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小时最高4元,摩拜哈啰齐涨价,网友:共享单车都快骑不起

祝颖丽 电商在线 2019-06-03

 / 祝颖丽

编辑 / 斯问


人间四月天,出游好时机,涨价进行时。

 

随着出行高峰到来的,是共享单车的先后涨价。滴滴托管的小蓝单车率先宣布:3月21日起在北京实行新的计费规则,起步价每30分钟1元调整为每15分钟1元,超出后每15分钟0.5元,骑行1小时为2.5元。

 

摩拜随后跟进,4月8日起,北京地区也由起步价每30分钟1元更改为每15分钟1元,超出时长后每15分钟0.5元,骑行计费与小蓝一样。

 

哈啰马上保持队形,4月15日开始,北京地区由每半小时1元上涨到每15分钟1元,一小时骑行费用可高达4元。

 

尽管三大运营商搬出的 “共享单车涨价是市场自身的规律表现”说辞大体趋同,但有评论认为,这次涨价意味着共享单车告别低价“跑马圈地”时代,开始在商言商,回归理性经营。但也有人认为,在体验和服务并未提升的情况下涨价,不过是一次“收割韭菜”的行为。

 

在摩拜被美团收编,ofo身陷囹圄的共享单车下半场,玩家们以涨价的招式博得了头条,问题是消费者买账吗?



 

 共享单车涨价,影响几何

 

杭州互联网从业者亚文就住在公司附近,每天上下班就骑辆共享单车或电单车。平台上的骑车记录留下了她的出行规律,上班一趟下班一趟,每次骑车的时间都在15分钟以内,所以15分钟1元还是30分钟1元对她影响不大。

 

但最近刷屏的涨价消息还是给她提了个醒:她现在一个月花在共享单车上的费用差不多40-80元,如果一不小心超时,那费用还得增加。她计划着,还不如买一辆300元的自行车,这样几个月就回本了。

 

游戏公司动画设计师何恩浩情况差不多,但涨价没对他造成摇摆,“这个价格可以接受”。他还“消费升级”,把座骑共享单车换成了共享电单车,“感觉单车快凉了,电单车贵不了多少,还每天有人换电瓶,感觉挺好的。”

 

上海白领李婷骑车主要是交通的接驳,“公司离地铁站1200米,走路要20分钟,所以每天要骑两次车”,对她而言,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控制在15分钟内骑程,并不会因涨价而受影响。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上班族,时间宝贵,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即为最优解。对他们而言,15分钟1元还是30分钟1元,几乎是没有感知的。

 

但显性的价格上涨,着实影响到了一群人,他们偶尔用下共享单车,随性而为,场景往往是周末骑车逛逛,或临时的需求所致,价格一但超过10元,就会果断转换出行方式。

 

程聪敏是个文字工作者,周末或是晚上会选择骑上共享单车或是共享电单车去附近的公园转转,或者去商场看个电影。大多数时间,骑电单车半小时,单车一个小时就能够到达。春天来了,涨价频繁,近两次,考虑到时间和费用双重成本,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打车。

 

「电商在线」仔细算一笔账,小蓝和摩拜单车的定价影响,以15分钟、30分钟、1小时三个时段对比,以前分别是1元、1元、2元,现在则是1元、1.5元、2.5元,涨价幅度控制在0.5元以内。


涨价前

 

而哈啰单车每15分钟的定价策略,也提供了其他的选项:可以买月卡或是骑电单车。总体而言,此次涨价对于真情实感在使用共享电单车的用户来讲,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涨价后

                                     

在凤凰网发起的一项线上调查中,885个人中有超过一半的选择有“有影响,价格涨上天了。”


 

「电商在线」梳理共享单车一路走来的历程,从一开始免费、5元月卡等几近公益的资费规则来看,这一次涨价真的是“上天了”,也有网友调侃“连共享单车都骑不起了”。

 

不过从目前来看,涨价范围仅限于北京地区,影响范围有限,用户对共享单车的宽容和支持仍是主流。

 

涨价造血还是割韭菜


针对这次共享单车的涨价,三家运营商的表态出奇一致。

 

托管小蓝单车的滴滴出行回应称,新的计价规则是“为了可持续运营和产品服务体验”,摩拜方面则称调价是“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运营,继续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哈啰的说法是,“涨价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考量。”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是企业发展的优选答案,但搁在共享单车领域,总有种不搭界的奇妙感。

 

回看共享单车的过往,仿佛是一场烧钱战役,仅在2017年,就有40亿美元投资于中国共享单车领域——约占当年在中国投资的风险资本的10%,但大量的补贴并没有换回行业的良性发展。

 

经过烧钱圈地之后,几大运营商进入比拼运营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的时候,那这次涨价真的能带来这么大作用吗?

