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黑幕|这些年,哪些著名企业在互搞

感恩您的温馨鼓励 国情要参

公关黑幕


10月18日,长城汽车发表声明,有企业通过组织大量的文章及评论来抹黑长城汽车及旗下产品,存在明显有组织、有预谋、目标明确的“黑公关”迹象,并指责“吉利汽车虽对此事进行了官方声明,但某品牌拥有海量水军是不争的事实,专门抹黑所有民族自主品牌、粉饰自己、表里不一。”

在早之前,陆风汽车高管曾跳出来,影射自己和陆风品牌曾遭到吉利“黑公关”攻击。

10月21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亲自召开听取公关、法务、合规体系一线员工的工作汇报,并在《世界本来就那么复杂 我们一定要安静下来》一文中强调:

吉利没有“黑公关”,中国汽车品牌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抓产品,而不是搞内斗。

只要人做正、事做对,企业就不会坏到哪里去。世界本来就那么复杂,我们一定要安静下来,埋头苦干,做强做大中国汽车工业,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市场份额。

吉利“黑公关”是小人干的一件蠢事,“吉利是世界级全球化的企业,我们应该更有担当,更经得起批评,更有社会责任感,尤其在理念上必须走在前面,我们应该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能力,我们不能分散精力,不要高估这些小儿科的假新闻,水军造不出汽车,更造不出好品牌”。

黑公关所产生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这几年,中国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企业,要么成立自己的公关部门,恶搞对手,要么聘请一些公关公司,出谋划策,专门找对手毛病,刻意放大。

要参君举几个例子(有些公司就不要跳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了):


1、阿里与京东

这对冤家,为了提升自己在美国的市值,是否经常互黑,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还是直接上他们公关大战的截图吧。


2、加多宝与王老吉

这对冤家,公关大战之惨烈,超乎常人想象。互相对对方,从加工厂、供应商、渠道等等,都进行过专门的调查,专找小毛病,来进行放大。

所以,列位看官可以看到,全国各地不少工商部门、司法部门,都有对双方的查处、诉讼。这基本都是双方互搞的结果。

国企王老吉搞得更猛。记得有一次,王老吉为了搞加多宝,专门请广州市新闻办、以及司法部门,史无前例地联合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谈加多宝董事长陈鸿道的外逃案例。

然后王老吉找公关公司(蓝色光标是其公关公司之一),做了这么一个小海报:左边是加多宝外逃董事长陈鸿道,右边是这个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旁边再配了一个手铐。

随后,王老吉印了上千万份,往加多宝的经销商手里大量派发这个小海报,扰乱加多宝的军心。

两者这样的明里暗里的争斗,自从广药宣布要收回王老吉这个品牌的时候,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当然,涉及其中的媒体,也无所谓了,在利益面前哪还讲什么操守。你会经常发现,同一个媒体,在同一天,发出双方的互黑内容。

所以,有关部门如果真要查黑媒体、黑公关,一查一个准。查查相关员工的银行打款纪录就可以了,这几年打给了哪些媒体。当然,详细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还有很有意思的事情。前两年把加多宝推到舆论漩涡的邱少云事件,其实本来是一个微博大号的无心之举,结果对手趁机推波助澜,以至于惊动团中央。

现在外界对加多宝的负面不断,一方面是加多宝的业绩确实出现了下滑,另一方面,也与王老吉的推波助澜有关。其实公众哪里知道什么真相呢。

加多宝对于王老吉,同样如此,各种手法,也都用到了。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3、酒鬼酒被恶搞

当年的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可谓震惊全国。酒鬼酒对此也深深受伤。刚开始其实是一些区域品牌想搞酒鬼酒,就弄了一些材料找媒体调查。

媒体呢,也正想敲诈酒鬼酒一笔。但调查来调查去,其实也没有找出酒鬼酒什么其他的问题。至于塑化剂,大家都清楚了,这是全行业的事情。很多企业,比酒鬼酒差多了。

4、双汇与雨润

这对冤家的互搞,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当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和雨润的过期肉事件,都是双方互挖对方黑幕的结果。双方都与有关公关公司合作,对对方的整个生产、供应商链条展开调查。只不过,这两个冤家,各自产品都是确实有问题,被双方逮个正着。


