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做对了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看多中国经济?

2018-01-24 文琳资讯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资讯 关注!

作者:任泽平

恒大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

来源:泽平宏观(zepinghongguan), 本文为作者在2018和讯年会上的发言


一、中国做对了什么?


我最近发现,2017年底、2018年初国内很多论坛都带一个“新”字。今天论坛的题目叫“新秩序·新动能”,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在2017年初提出一个观点“新周期”,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刚才我听发改委以及财政部的专家讲了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大家留意,2017年底、2018年初,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经济观察者对中国经济表达了一些乐观的看法,而我们是这个市场上最早、最坚定、最旗帜鲜明看多中国经济新周期的。


2010年,我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服务,当时我们的研究团队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经济要“增速换挡”,后来这个判断被中央采纳。到了2014年下海后,我们提出“新5%比旧8%好”,未来通过改革构筑的新增长平台比过去靠刺激维持的旧增长平台要好。2015年下半年,我们提出“经济L型”,中国经济已经相当地接近底部,大致判断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很可能呈L型走势,初步判断2016-2018年中国经济是L型走势。


2017年初,我们又进一步提出“新周期”,在业内引发了一场广泛的讨论。当然,媒体把它渲染成“论战”,可能2017年宏观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就是中国经济有没有新周期。


既然在2017年初引发了这么大的讨论,几乎所有的主流经济学家都参与其中,说明什么?说明即使到了2017年初,绝大部分的主流经济学家可能对中国经济的观点仍然是充满了分歧的,不然不会有论战,不会有讨论,不像今年初、2017年底大家表现出来的转向乐观的态度。


即使到2017年初,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仍然是悲观的,这是需要大家留意的。也就是说在过去这两年,实际经济走势比原来大家预期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韧性,告别了过去的单边下滑,但市场的观察者,即使包括在这个领域的主流经济学家的预期改变也是有个过程的。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才带来了对中国经济由原来的悲观逐步转向乐观的人在增加?尤其是在2017年,大类资产表现按照非常典型的“经济多头思维”演绎,股票强,债市弱,汇率强,商品也是强的。也就是说整个市场是按照经济多头思维在进行交易。这两年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导致大家对中国经济新周期开始憧憬,开始变得越来越乐观。


二、中国做对了三件事


我认为,中国在过去这两年主要做对了三件事情。


第一,找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

第二,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案。

第三,具备了坚决的执行力。


这是在过去两年发生的非常重要的事情。


找到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案,具备了强大的执行力,它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


我认为,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2015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未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出了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研究中国经济,研究中国的公共政策,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五大任务,这是过去多少年我们不断地摸索甚至试错,最终聚焦到这五大任务,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切中时弊的。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组织人事的统一,整顿吏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思想的统一,我们具备了像总书记讲的“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的执行力和政策效果。2016年我们说要去产能,那时有多少人相信我们有这么大力度进行产能去化,会有今天这么积极的效果?


别的不说,就在去年,我们说要治理环境,还北京一片蓝天时,有多少人相信呢?今年冬天北京PM2.5指标大幅度下降,空气质量大为改善。朋友们,新时代、新周期正扑面而来!


三、世界经济在复苏,中国在去产能


很多人也问我,任博士,你在2015年提出中国经济L型,2017年提出中国经济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新周期,为什么出现了新周期?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概括的话就是,世界经济在复苏,中国在去产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2012年美国经济复苏,2016年下半年欧洲经济复苏,全球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在加入到复苏的进程。中国是典型的大国开放型经济,刚才有专家讲了,今年出口超预期。


为什么2017年中国出口超预期的表现?2015、2016年中国出口负增长,2017年中国出口正增长7.9%,中国对贸易的依存度是比较高的,全球经济在复苏,外部的需求在改善,而内部在去产能。经济就是供求,外部的需求在改善,而我们内部在把过剩的产能去化,整个供求格局在改善,这就是为什么整个工业品价格的上涨以及企业盈利改善的原因。


这是从经济学逻辑讲的新周期,2015年12月份提出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完成的节奏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


应该说目前来看,2016年、2017年主要抓的是去产能和去库存,就是去产能和去库存在五大任务里完成的效果是相对比较好的。


2018年,随着经济L型企稳,政策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与时俱进,也就是未来更多的政策着力点转向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所以,2017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去杠杆;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补短板;未来我们还要推动新一轮的改革——降成本,包括机制的理顺,规则更加公开透明,也是在降制度成本。所以,我认为去产能、去库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未来主要是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尤其2017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


对这三大攻坚战大家怎么看?


