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群友分享 | 夏至闲话清凉之茶

2016-06-23 好茶璇璇 文化中国频道

这里是文化爱好者的殿堂,这里是汲取生活智慧的宝库。为弘扬文化、启迪生活智慧,我们创建“行走的文化中国”微信群。今天的这篇文章便是我们“行走的文化中国”中的群友好茶璇璇关于茶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的分享。


好茶璇璇

分享人简介

一个怀抱浪漫的茶人梦想,时刻在爱茶寻茶的“道”中漫游的女子;四季更替只见她初心不变的乐在其中,善缘得聚,她愿跨过江湖,将距离化为闲话茶事的珍贵片刻,与大家共享当下这无限清福时光。

“行走的文化中国”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分享人-好茶璇璇,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夏至闲话清凉之茶”这一主题。此刻,闲暇时光,美茶在握,不知各位都在做什么,您也许还在办公室加班,也许已在回家的路上,您也许吃好饭正在辅导孩子功课,也许在忙着家务.....但无论您忙于何事,在这里,便是大家的轻松小站。


下面,先给大家分享一段璇璇喜欢的音乐,在悠扬当中聊聊茶事。

再过几个时辰,便是夏至,昼长夜短,暑热难寐。城市中,您可能听不到树上蝉歌水中蛙唱,但可以在天地之间,寻一凉亭楼阁,或一空旷之处,席地而坐,布席,备器,煮水,沏茶,邀友,共饮一盏光阴。



杯中所盛,应是清凉之茶。何为清凉之茶?初夏,绿茶白茶当令,盛夏则要属白茶及乌龙茶了。丙申暮春,曾和大家分享过江南的绿茶,春夏之季人体阳气不足,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效果,需善养体内的微弱阳气。绿茶虽解暑解热,但易生阴,要适可而止。所以今天再分享两类茶,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调配着品饮。



没有茶样子,没有茶美器,没有茶席,也没有茶精神……当然也就没有茶故事。没有茶虛妄,没有茶幻想,没有茶礼,也没有茶灵魂……当然也就没有茶历史。



那么我们今天就从茶故事和茶历史开始聊起。

传说,距今6000年左右,华夏蛮荒,人们以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为生,经常因小疾而亡。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他虽身材瘦削,头生双角,但身体透明五脏六腑清晰可见。一日,他吃了好多种草药,忽觉头晕目眩,内脏呈现黑色,情急之中,抓起身边一棵植物的叶子塞进嘴中。奇特的是,苦涩汁水流经的地方,黑色逐渐退去.....



这种神圣之草,古人称之为荼,也就我们今天的茶。至此,茶,以一个治病救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千年后,尧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为躲避战争逃至山中,栖身鸿雪洞,以种兰为生,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人称兰姑。由于连年战乱,附近村庄麻疹恶疾流行,无数患儿因无药救治而夭折。一日夜里,兰姑梦见南极仙翁,仙翁告知:鸿雪洞顶有一株2米高小树叫“白茶”,是当年给王母娘娘御花园运送茶种时,不小心掉下的一粒茶种发芽长成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 。兰姑惊喜醒来,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洞顶岩石垒垒,杂草丛生,在荆棘之中找到那株与众不同的茶树,采下绿叶,晒干后送到每个村民手中,半月后,村民们终于战胜了麻疹患魔。



从此,兰姑精心培育这株仙茶,并教乡亲们一起种白茶、采白茶、晾白茶。很快,整个太姥山区就变成了茶乡。晚年,她在南极仙翁指点下羽化成仙,人们感其恩德,尊称她为太姥娘娘,太姥山也因此而得名...



