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经验分享 | 沈齐英:《药理学》
制药工程专业是1989 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进行调整时新设立的专业,是一个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的宽口径专业;涉及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等领域,具有“药”的特色和“工程”的大同。在“课程思政”和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既要有自身特点,又要以育人为核心目标,建立具有工科专业特点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1、药理学的学科特征
《药理学》课程是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药理学学科特征鲜明,课程内容不仅涉及药学基础知识、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工程学基础知识,还涉及药物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学方面的知识要点,属于多学科的理论交叉;同时课程主要内容与基础研究、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结合紧密。药理学为研究开发新药,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生命现象本质,促进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2、药理学课程融思政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总目标。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层次,改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层次。《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药理学》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对医药文化、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及科学家精神对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促进作用。明确加强政府监管,推动药企建立可追溯的诚信系统并积极严格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医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的保障。其相关教学内容融入到课程知识、能力目标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的形式达成课程目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在药效学部分,有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药物安全性评价基本指标等部分内容,引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或人民网等权威网站公布的与药物相关的通报或新闻,改写成专题教学案例,把专业知识、价值观等融入案例,用案例讲清专业理论,同时赢得学生的价值认同。例如:依据“国家药监局2018年10月18日公布的9家企业生产的17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名单,及此次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基本主要是“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规定,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的报道,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在讲授药效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围绕加强监管,推动药企建立诚信系统并积极严格履行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促进学生思考,审视制药人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每家制药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使每一种药、每一粒药都安全、可靠、放心”。
4、学习科学家精神
在总论部分,依据“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为例,设计相应教学案例,在讲授药动力学和药效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促进学习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精神,崇高的品德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促进学生思考作为工科学生,如何建立、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为药物的研发、生产及质控等做出自己的贡献。
讲授科技创新中的
科学家精神
讲授疫苗研发中的
家国情怀
5、培养家国情怀
在生物制品药物部分,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过程为例设计教学案例,在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弘扬科学家勇于探索、创新、家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志趣,传承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6、学生的认同
在《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专题研讨。药16级学生共进行了11个专题研讨,主要包括“浙江大学李晓明团队(发现成瘾治疗的新通路靶点)”;“时代楷模钟扬及团队(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时代楷模王逸平及团队(成功研发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云南白药牙膏添加处方药(配方门)事件”;“抗肿瘤药达伯舒的研发”等。通过查阅文献和专题汇报,学生有感而发并一致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家探索的勇气、家国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自己追求科学的志趣;努力去传承科学家精神。
学生专题研讨汇报
通过完成32学时《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基本实现了对大学生在知识传播中进行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丰富知识底蕴的双重育人效果,同时也提升了作为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及“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7、专业课融思政教学探索中的思考
任课教师应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课程思政”新理念,改变过去专业课往往只注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局面,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强化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做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坚持言传身教,不断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
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促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注重在教学环节中融入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课程思政”立足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拓展到学生的课外课堂。
8、结语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在新形势下必须将思政教育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进行对接,并重点聚焦到厚植工程师价值观和工程伦理道德上来。从课程教学内容、育人目标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才能让思政教育真正" 融" 入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教师要强化思政教育意识,深挖专业课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切实“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内容来自:教务处
作者:化学工程学院 沈齐英
责任编辑:张帆 审核:李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