我建议各位按照去产能、去库存的政策执行力度和最终效果来理解未来的三大攻坚战,现在的政策执行力和过去是不一样的,这几年执行层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后面我还会讲我们面临着哪些任重而道远的改革。


以上是概括的观点,下面讲一下逻辑。


四、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是可以持续的


——美国采用宽货币+严监管导致经济复苏和牛市持续时间长


关于世界经济复苏。


世界经济复苏的话题在整个宏观金融领域有分歧,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是中国带起来的,他们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还会再下去,2018年中国经济下去会把整个世界经济再带下去,这是一类观点,当然这还是对中国经济的看空派。


另一派是包括我在内的看多派,认为这一轮经济复苏是有自我逻辑的,是可以持续的,我们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不可否认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很大,但世界的火车头还是在发达经济体,因为他们提供终端需求,中国提供了中间制造。当然,中国也提供越来越多的终端需求。反驳第一类观点的逻辑非常简单,美国2012年就复苏了,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有它自身的逻辑,主要原因是它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是比较健康的。


2008年以后,美国率先推出QE、零利率,美国的家庭部门、金融部门,尤其影子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更幸运的是,美国的科技部门没有参与到上一轮投机当中,所以,美国是率先从泥潭当中走出低谷。这一轮美国经济周期复苏的时间,牛市维持的时间在美国历史上是排在第二位的。很多人问为什么?


我认为非常简单,美国这轮复苏和2000年以后的那一轮不一样,这轮复苏是采用宽货币+严监管,没有导致金融结构的脆弱性,简单来讲是压着步子走的。上一轮2000年以后美国的复苏是宽货币+宽监管,货币放水,大量金融创新加杠杆,它导致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


我2017年喜欢上了长跑,争取每天跑10公里,跑步的人都知道,你要是按照100米的速度去冲刺肯定跑不了5-10公里,但压着节奏跑,跑10-20公里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周期的节奏,宏观调控本身就是逆周期调整,熨平波动,让它的复苏更可持续。我认为,美国这轮复苏成功之处是采取了宽货币、严监管。


反过来看中国,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是宽货币,但是一度监管也是松的——所谓金融自由化。这几年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监管开始趋严,同志们,这是对的,这会让中国经济未来L型、新周期更持续,它把那些水分和结构的脆弱性都给挤掉了,使得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更好地互动,而不是自娱自乐,这个思路是对的,虽然它一开始有阵痛,但有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美国是这样,欧洲也是这样。欧洲的决策比较迟缓,是在2015年1月份推出QE,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全球加入复苏的经济体越来越多,中国贸易部门的改善我认为是可以持续的。


五、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看多、做多中国将获得丰厚回报


关于中国经济。


海外经济学家讲到中国经济还是喜欢传统讲投资,我想以后再讲中国经济时先讲消费,为什么?因为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消费主导的发展阶段,你可以看到,在过去这几年,尤其在2017年越来越明显,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一半,在去年中国消费增速已经超过了投资增速,中国正在进入到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中国有14亿人的市场。


我经常被别人问到一个问题,问我对海外资产怎么看?要不要买美元资产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明确地告诉大家,在我看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中国有14亿人,美国3.2亿人,整个欧元区3.4亿人,欧元最大经济体德国8000万人,韩国5000万人,中国14亿人,全球也不过74亿人,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快速地增长。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中国年均GDP将近10%的增长,未来也能维持6%左右的增长,什么概念?美国每年增长2%,中国每年增长6%,现在百分之六点几、七点几你们看不上了,但和全球相比这个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更何况这么大的体量,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美国是18万亿,中国是12万亿美元GDP。


这么大的经济体每年以6%的速度在增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起码两点:一是深刻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权力版图,世界主要议题当中缺少中国的参与很多问题是难以达成的;二是为那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信心,看多中国的人提供了广阔的投资机会,一个14亿人的经济体,每年以6%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是非常具有活力的,更何况中国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


