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跨界”艺术展,精致!
当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碰撞
会产生怎样的创意与灵感?
当古老的技艺与当代的审美融合
会产生怎样的艺术作品?
这场“跨界”的艺术展
也许会给你答案
11月11日至26日,由我校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朱金漆木雕创新设计人才培训》成果展(首展)在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展出。
历经三个月的学习
来自全国的30位学员
将朱金漆木雕与自己的专业结合
设计制作出涵盖家居、文房、文创、
装置、漆画等样式的
四十多件(组)作品
精妙绝伦的朱金漆木雕
河姆渡文化中出土的漆碗和船桨,证实了中国最早漆木器的故乡在浙东。宁波朱金漆木雕技艺,集木雕、髹漆、妆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孕育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魅力。其在浙东地区的木结构建筑、佛教造像及器用陈设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著名的十里红妆、千工床、万工轿、万工船等,自宋代至明清,共同形成宁波传统民俗,堪称绝妙。2006年,宁波朱金漆木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是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国家级非遗技艺朱金漆木雕为一体的民办博物馆。该馆由国家级传承人陈盖洪先生集资创建,占地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展出明清至今的朱金漆木雕收藏品及木雕艺术精品1500余件。
△宁波朱金漆木雕艺术馆馆藏作品《万工轿》
立项!我校首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朱金漆木雕创新设计人才培训》由我校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吴敏主持申报并成功立项。本项目是旨在传承非遗朱金漆木雕技艺的国内首个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是我校首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也是宁波高校首次获得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
该项目意在培养一批艺术理论扎实、创新理念和设计能力突出、能够继承传统朱金漆木雕技艺并具备再创造能力的高端工艺美术创新设计人才,在跨界、交叉与融合的多元领域开展专业性教学、研究与创作,进一步实现朱金漆木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项目师资团队涵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校教授、博导,文化机构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等活跃在创新设计研究的一线专家。首批国家级非遗宁波朱金漆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晓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才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德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程向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郑巨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浙江理工大学创意设计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李加林,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孙守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金晖,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导王汇文,宁波文化馆馆长孔燕,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宁波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魏惠东,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副总经理乔杨柳等业界专家都在师资队伍中。
项目负责人吴敏介绍:“我们这次从全国100多位学员中遴选了30名年轻学员,他们均是具有一定工艺美术功底的漆艺艺术家、建筑师、文创设计师等。”
“课程分理论课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理论课上,大师先给我们介绍了朱金漆木雕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然后详细讲解了朱金漆木雕的制作流程及其工艺特点。从选材、雕琢、打磨,到上漆、装饰,朱金漆木雕不仅体现了精妙的技艺,更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学员程志远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波朱金漆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表示:“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朱金漆木雕的人还比较多,我当时也带了不少徒弟。现在学手艺的年轻人真的越来越少了。现在国潮流行,如何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吸引年轻人去了解并热爱非遗,如何将其和当代审美结合起来,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这个项目非常好,给了非遗传承新的思路。”
跨界:让大红漆成为时代“多巴胺”
“追求文脉的设计,在当下最受欢迎。”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胡庚申博士说。这次参加学习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不同行业跨界的身份加入其中。这一方面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学科知识的碰撞,另一方面有利于生成新的创意,产生反哺作用。
展览中还包括诸多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兼具实用价值的作品。
作品《多巴胺-婚庆》将传统的大漆做成了红唇状的梳妆台和化妆盒,喜庆而灿烂的颜色仿佛热烈的爱情。其波纹的曲线仿佛水的波纹,寓意宁波的地域特色。
作品《福·缘》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它的外形酷似我们生活中的包袱,上面的绸带状的金箔非常有肌理感。取谐音“包福”,寓意福气满满,象征平安和富贵。红金大漆盒子不仅是一个实用的收纳盒,还可作为家居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的大漆工艺,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
作品《纹化》使用“指纹”这一大众化通俗化的符号形式来表达朱金漆木雕器物文化的抽象属性,将视觉焦点转移到朱金漆木雕工艺背后的手工艺人。视觉显性化的器物往往让人忽略了隐匿在“物”背后的“人”之作用。实际上工艺背后“人”的巧思之心才是关键性要素。这一设计意象强化了“朱金漆木雕”与其背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也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阐释了对朱金漆木雕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认同。
作品《重生》探索了传统工艺与蒙古族“自然崇拜”思想间的关系,通过中国浙东地区的传统朱金漆木雕工艺,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该组首饰把拾来的枯木和树皮经过雕刻、拼接等处理,赋予材料新的造形,重新塑造自然材料的美。
以国家项目引领学科建设
以现代审美赋能传统非遗之美
让曾经时尚了千年的朱金漆木雕
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让“过时”的大红漆
成为时代的“多巴胺”
传统非遗和现代设计的跨界融合
值得我们回味
往期精彩回顾
- 浙江万里学院 -
万里今朝
来源 | 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 部分素材来自媒体
排版 | 项梦丹
一审 | 马雨芊 王聪颖
二审 | 施冰洁
三审 | 周娟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