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数据告诉你:充满悲情的“春节返乡体”,只是个别现象!

2018-02-23 文琳资讯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资讯 关注!


文/杨国英

来源:国英观察


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有一颗沾着家乡露水的乡愁;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曾频繁或隔三差五地踏上春节返乡的旅程。

 

改革开放后的40年,是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急速跃迁的40年。几乎每一个70后、80后、90后,不管他们平时工作、生活在何方,但是,他们均与乡村有着割舍不了情愫,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父母辈都从乡村走出——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尚不到18%,但是今天则已经接近60%。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急速跃迁,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幅迁移,必然会带来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割裂,由此形成的焦虑感,迁移人口无疑是感受最为深刻的,而春节返乡期间则更是这种焦虑感的喷发高潮。

 

最近几年,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技术新经济也正在深刻影响着乡村,城乡之间的鸿沟和文化也正在通过这些技术而拉近。大数据告诉我们,我们被个别悲情返乡体震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乡村整体的振兴,而能代表中国人变迁的春节,也过来越来越有人情味、科技味和国际范儿了。


01

悲情返乡体的减少



充满悲情的春节返乡体文章,年年都有,哀叹乡村的迷惘,感慨乡村的落后……前几年,更有刷屏无数的佳作迭出,2015年春节有《一个博士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2016年春节有《上海女孩陪男友回农村老家过年,看了晚饭就分手了》,但到了2017年春节,则已无真正的刷屏佳作,仅有一篇聊似于无的评述整理文章《逃离我们终将衰落的家乡》,通过吸睛的标题赢得了一些关注。


今年呢?

 

2018年的春节,充满悲情的春节返乡体文章,真的变少了!所谓的刷屏佳作则更是一篇也无!

 

最近5—6年,我是每年春节都返乡,一者家乡与我所居住的城市,距离颇近,开车两个半小时即可到达,二者老父不习惯城市生活,一直呆在老家,再加上这两年身体欠佳,即使是平时,我也是一有空就回老家看看。


(我的家乡在苏中里下河地区)


对于地处苏中的家乡而言,曾几何时,春节选择返乡的,不仅是我,而是几乎所有走出乡村人群的共同选择。

 

但是,最近两年却悄然有变,2017年的春节,一个同学和一个亲戚未返乡过年,今年的春节,则有四个同学和一个亲戚没有返乡过年——他们中,有的是接父母去了自己居住的上海、南京等城市过年,有的则因祖父辈、或者父母辈的离世,而选择不回乡过年,有的则是直接带父母去海外旅游了。

 

亲情的羁绊少了,“两地飘流、内心闲愁”式的悲情抒发自然也就少了!

 

02

新经济消弭城乡差距



家乡的衰落,一直是过去春节返乡体文章的主旋律,以前我对家乡也有同样的感受。

 

但是,2017年春节我对家乡的观感,已并非如此不堪,2018年春节对家乡的观感,则是较为乐观。

 

我的家乡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过去的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化工业,前些年在超强的环保压力下,家乡经济一度衰败不振,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家乡的天变蓝了,水变清了。美中不中的是,留在家乡的中青年就业成了问题。

 

今年春节,听说做水运的发小和搞小船厂的堂姐夫,都赚到钱了(“过去5年没有过”),这大抵说明我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了。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听说有几个88后的年轻人,做电商发了财,有个还是发小的堂弟,这小伙做的还是跨界电商——这对一直从事新经济观察的我而言,确实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消息了,这说明了,新经济已经深度触动了传统的乡村经济,80后和90后已经粉墨登场,历史已将乡村经济的重振逐渐交到他们手中。

 

城乡差距的消弭,这种春节观感,不仅体现在地方经济层面,更体现地方消费层面。

 

过去春节返乡的亲友团聚,基本都是在家操办的,家无贵客的时候,大抵也就是几个小碟子的冷菜,再加上鸡鸭鱼肉“四大件”和一些家常蔬菜,至于锅碗瓢盆的器具,一般人家也是不讲究的,以大碗大盘为主。

 

但这两年有所改观,尤其是今年。今年春节,我在家乡参加的5场亲友聚会,其中有两场是在镇上饭店提前预订的,在表兄家聚会的一场,甚至还品尝到了智利帝王蟹和车厘子,一问才知道,“是在天猫上订的,方便又实惠,春节尝尝鲜”。


(智利帝王蟹已经走进三四线小城市和部分乡村的寻常百姓家)


03

新经济才有新年俗


 

上述仅是家乡春节变化的一些零星截面,其背后实质突显的是,新经济驱动下的中国新年俗!

 

无独有偶,2018年2月21日,阿里巴巴发布了《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全景展示了一个充满年俗味、人情味、科技感和国际范的新年。

 

报告显示,一度淡化的传统年俗,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新妆回归:除夕夜,上亿用户和家人一起抢春晚淘宝红包,全球2.51亿支付宝用户集齐五福;同时,带父母出门年夜饭、出境游、看电影成为新潮流;而中国货全球卖,全球货中国买让中国年变成世界节……


(支付宝扫五福集福,已成和年夜饭一样重要的“阖家欢”)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0个春节,这40年,跨越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已然展开的新经济文明——我对家乡春节观感的变化,其实就是中国人生活品质、品味和自信全面提升的一个缩影。

 

走出乡村的年轻人,春节期间已经不一样选择返乡,有的开始带着父母出境旅游——大数据显示,“最喜欢去海外过年城市”前五位是北上广深杭,在境外过年平均花销上,泰州(我的家乡)、漳州、肇庆等三四线城市冲到了最前面。

 

而春节返乡的亲朋聚会,也已不全是大盆大碗式的鸡鸭鱼肉“四大件”,有的会选择线上订饭店,有的则将智利帝王蟹、车厘子等海外生鲜搬上了农村的餐桌。过往的十年,是乡村与城市割裂冲突的十年。

 

而最近两年,尽管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仍是大势所趋(距离70%以上的城镇化率,仍有20个左右的百分点),但是,这种鸿沟却在显著缩小——在与城市的割裂和冲突中,乡村已在寻找更为合适的功能定位,而在新经济的助推下,城乡之间在消费升级和科技产品的使用上,其差距更是已经日渐消弭。

 

2018年的春节已过,我们不再哀叹、也不必哀叹乡村经济总量的降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样经历过这一阶段——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以新科技、新零售为标签的新年俗到来,我们更应该察觉的是,城乡居民幸福感的近乎等量上升,而这恰恰是新经济的魔力所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