到今年2月份,再过一个月,就是新周期论战的一周年,我在这里想问候一下中国经济的空头们,你们过得还好吗?和中国经济一起成长,看多、做多中国一定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看空中国、做空中国我认为会错失机遇,有的可能会付出代价。


六、2019年有望突破L型向上


然后重点讲讲产能投资。中国的制造业投资所代表的产能投资在2016年已经跌到了底部,2017年只有大约4%的增长,可能很多人都忘了,过去中国产能投资增长将近20%-30%的增长,现在只有4%的增长,基本是零增长。这是市场自发出清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此同时,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增速高达30%-40%,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到的,一方面企业盈利增长了30%-40%,另一方面企业不扩大产能投资,你见到过吗?很少的。我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大约2019年前后,中国将会开启新一轮产能扩张,2019年将会出现库存周期、产能周期、房地产周期的同时叠加向上,所以,我们初步2016年-2018年L型,2019年我们将会突破L型向上,这是我对中国经济的一个观察。未来新一轮产能投资不再是传统落后过剩的产能扩张,一定带有新时代、新周期、新经济的内涵,代表着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当然,增速换挡后新的增长平台跟过去也不一样,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中枢是9.8%左右,高的时候12%-14%,低的时候8%左右,以前所谓的保8%。未来增速换挡后,中国经济新的中速增长平台估计5%-6%左右,高的时候7%-8%,低的时候4%-5%。


七、未来有五大改革待突破


最后做一下总结。


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时代,经过过去这几年的摸索、实践,甚至也包括一些挫折,我认为,从2015年尤其是2016年以来,我们正找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它的解决方案,并且具备了强大的执行力。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对中国改革转型的前景是乐观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仍然任重而道远。我认为,未来有五大改革仍然需要突破。


第一,通过地方试点方式调动地方在这轮改革开放中的积极性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地方实验,因为中国太大了,中国的问题太复杂了,要鼓励地方实践,过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抓大放小无一不最早来自于基层的实践和智慧。


第二,国企改革过去改革开放40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建国这么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什么产权更有效率,而什么样的产权是无效的,改革的目的是用有效的产权替代无效率的产权,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三,大力度、大规模地放活中国的服务业中国进入到了以消费业和服务业主导的时代,这里面孕育着巨大的能量。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需要很多都在服务业。


第四,大规模地降低微观主体的成本只有降低它的成本,释放企业家的活力才可以真正带来微观主体尤其是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当然,这里也包括减税,包括降低制度成本,也包括降低各种办事、费用成本。减税这个事情的效果在长期是具备可持续性的。


第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认为大方向是对的,一定要排除万难,坚决抓下去,促进金融和实体部门的良性互动,只有强大的实体才能有更好的金融。


总的来说,我们对中国经济总体看多,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谢谢!


延伸阅读:

中国综合实力到底有没有超过美国?这个争论可以有!

来源:今日平说


最近中国大学教授的观点引发了剧烈的讨论,其主要因素概括为他的一场数据详实的演讲被简单概括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基本上已经超过美国”。而这种概括结论出来以后,网络上立刻响起一片叫声,大多数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多数声音认为,中国即便军事飞速上升,即便经济GDP飞速提升,即便购买力跃居全球第一,但仍远远不是美国的对手。比如诺贝尔奖数量或中国大学综合排名更是远远落后于美国等等… 进而得出中国依然比西方落后半个世纪的结论。


有些人似乎不允许也不愿意中国民众参与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坚定地认为美国任何领域都比中国强,无需争论!——对此,平局有话想说。我们都知道,真理越辩越明,所以这种争论完全可以有。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对提出不同视角观点者进行批斗和封嘴。关于中美对比,到底谁强谁弱这个话题,任何一个尊重自由的人,都应该允许他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首先,中国比美国落后半个世纪这个结论恐怕有些笼统。要说中国什么都比美国强,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但要是比比工业规模、治安条件、基础建设、GDP、经济增速、科研创新速度、军事提升速度以及购买力啥的,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中国都的的确确毫无争议地超过了美国。更别提高铁、量子卫星、歼20鸭翼气动布局、暗物质探测卫星、天眼工程、蛟龙深潜打破世界纪录、可控核聚变研发领先全球、北斗精度和潜能碾压美国GPS等等等等……也包括全球公认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好,医疗比美国便宜,阶级上升空间比美国多等等事关民生的重要领域,中国也都比美国好。