 

摩拜的投资人赵楠称,单车行业的成本主要包括制造成本、运营成本、人员维护成本,目前摩拜没有继续造新车来扩张,处于存量的深度精细化运营阶段,所以造车成本没有扩大,运营成本也有很大缩减,此时,涨价是为了提升共享单车自身的造血能力。

 

互联网分析师张江健认为,共享单车本身造血能力极差,本身还产生巨大的运维成本,没有了风投资本的继续投入,共享单车只能通过增加前端收入来维持正常运营。“之前大家谁都不敢先涨价,现在有了一家涨价,其他竞争对手也就有了跟随涨价的意愿。

 


单车的造血能力有多差呢? 2017年4月,摩拜单车公布了一周年来的骑行数据,日均订单量超2000万单,投放超365万辆智能共享单车。这是摩拜最高光的时刻,以其为例,一辆单车的运营成本接近1元,收入按一天5-6次的使用频率,一天能赚5元,一年盈利1800元左右。而一辆摩拜单车的造价将近2000,最少接近一年才能回本,还不算人工和营销成本。

 

从这一点看,“块儿八毛”的涨价,对共享单车企业意义重大。分析三家的涨价策略也能看出,不是直接30分钟涨到2元而是15分钟以内1元,显然有大数据的支撑。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盈利增加,同时不让用户产生太大心理落差而直接“脱粉”。

 

只是涨价造血、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说法,说白了还是要用户来买单。


因此有人认为,在单车成本下降、运营成本缩减、服务质量没有改观的情况下,仅仅“为了提升共享单车自身的造血能力”而涨价,更像是“割韭菜”行为。

 

此前,ofo的一次涨价就引起了用户的反感。2018年6月,ofo在武汉、太原、郑州、昆明、西安等城市调整收费计算标准,采用了类似出租车的“起步价+分钟+里程”的计算方式。

这种计费方式的起步价为0.5元/30分钟,里程费0.5元/公里。1小时最高收费2元,未满2元则按照上述计算公式计费。若使用时长超过4小时,收费10元。

 

有用户骑行0.56公里,用时3分钟,行程费也为2元,是“割韭菜” 还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一目了然。

 

区分的关键在于,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提升产品服务和体验”能否真正跟得上。

 


共享单车真正的问题


从用户的反馈和企业的回应来看,“块儿八毛”的涨价并不能挽救于水火之间,共享单车真正的危机在于“乱停乱放”、“僵尸单车”、“需求和匹配”以及使用体验等后续运营和服务问题。

 

一线城市的地铁口,用车高峰无车可骑、过了点后又大量闲置的情况屡见不鲜。运营人员表示,他们的职责是把别处的单车运送到地铁口附近,但他们一天就运400辆,超出就不会再搬运了。

 

另一方面,共享单车没有了新车的投入,而旧车破损严重,无车可用带来的不方便正蔓延开来。

 

何恩浩说,从单车改骑电单车虽说是消费升级,但某种程度,他开始骑电单车也是情势所迫,“都找不到共享单车了,而且看到的单车都越来越破旧了,能骑的太少了。”

 

扫码开车、费用扣除但车子却骑不了的窘迫时刻,估计很多人都有体会。

 

与此同时,也并未见到几大共享单车运营商提高产品和服务体验的措施。但如果换个解题思路,也许有所收获:所谓的产品和服务升级的未来,或许并不在单车本身。

 

前段时间,滴滴、哈啰都大举推进电单车开城,滴滴旗下的街兔电单车在泉州、石家庄等多地投放,而哈啰已经占领100座城市。2018年,摩拜被美团收购之后,也推出电单车,到七八月份开始大批量投入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觉得,哈啰单车之所以敢一小时涨价到4元,估计就是为了推行共享电单车业务。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用户,骑单车30分钟的路程花出去2元,但骑电单车只需要15分钟花费还是2元,你选哪个?

 

对企业来讲,更是如此。哈啰方面的人士向「电商在线」透露,电单车的翻台率(使用频率)比单车高很多。换句话说,一辆5000元造价的电单车,20分钟2元,一年不到就收回了成本,由此产生的盈利也必定会更多。

 

此外,共享电单车的运营因为一开始就划定了停放区域,定期有人更换电池,所以运营效率会更高。造价高、运营好,对应到用户身上就是更好的使用体验。

 

李力克就非常在意骑行体验,从深圳短暂出差来杭州后,他觉得格外幸福,因为深圳暂时没有电单车,而在杭州自从买了月卡之后,他能用同样的价格和更少的时间,完成了同样的事情。

 

目前,涨价的三家企业除了共享单车以外,电单车皆成为未来增长的一大主力,对15分钟以上的骑行需求进行涨价,很难说不是把用户赶往电单车的一次“小心机”,或者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提高产品和服务体验”。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