我想,神话传说应是祖先们为了让后辈记住传统,而流传留下来的财富。但做为现代人的我们,不难印证白茶治麻疹传说的真实性。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可见原产地的百姓自古就用白茶下火清热毒消炎症、发汗去湿、舒滞避暑,治风火牙疼高烧麻疹等杂疾。



我猜测,白茶的制作工艺应是最早的制茶方法。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没有任何制茶工具,只能用最自然的方法来做茶。而制白茶,不炒不揉,只是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由于制作过程简单自然,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说到此,你可能还要问,白茶究竟是什么茶?回归于茶的本相,那么就很简单了。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只经过晾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及云南景谷等地。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时间的不同,按照等级高低,直观上可分为白毫银针(芽头)、白牡丹(一芽一~二叶)、贡眉(一芽二三叶,芽心显,叶嫩,原料为菜茶)、寿眉(二三叶,偶有芽心,叶粗老)。



饮用白茶的用具,可无太多的讲究,用茶杯、茶盅、茶壶等。如果采用“功夫茶”的饮用茶具和冲泡办法,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宜太浓,一般150亳升的水用5克的茶叶就足够了。水温要求在95℃以上,随饮随泡。一杯白茶可冲泡四五次。



白茶的药效性能很好。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灵妙的保健作用。但要指出的是白茶性寒凉,胃“热”者也不可空腹饮用,胃中性者随时饮用无妨,而胃“寒”者则要在饭后适量饮用。



美国佩斯大学戴森文理学院生物系生物学教授米尔顿•席芬鲍尔博士,在美国微生物学会第104届全体大会上说:“过去的研究认为,绿茶能促进抵抗疾病的免疫系统,而我们的研究则显示,白茶的杀菌抗病毒效果比绿茶强,它具有许多疗效,这不是古老美丽福鼎白茶的传说而是事实......”。外国人为什么对中国白茶那么感兴趣?其实,白茶这么一种小众茶,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1891年开始,福鼎白茶开始出口到欧洲,成为上层社会追逐的珍品。到了1912年,中国白茶出口达到顶峰。这对后来的白茶产业形成了巨大影响,直到现在,中国每年所产白茶的35%都是用来外销的。



讲个有意思的事,你知道最初欧洲人是怎么喝白茶的?当然,欧洲人喝白茶仅限贵族阶层,下午茶的时候,捏几根白毫银针放进红茶......没错,是捏几根......别笑,这还真不是因为欧洲人小气。一是因为白茶量少,白毫银针更是少之又少,自然贵得堪比黄金,一般人喝不起;二是因为白毫银针的香气特别,可以调节红茶的口感;另外,银针的样子好看,品茶的时候可供观赏。所以,这叫讲究,不叫小气。现在还有很多外国友人喝红葡萄酒饮白茶,“一红一白”结合,以解决饮用红葡萄酒容易上火的难题。


说到外国人爱中国茶,顿时感觉很骄傲!为什么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说说我们的邻邦日本。



中国茶早在隋朝(公元593年左右)就传入日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据日本《古事根源》及《奥仪抄》两书谈到,日本圣武帝于天平元年(729)召集僧侣百人,在宫中诵经四天,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感到荣幸。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749)一生建筑寺院不少,并在寺院中种茶之语。 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公元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日本就此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以后一度衰退。不过,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而当今日本流行的抹茶道,便是在南宋时日本的荣西禅师带回日本的。他曾两次来到中国,到过浙江天台,四明、天潼等地,对佛学造诣很深,被宋孝宗赠于千光法师称号。他把茶籽带回日本,亲自种植于肥前脊振山(即福冈西南),把中国茶、茶具和南宋寺庙的禅宗茶道及点茶法输入日本,并著有《吃茶养身记》上下两卷,大力提倡吃茶养生之道,日本吃茶风气才逐渐兴盛起来。《吃茶养生记》被日本认为是日本的第一部茶书,荣西被尊为“日本茶祖”。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再说说韩国茶道。



茶叶早在朝鲜三国时期就从中国引入朝鲜半岛。据《三国史记》记载,善德女王时期新罗就已经有茶叶了。新罗著名学者崔致远在唐时还写有《谢新茶状》描写唐的煎茶方法。崔致远回国后,也将唐的煎茶方法带回新罗。茶文化在高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的高丽五行茶礼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突破传统茶礼模式,成为朝鲜半岛最高层次的茶礼。



朝鲜王朝早期,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朝鲜依然维持着兴盛。朝鲜王朝中、晚期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朝鲜半岛开始衰退并在民间逐步消失。不过在朝鲜学者丁若镛、金正喜、草衣大师等的努力下,茶文化渐见恢复。丁若镛著有韩国第一部茶书《东茶记》。草衣禅师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被尊为茶圣。


