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
学习强国、湖北日报
共同关注襄城“603”文创园
保护工业遗产
留住城市记忆
原文如下:
市民到“603”文创园游玩休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当年的“603”厂。资料图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湖北襄阳文字六零三厂一直是国内图书印刷、发行的翘楚。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该厂一路衰败,风光不再。2017年,该厂改制为文字六零三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过3年建设,吸引50家企业进驻,成为襄阳新的“网红打卡地”。
在湖北襄阳,没有人不知道文字六零三厂,老百姓习惯称之为“603”。
1965年,国家加快三线建设,文字六零三厂落户岘山脚下,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是国内图书印刷、出版、发行行业的翘楚。此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体制僵化、设备落后、人才流失的“603”一路衰败,跌入谷底。
2017年,六零三厂改制为文化创意产业园;2018年,完成基础设施更新并启动招商,50家文创企业先后入驻;今年在疫情不利影响下,园区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逆势增长40%。
几经沉浮的“603”,正以蓬勃之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勾起人们的回忆。
2016年,下海经商10余载的蔡军重回文字六零三厂,眼前的场景,让她震惊。
厂房还是当年建厂时的红砖房,设备还是当年建厂时的老爷机,技术人员流失殆尽,各种矛盾纷繁复杂……
想当年,“603”印刷《毛泽东选集》,不仅是集排版、印刷、装订、发行于一体的综合性印刷企业,而且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发行资格的印刷厂;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300余款产品获评全国优质产品,全国90%以上的《新华字典》产于此厂;在“603”上班,全家人都脸上有光。
蔡军担起重振厂子的重任。她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基层,查资料、访员工,寻找衰落的核心症结。
有体制僵化的原因——睡惯了计划经济时代“席梦思”,“603”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节节败退。2010年,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投资3亿元在襄阳市高新区成立中印南方印刷有限公司,“603”的印刷板块整体迁走。
有设备落后的原因——建厂时的机械设备数十年不曾更新换代,能耗高、效率低、难操作。“数量大了印不了,数量小了划不来。”80岁的白宝华老人是第一批职工,她说,“1992年,一家图书出版企业找上门来,要印刷1000本教辅资料,结果被拒之门外,原因是低于3000本不开机。”
有人才流失的原因——包括蔡军在内的一大批业务骨干纷纷下海,或自主创业,或跳槽到后来居上的国内其他刊物印刷出版企业。“很多南方企业,一听说在‘603’干过,直接上岗,有多少要多少。”蔡军说。
“传统央企国企的通病,‘603’通通都有。”蔡军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大家都心有不甘,那么红火的企业,哪能说垮就垮?
2017年6月,按照中文发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文字六零三厂变更为文字六零三文化创意(湖北)有限公司,将占地160亩的老厂区向文化创意园区转型升级。
经过多方考察,“603”划定两条原则——第一,不能简单复制其他文创园,要从襄阳记忆入手;第二,旧厂房、旧厂区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具有不可复制的岁月沉淀和历史魅力,动一砖一瓦都要慎重。
有人提议,把破败的厂区围墙拆掉,换成最常见的“混凝土+铁栅栏”。
不行。先用水泥修补完整,然后用涂料把围墙画成一整列绿皮火车的外观,车牌标注“上海——襄阳”。老员工虞素珍看了很有感觉,1977年她就是坐着这样的火车来到襄阳。
还是不行。按照国内外史书、名著的模样,用水泥浇筑起十余本经典书籍,简约大气,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还有红砖灰瓦的印刷车间,被改造成为演艺剧场;屋顶的钢梁锈迹斑驳,墙上的电风扇依旧如故;8根顶梁柱上,尚存时断时续的《毛主席语录》。“没有变,好多地方都没变。”白宝华说,自己在印刷车间工作数十年,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哪里是电灯绳,哪里是水龙头;改造之后,还是一样。
路依旧弯弯曲曲,树依旧恣意生长,老公汽依旧停靠在生活区大门口,《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的宣传画依旧停留在“人民剧院”的外墙上……
“历史的记忆,才是‘603’最有价值的地方。”蔡军说,“一定要保留最原始的风貌,砖、瓦、檩条、椽木、窗户等都要尽量保存;要让时尚和怀旧,在这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就这样,“603”完成了从破败不堪到修旧如旧的升华。
“以前确实担心过人气不旺,担心客流量。现在证明,我赌赢了。”坐在拾年酒店的泡泡屋里,32岁的蔡陶桃笑容灿烂。
结束学业走向社会后,蔡陶桃一直从事建材生意,自诩为“吃货”的她,一直梦想经营一家自己的餐厅,“要有文化、有主题、有内涵。”
2018年,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后的“603”开启招商工作,蔡陶桃动了心思。
当年秋季,她以一名普通游客的身份进入“603”,园中美景让她一下午拍了400多张照片。
“所有建筑都是红砖外墙,几百棵参天大树,绿的、红的、黄的,还有木栅栏隔出的小院、垂在树下的秋千、只在电视里见过的铅字模、胶印机,真是别具一格。”她说。
2019年1月1日,正式签约入驻,当年10月19日,拾年酒店开张营业。今年4月底至11月底,营业额超过200万元。
截至目前,“603”围绕着体育健身、文化培训、主题餐厅和休闲民宿四个业态引进文创企业50家,雕塑、陶艺、美术、创意类企业占比7成以上,“文化”烙印越来越深——
非物质文化遗产熊银匠进来了,由胶印车间改造而成,以体验银制品加工为主题,同时提供私人订制产品;
观季民宿进来了,将单身宿舍改造成12间小巧精致的客房,私家小院里栖息着绿孔雀,静卧着两只龙猫,电影《你好,李焕英》在此选址;
文景襄和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也来了,登上纯木质的楼梯,推开两扇黄梨木大门,听着门轴“吱吱”作响,公司负责人王小强说:“以文创园为中心,以5公里为半径,西边是唐城和习家池,北边是襄阳古城,南边是岘山和摩崖石刻。当初选址时用航拍机飞了一圈,一眼就相中这里了。”
红砖、灰泥、黄梨木构建成的门脸,墙上挂着实木招牌——伴山居。
这是一处茶艺陶艺空间,投资人李文瀚说:“研究茶艺是兴趣和理想,茶社要雅致、安静,人多了就显得有点乱。”不过,随着园区名气越来越大,他追求的“雅和静”越来越少。
如何把握文化氛围与商业开发的平衡,实际上也决定了“603”未来发展的方向。蔡军坦言,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商家主动上门,希望进驻“603”。今年疫情结束以来,仅现场参观、明确提出进驻要求的企业超过200家。
“不是谁出价高、合约长,谁就能进驻。我们要的是文化氛围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蔡军说,目前仅开发了部分园区,一方面是时间紧张,另一方面也要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宁可留白,也不能让不适合园区氛围的企业进驻。”
来源:湖北日报、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