5、某阿阿胶与某福阿胶

有时候,有的公司想黑对方,反而会闹出笑话来。某两大阿胶公司就是如此。有一次,某阿胶公司为了搞对方,就与深圳某媒体配合,到市场上买了对手的产品,送到检测部门调查,希望检测出竞品没有驴皮含量,或者驴皮含量没有自己的高。这样就可以找到媒体大肆渲染。

检测结果一出来,傻眼了!对手的产品是好好的,自家的产品却没有检测出来。结果,该媒体反咬一口,如果你不出广告费,我把你的黑幕给爆出来。于是,这家企业不得不掏几百万的广告费。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6、浙江某两大新能源电池集团

这两家集团,都是香港上市公司,而且相隔很近。但两家互黑,一直不断。

某A企业的动作更是恐怖!为了搞对方,不惜重金挖来对方的一个副总,林林总总归纳了一些内幕材料,然后不惜重金找到某中央级媒体,在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黄金时段栏目,做了对手一个负面调查。结果把对方搞得股价暴跌,经销商队伍人心浮动。

其实两家的产品很类似。对方为了报复,也专门找公关公司调查A公司的负面材料,找了同样一个重量级别的媒体,打击A公司。

在中国本土,这样互搞、互黑的枚不胜举。而且,背后都是大牌企业的影子。

360,小米,阿里,京东,苏宁,滴滴,神州租车,蒙牛,伊利,娃哈哈,农夫山泉......

他们一方面给公众的印象,都是知名企业,著名企业家,而另一方面,背地里却是小动作不变。

基本的套路都是:与媒体(或公关公司,也有些媒体版面是承包给公关公司的)合作,展开对对方的全链条调查,把小问题无限放大,或者主动制造问题,制造有些噱头的新闻,然后进行大肆的渲染。

有些企业是真有问题,这种互搞倒给了消费者一个比较干净的消费环境。而有些问题,则是硬造出来的,但对方也找不出什么毛病。

比如,某酒企就是这样被恶搞的。一个知名网络媒体对其的调查路径是:找来找去没找到什么大问题,但在其水源几里的地方(其实根本不会污染这个水源)找到一些垃圾,于是配上图,和这个水源放在一起。报道披露前找企业要钱,但企业不给,于是就把这种拼图发出来了,再找一些一贯作恶的所谓砖家来评论。一张所谓的调查报道,就堂而皇之的出来了。但公众并不知道真相。企业却为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公关公司和媒体一直是企业互搞的工具。媒体的手法多的是。尤其是一些看起来似乎客观公众的报道里,更是掩藏着巨大的秘密。有个媒体为了配合一家企业搞竞争对手,打电话给对方董事长,问你们是不是有这个那个问题。其实这个时候,媒体已经设好了圈套。

对方如果正面回答、辟谣了,媒体会把举报材料和对方的回答放在一起;对方如果说“无可奉告”,那麻烦就大了,媒体会搞的更加神秘,类似的语言就会出现在报道中,“某某某对此讳莫如深,某某某对这个问题很忌讳,某某某刻意回避这个问题,某某某称无可奉告,非常忌讳地挂断了电话”等等等等。不管你怎么回答,都会掉进坑里。这家企业老板本来是不屑于回答这些攻击性问题,但最后在媒体的报道里,会被移花接木成害怕这些问题。

这些手法对对方的伤害,往往是非常巨大的。

在这个聒噪的时代,哪还有多少人真的会去探究真相。

呼吁中国的企业家们,能为中国来之不易的发展,创造更加干净的营商环境。

扫一下下面这个公众号“危机公关实用攻略”,里边有些案例。以后这个公众号也会有更多公关案例。


大家也可以就您所知道的案例进行留言。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