欧美人又是如何爱上中国茶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传播中国茶故事的重要“传声筒”-万里茶道。它是以闽北武夷山下梅村为起点,绵延1.3万公里,经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延伸,通往中亚和欧洲各国。万里茶道的主角就是武夷茶。武夷茶,不是一个茶树品种,也不是一款茶产品,而是一个群体,也就是俗称闽北地区的茶业总体。

武夷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据《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一文,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北宋时期,气候渐渐变冷,太湖区域的贡茶园不能在清明前预期发芽了。但皇家的胃口不能不满足,于是贡茶基地南移,最终锁定了建安。从此,这个起源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的北苑御茶园开始了中国茶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历经四朝,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留下了一个文化奇迹—中国团饼茶最高制作工艺的发祥地。



明末清初,万里茶路应运而生。18世纪末,“茶叶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为了满足贵族们对武夷茶的偏爱,英国有关部门还特别规定,每船都必须载满七分之一的武夷茶入口。荷兰当局则通过法规:高级的茶要先用精致的白金器皿分装后再装箱,以免中途破损受潮霉变。茶商对武夷茶更是倾慕不已,甚至指株索购:“茶之至美者名为‘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树,每岁广东洋商预以金定此树,自春前至四月,皆有人守之……”(见《寒秀堂笔记》)。18世纪中叶,武夷茶又率先进入美洲。美洲商人们还以广告、传单等形式宣传武夷茶,甚至保证:“武夷茶若不合口味,可以退货……武夷岩茶传遍世界各地,香飘四海。



据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最早运到欧洲的中国茶是武夷茶。波士顿倾茶事件的“主角”是武夷茶。最早测出的茶叶成分被命名为“武夷酸”。印度等地的茶种子、拼茶来源于武夷茶。武夷茶曾是中外文人们争颂的对象......到底什么是武夷茶呢?说出几个名字您一定就了解了,乌龙茶始祖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目前中国高端顶级红茶的代表—金骏眉。



其中,适合我们在赤日炎炎的夏至饮用的茶就是乌龙茶了。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主要代表有闽南乌龙茶-安溪铁观音;闽北乌龙茶-武夷山大红袍;广东乌龙茶-凤凰水仙;台湾乌龙茶-洞顶乌龙茶等等。乌龙茶除了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突出表现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由于乌龙茶的品饮比较讲究艺术性,使用的茶具也形式多样颇具特色,所以乌龙茶是很多茶艺表演的主角。乌龙茶最好是用功夫茶具冲泡,不同种类的乌龙茶特点不同,冲泡方法也就相同了。如果此时能有专业的茶艺师为我们冲泡乌龙茶,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味觉嗅觉多重享受的盛宴!



就个人而言,比较喜欢武夷岩茶,缘起于启蒙恩师说的一句话:武夷岩茶是茶中少有的难喝明白的一类茶,它的岩骨花香,它的岩韵要靠悟性的......好的老师就是这样,他看似什么都没教你,但却胜过千言万语…从此,我便开启了年年武夷山的寻茶之旅。我想,只有你参与了整个采茶制茶评茶的过程后,才能正真的感受到什么是岩韵,什么是岩骨花香。武夷山世世代代靠山吃山,靠茶吃茶,他们的经商之道便是生活之道。


武夷山人是这样采茶的。

武夷山人是这样制茶的。

武夷山人是这样喝茶的。

在武夷山,路遇这样一个孩童,让我很感动,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如孩童般快乐的喝茶,快乐的生活!



最后,愿我们的中国茶,能如诗般,唱而传之,弹而歌之,诗章化曲,曲曲入心!谢谢大家!


◆  ◆  ◆  ◆  ◆


如果您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吸引,想听听别人对其专攻文化的解读亦或者想分享自己独到见解,那就快加入我们的“行走的文化中国”微信群吧!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行走的文化中国”微信群,每周三次免费文化分享,不定期文化名人大咖讲座等你哦!一年以后,你会庆幸今天的选择。

 

△购买紫砂壶、书籍等文玩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商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