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说起真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统称之为蘑菇。位于秦岭中段南坡的长青保护区,其独特的水热条件和多样的植被类型,孕育了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每年的夏秋季是大型真菌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大型真菌在长青保护区的各个角落里恣意生长。在秦岭地区,常观察到的种类有伞菌目、盘菌目、木耳目、非褶菌目、多孔菌目、鬼笔目,以及鸡油菌目等。
大型真菌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查清“家底”、保护好大型真菌资源对维护本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文章主要介绍鸡油菌。之所以叫鸡油菌,是因为在烹制时菇体能够吸收大量的油脂,当咬下一口时,混合蘑菇液汁的油水被挤压流出,如鸡油一般,因此而得名。鸡油菌多于夏、秋季生长在林中地上,散生至群生,能在大多数松科树木生境下生长,其形成的外生菌根,在植树造林、生态和土壤修复、环境监测及维持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鸡油菌味道鲜美,具特殊水果香味,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有时也叫杏菌、杏黄菌或黄丝菌。鸡油菌有药用价值,能清目,益肠胃,可治因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皮肤粗糙或干燥,角膜软化症,眼干燥病及夜盲症等。尽管大部分鸡油菌据记载可食用,但在野外识别难度大,易与一些有毒蘑菇相混淆,建议大家不要盲目采食,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夏秋季节的油松林下,衰败的枯枝落叶间长出了一种美丽而娇小的蘑菇,它们聚集在一起成片生长,一片又一片亮黄白色的身影为幽暗的森林增添了些许生机活力。
蹲下身来才发现它的子实体着实娇小可爱,株高仅2-3厘米,像小喇叭一样的造型,菌盖中部或扁平或下凹,最特别的是它的菌褶向下延伸至菌柄。通过这些形态特征可以判断这是鸡油菌属的小鸡油菌(Cantharellus minor)。夏秋季,群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偶见丛生。不同于小鸡油菌小巧的身躯,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的子实体更大,且为鲜艳的杏黄色或淡黄色,惹人注目,在林下更容易被发现。鸡油菌,隶属鸡油菌属,喇叭形,高可达10厘米左右,菌盖直径6厘米左右。菌盖初期扁平,后渐下凹,边缘伸展呈波状或瓣状向内卷曲。菌褶棱状,不等长,具分叉或有横脉相连成脉络状,向下延伸至柄部。菌柄常偏生,歪圆柱形,较菌盖色稍浅,内部为实心。鸡油菌具杏香味、味道鲜美可口,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夏秋季节,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单生、群生,少数丛生。关沟河区域阔叶林下的土层中长出一种喇叭状的灰褐色真菌,它们几乎与枯败的落叶融为一体,一不小心就会失之交臂。
它们是灰喇叭菌(Craterellus cornucopioides),隶属喇叭菌属,菌盖灰褐色,中央凹陷直达基部,像极了我们用来吹号的号角,因此也被叫做“灰号角”。菌盖边缘波状或不规则形向下卷曲,菌柄颜色稍淡,淡灰色或灰紫色。夏秋季,群生或簇生于阔叶林下落叶层或苔藓上。
在国外,尽管灰喇叭菌被称为“死亡号角”,但不影响它成为一种美味的食材,其口感温和宜人,适合同鱼肉一起烹饪。夏季,高海拔地带的秦岭箭竹林下发现几株金黄色的小蘑菇,喇叭一样的造型,仿佛一个个金色的号角突兀地从地面伸出,又像是一个精致的小酒杯,菌盖中央下陷至菌柄基部,能够储存滴入其中的雨水,如若雨水过多,风干得慢一些,雨水长时间的浸泡反而还会加速它的腐败,不禁疑惑它这般造型到底是好还是坏?它的学名叫喇叭陀螺菌(Gomphus floccosus),隶属喇叭菌属,菌盖宽3-8厘米,表面有略凸出的红褐色鳞片。菌褶分叉,交织,下延至菌柄的中下部。夏秋季生于高海拔地带的针叶林、竹林下,单生或群生。虽然喇叭陀螺菌也是一种鸡油菌,但有食用后中毒的记录,野外切勿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