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林间的小巢鼠可爱的模样,蹦跳的身姿,真的就像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小精灵一样。成年巢鼠体重仅8克,毛色灰黄,耳朵圆短,眼睛黑亮,模样乖巧可爱很是萌萌哒的样子!因此,它也非常具备开放驯化为宠物鼠的潜质。国外摄影师Dean Mason长期野外观察,用影像记录下了小可爱的身影,甚至丰富的表情!
巢鼠体型较小,与身体大好几倍的其他老鼠相比,其地面竞争的优势非常小;加之又有黄鼬、红隼、蛇等天敌伺机攻击,这让小巢鼠们直叹生活不易。但能在自然界中存活下来,它们必然有一技之长——尾巴就是得以生存的秘密武器,通过擅长抓握的爪子与具有缠绕性的尾巴相互配合,它们仿佛丛林中的杂技者一般,在草间或枝条间灵活地攀援跳跃,来去自如。想想既然抢不过地面上的食物,那凭借自己的“轻功”总能奈何挂在草间与枝头上的成熟的草籽与果实,还能挑选最饱满的果实,岂不美哉!巢鼠喜居于水塘周围的灌丛、杂草丛中,但老话说“常在河边走,总有落水时!”事实上,巢鼠也是游泳高手,巢鼠耳壳内具有三角形的耳瓣,在游水时能将耳孔关闭,这或许也是长期生活在水域进化出来的功能吧!当然鼠如其名,因其在植物茎杆上筑巢,故而称之巢鼠。雌鼠在孕期会将长草编织成球状的巢穴,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但筑巢对于它们小小的身躯,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人类眼里渺小低矮的草茎,在它们看来却像是高耸的大树;茂盛的草丛就是森林般的存在。面对众多天敌的威胁,在地面筑巢并不安全,它们只能转换思路,在高处安家。巢鼠的营巢地址通常选择在草本植物及稻、麦等农作物上,单子叶植物是它们的首选建筑材料。选好通风向阳的营巢地后,它们借助灵巧的体型,攀上细长的草茎,在草丛间挑选适宜的建筑材料。将建筑材料拖回后,它们用灵巧的肢体,将摘回来的草叶附在草茎上精心编制,最后构建了一个球形的建筑:拳头大小、类似鸟窝的草团;里面垫上细软的干草,外面用叶子做好伪装。巢鼠的窝则呈封闭的团状,只在一侧有个可供出入的小洞。这由植物茎叶做成的巢在草丛中具有天然的保护色,这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命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在长青保护区监测过程中,我们在东坪沟、茅坪河用陷阱分别抓获4只巢鼠,体重在6.5~10g之间,体长在54~70 mm。同时,在东坪沟海拔1000 m左右的路边草丛内发现了巢鼠的“育儿室”。第一个发现的同行小伙伴用棍子挑开了这个圆球般的建筑物,出于好奇我拍下了照片,惊叹于巢鼠的智慧与动手能力。我在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如铁律令般的存在,迫使自然界的生物们逐渐演化出能够保命的生存技能,让自己在这场以命相搏的竞争中夹缝生存!巢鼠(Micromys minutus)又称燕麦鼠、圃鼠、矮鼠等,隶属于啮齿目鼠科。常夜间活动,多以禾本科植物种籽或稻谷为食,也吃浆果、茶籽等。每年3~10月为巢鼠的繁殖期,每年可产1~4胎,每胎产5~8仔;寿命12~18个月。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我国南北地均有分布。多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比较潮湿地段,如农田、草地、山地、丘陵地带的灌丛及杂草丛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