明戈舞蹈的对话,不是几种艺术元素的简单嫁接,而是对东西方文化渗透性的理解与感悟

当管乐遇到电音,

又有什么样的音乐语言呈现?

♫. ♪~♬..♩

除了中国民族乐器与世界民族乐器的激情对话,《共同家园》还打破了惯用的器乐语言表达方式,将传统乐器玩出了让观众应接不暇的新花样!

管乐与电音

当管乐遇到电音,从传统唢呐到亚美尼亚管,从摇滚风到电子范,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共奏出振奋人心的时代气象!此次上演的《超越》除摇滚外还融入了电子音乐元素!“创作的《超越》是在寻求‘民族管乐当代化、国际化’的艺术思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新颖的音乐语言,独特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压轴的新创民族管弦乐作品也是惊喜连连。筒子们极为感兴趣的国际音乐大师谭盾,带来了他的新作《风与鸟的密语》的上海首秀,这部作品离不开一个我们身边的高科技产品——“手机”。它利用这一极速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与音乐巧妙互动,观众一边跟随音乐破译大自然中多种声音和缤纷色彩,一边展开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体会现代飞速发展社会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平衡与融合。



《共同家园》是一台中国民族音乐现场,通过音乐与数字多媒体的完美融合呈现全新的视听体验。它带领观众通过音乐来聆听人类起源及其文明发展,阐述携手共建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景。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为闵行更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

部分图文来源:区委宣传部

精彩推荐:

 

◎开便利店原本要70+个工作日,可闵行这家“罗森”5天就开出来了!啥“内幕”?


◎闵行这家辐射30万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将华丽变身,2家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站年内启用,在你家门口吗?


◎在闵行浦东交界的这条河流上,一座百年历史古桥被移走,咋回事?(附视频)


◎啥?阿华田、乐口福、麦乳精都不能生产了?别急,闵行“店小二”出动了——


◎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市委书记李强来闵行调研了


◎闵行提前完成今年这项市政府实事项目,和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关系密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