但中国也必然有不如美国的地方,比如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全球形象、全球话语权,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标准制定权、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的全球金融短板、全球能源摄取能力、全球贸易控制等等都不如美国,有些甚至还远远不如美国。


因此,总得衡量起来,中国的内部综合实力是超越了美国,但中国的全球综合实力却落后于美国。中国的硬实力不比美国差,但中国的软实力比起美国来说还是有差距的。所以中美之间目前是各有千秋,如果仅从中美两国的内部综合实力比较而言,中国硬件条件、基础设施和综合实力基本超过美国,这个结论没啥大毛病。并且,这还没有算上美国的衰退速度和中国的崛起势头。此消彼长,未来可见的时间内,这种势头还将不断加速。



而至于诺贝尔奖或全球大学综合排名这种东西,是不应该拿来说事的。毕竟在这些问题上,中国人受的歧视很多。一个最最基本的现实是,这几十年来中国是在应用物理和工业技术上成长最快、成果最多、技术创新爆发最强的国家。无论是歼20还是高铁,无论是可控核聚变还是量子卫星,无论是钱学森弹道还是于敏构型,真要是有公平机制的话,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应该早就得奖很多了。但莫名其妙的是,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获得的诺贝尔奖就比中国多,发明个节能型灯管新技术,也能获奖。



纵观诺贝尔奖,其实真是很不公平的。比如奥巴马居然被授予了和平奖,同样受到这种奖励的还有带着活剥人皮法器叛逃国外的哒濑等人。所以,用得奖的数量来衡量中国的技术水平和科技水平,显然是不公平的。公平的态度应该是用取得的应用成果和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而定。赢了奖不算本事,有真技术才算本事。我相信,没有哪个人会傻到真的相信中国这些年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应用成果会比日本还少好几倍吧?


同样,用西方的全球大学排名来衡量中国大学的教育水平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以培养的人才数量和社会反馈为实际标准。这些年来,世界500强企业当中选用清华、复旦、南航、北理等中国知名大学的毕业学生数量比例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而选用美、英、日、澳等大学学生的数量比例则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其原因在于,企业越来越发觉中国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普遍基本功更扎实,技术技能更牢靠,眼高手低的现象较少。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去年香港大学的学生想要做一个太空实验,结果并没有条件。随后在大陆的帮忙协调下,通过内地的航天发射实验卫星完成了这此实验。而中国大陆的理工科大学,普遍可以获得更多这样的参与和实验机会,甚至有些项目就有中国的顶尖大学参与和孵化。而反观美国呢?如今还租着俄罗斯的运载火箭,或找中国帮忙发射。当然在重型火箭发动机领域,美国还有一些技术优势,但其他绝大部分优势已经被中国赶上,这种追赶速度令美国人自己都感到压力太大。想当年,美国人都开始登月了,中国还是一个极端落后的国家,被人讥笑为“只能种苹果树”。但是,如今呢?所以说美国即便在这些领域还有比中国强的地方,但那也是源自吃老本而已。


在技术飞速进步的情况下,中国高等学院的学生普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摸索学习,并通过成果来证明自己。这些年,中国大陆地区知名学校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多,985、211很多专业成为了各种专业人才的摇篮。这些学校的真实实力都很不错,缺陷在于在美国的排名计分上比较低。可是,衡量一个学校到底好不好,是更应该看人才培养结果呢?还是更应该看美国的排名计分表呢?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当然,在某些行业领域欧美都还有部分顶级名校依然依靠百年的工业技术领先老底,继续跑在中国同类大学的前面。但就像平局所说的那样,这些依然是吃老本而已,按照中国目前填补技术空白和自主研发创新的速度,西方最后的这些技术壁垒还能竖多久呢?中国号称发达国家技术粉碎机,这个名头可不是白叫的。有人曾经嘲笑说日本新干线都快赶上飞机了,而中国普通火车重要零件还在基本靠买。但如今呢?新干线还赶不上咱们的动车实用,更赶不上我们的复兴号高铁。在这个过程中,一共有近百种过去由西方垄断的技术被中国攻破甚至是反超。过去很多零件和设备,欧美卖给我们几万几十万一个的,如今我们自己做成本只要几百几千元。


