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字如面 | 跨越世纪的精神对话·故都的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万里飞思 Author 万紫嫣


致各位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隔离不分离,逆行不独行”,抗疫大考生动地诠释了时代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们凝聚的力量,挺立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跨越一个世纪的长河,我们回顾历史,共读《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希望大家在文字中看到不懈拼搏的中国,在声音中听到奋进图强的中国!


今天带来第六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此致



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各位听众朋友你们好,今天的文章选自《中国精神读本》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1934年,38岁的郁达夫任浙江省政府参议;这年8月中旬,郁达夫到北平故地重游,写下了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故都的秋》,面对风雨飘摇的局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深情与忧虑。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朗读者感悟:


一位爱国的抗日英雄,面对三十年代连年战乱、民生凋敝的祖国;面对风雨飘摇的局面,悲景之哀、叹国之殇,情到深处便不能自已。《故都的秋》大抵就是郁达夫不能自已的赤子之心。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份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当我读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柔软处突然好像被深深刺入了什么,不觉已是泪眶…… 


郁达夫这平淡朴素的语言中浸满了对故都秋天的留恋,而深藏于其中的是永不能磨灭的爱国之情。浓烈的情蕴藏在这深秋之中,深深感染了我。


如今,又一年的秋天即将来临,现在的秋天,我们已经留住了这美丽,如果郁达夫先生仍在,相信他必能舒展这浓郁的心结。


——万紫嫣


 见字如面,是书信开头常用的问候语,集中反映书信的重要功能。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写信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在此开设专栏,展出万里师生写出的信件,欢迎大家投稿!


(点击公众号下方“联系小里”窗口,发送稿件至邮箱并标注见字如面进行投稿)




-浙江万里学院-

万里今朝


文字 | 龙珂盈 万紫嫣

朗诵指导 | 刘丽苑

音频 | 万紫嫣

排版 | 林琪琪

一审 | 陆兆

二审 | 李新

三审 | 向娴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