这些出色的人才从哪里来的呢?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大学自己培养的。如果中国的教育真的如此不堪,真的不行,真的很烂。那么今天的结果应该就是,西方继续在很多领域领先于我们,甚至两边差距会越来越大。但现实结果是,西方技术发展速度明显严重放缓甚至停滞,而中国技术发展则日新月异。这些工作都是人在做,这些技术研发和创新也都是人在做。换句话说,中国的基础建设和工业水平这些硬实力的进步数据,本身就是对中国教育和中国大学水平的最好肯定和试金石!因为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创造这样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无需看什么美国制定的奖章和评分结果。



当然我们既要看到自身的长处,也要看到对手的长处。我们既要看到自身的短处,也要看清敌人的短板。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迎来最终的胜利。


目前在文化意识形态上,在全球事务上, 60 44194 60 26851 0 0 5091 0 0:00:08 0:00:05 0:00:03 5092 61 44194 61 27123 0 0 4321 0 0:00:10 0:00:06 0:00:04 5346贸易主导权上,在规则制定权上,在这些体现超级大国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领域,美国都还占据着我们暂时无法与之比拟的优势。假设我们把一个国家比做一台电脑的话,那么中国这台电脑目前刚刚组装完成,在芯片内存甚至是键盘鼠标显示器上都超过了美国那台老电脑,但是中国这台电脑的操作系统和软件还才刚刚开始搭建不久,还处于DOS时代,而美国都已经用上XP很久很久了。


就包括这一次的争论本身也是美国在软实力和巧实力上碾压中国的明证。尽管中国的硬实力和综合实力基本已经赶超美国,但因为软实力和巧实力的短板,所以也照样被人力压一头,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一个人不是有了钱房子大就会得到尊重和认可,同样一个国家也不是基础建设和硬实力足够高了就会得到尊重和认可。一个人必须有了手段和文化,才能得到尊重和认可。而一个国家也必须有了强大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才会得到尊重和认可。



人和人的竞争,与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都是一样的。这种竞争,甚至包括心理上的竞争。其实在很多领域,中国人明明已经超过美国了,但是在博弈、交锋和谈判的过程中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自觉气短,这就是软实力和巧实力技不如人所带来的心里负面暗示效应。而只有消除了这种自卑心理效应,明辨中美之间的真正底牌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足够自信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立起足够的标准和规则制定权,建立起足够的软实力和巧实力。



而如果我们继续全面否定自己,保持习惯性自卑,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予以忽视,不断贬低自己不断抬高对手,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建立起文化自信心,也无法搭建足够强大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没有人可以跪着成为王者,王者都是傲立天下的。在中国明明已经取得近几十年来全球所有国家当中硬实力和基础建设速度最快最好这份成绩单的事实之后,如果我们却连提升民族自信心都做不到的话,还谈什么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呢?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骄兵必败,中国应该保持谦虚。可问题是,周小平曾经说过一句话:谦虚是王者的专属,不是第一名就根本不配用到谦虚二字。就像在一个班级里,我们经常见到人们告诫学习成绩争到了第一名的学生要保持谦虚,可你什么时候见过人们告诫学习成绩没能争到第一的学生要保持谦虚呢?! 要想这个没有争到第一的学生继续咬牙拼搏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鼓励他,而不要去打击他。 



记住了,谦虚是世界第一的专属。在没有成为世界第一之前,请不要随便给自己加戏。今天的中国还不具备骄傲自负自大的客观条件,但却有盲目自卑妄自菲薄的心理疾病。就像我们不能劝告瘦子注意减肥,因为减肥是胖人的专利,瘦子哪有资格去忧虑减肥的问题?所以,在当前情况下如何让更多人正视自己国家的硬实力成绩单,如何让更多人对自己国家的综合实力感到自信和骄傲,很有必要。至于其他的,暂时都是杞人忧天。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文琳读报

  2.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3. 主管制造业的中央大员告诉你:中国制造到底什么水平?

  4. 中国面临新一轮改革?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

  5. 2018摩根大通十问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是最大不确定性

  6. 美国为何不怕政府关门?无政府为何社会很淡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