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消费经济学,你都知道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白读财经 Author 熊大
谈到消费,那是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处处都离不开消费。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消费也逐渐从基本的生活开销往更高端的方向延展,比如旅游、电子产品、养生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升级。
如今,政策、投资、项目往往都把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国家也在引导利用消费来拉动经济。那么消费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能量?背后又有哪些的经济逻辑呢?
消费到底是什么?
消费到底是什么?仅仅只是上面说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吗?正确一半,这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那它的本质是什么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消费和产出永远是一对,没有消费,就没有产出;产出没有了,自然也就没东西可消费。俗话说的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其次,消费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另一种产出。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你在网上新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你消费了商家的产成品,耗费了国家的运输资源,但为国家贡献了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耗费了商家和物流的人力,但为商家和物流贡献了利润;哪怕最后丢弃的包装盒,也能为废品回收站创收。
你看,表面上你只是消费了一台电脑,其实背后对应着很多个消费和产出,而这种消费-产出关系在如今愈加发达的经济社会,会复杂得多。
再接着上面的例子,你新买一台电脑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同样也有人消费,比如一台性能更好的电脑,单位时间内可以写出更多的PPT,或者新买一个电饭煲,可以让家人吃上更香的米饭。
所以,消费本身其实就是投入与产出的结合体,看似许多平常的日常消费,背后都有这么一个逻辑。
为什么总是觉得外国人比国人更会消费?
我们总是看到外国人环游世界,猎奇冒险,而国人整天围着股票涨跌、菜米油盐斤斤计较,这种情况除了国家发展水平所导致的消费水平不同外,其实咱们的消费和国外本质上也“不一样”。表面上看都是衣食住行,但其实消费会因为各种客观因素而变得差异化。为啥呢?
1、人口结构。这个容易理解,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会更加健全,也有更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空间,所以老有投资大佬经常提到医疗健康和养老产业,就是因为他们看好未来的刚需消费。当然,由于咱们人口基数大,需求多,这种由人口结构导向的消费也会比国外更加复杂。
2、政策导向。国情不一样,国家的政策也不一样,比如补贴。美国和中国补贴的领域肯定也有所不同,前些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大,厂家生产更多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也购买更多的新能源汽车,这些都是由政策导向的。再比如很久以前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一定程度上都是引导消费差异化。
3、人文习惯。同一年龄段,人们的消费也会因异域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同样是年轻人,无论有钱没钱,中国大多会选择买房,而美国则更倾向于社交、投资、实践。甚至在国内,70后、80后和90后也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70后喜欢储蓄、80后适度消费、90后借钱消费。
正是由于许多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国人的消费和国外的消费亦千差万别。如今,中国人的购买力其实并不弱,但依然有很多人觉得“活得很累”,包括不少身边家庭条件不差的朋友。说白了,同样是衣食住行,可能你的消费环境、消费逻辑跟别人的压根就不是一码事。
消费是如何拉动经济的?
宏观上讲,原理并不难,就像上面所说的,消费了一台电脑,为商家、物流都创造了利润,假如你在线下的话,还要产生交通费,这些交通费将进入公共交通系统、出租车或网约车公司等等。在这里,消费的作用就是让钱流动起来,行使它的流通手段职能,盘活经济。
微观上讲,受到乘数效应影响,一次消费所带来的产出,会带来更大的消费,和更大的产出,即刚刚上面提到的消费-产出关系,专业术语称为凯恩斯乘数效应。比如某个经济体的一台机器生产100个玩具,耗电100度,市场需求100个玩具,这时消费与产出是平衡的,消费并没有对经济起到拉动作用;而此时,人口增加了,市场需求增至200个玩具,这时则需要再开动一台机器,耗电和产出均增长,此时消费拉动了经济。
80年代的日本以及当下的美国,消费都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先来看日本。数据显示,在1961-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同期新车销量年均增速高达17%。1974年经济增速放缓之后,新车销量增速也相应跌至3.4%。1986年至今,新车销量年均负增长-0.28%。此外,在高速增长期,像啤酒、文娱传媒等年轻型消费都占当时日本消费支出和GDP很大的比重。
再来看美国。二战结束后的1946-1964年间,美国迎来了婴儿潮,共有7600万婴儿出生,约占目前美国总人口的1/4。而这些新生儿后来逐渐成长为消费的中坚力量,美国也在这段时间实现了消费升级。数据显示,美国的服务消费占比在1970年首次超过商品消费,并在1979年前后正式确立趋势,消费结构也经历了从商品到服务、从非耐用品到耐用品的升级,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也从1967年的58.9%,增至2018年的近70%。
在这个历程中,美日两国都经历了不同的政策、人口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但消费拉动经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结语
早在2013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超过了第二产业,但最终消费对于GDP的贡献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目前中国目前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仅为56%,而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80%,全球平均水平为78%。所以,从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超高储蓄率来看,咱们的消费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如今,国家政策正在鼓励引导消费,从产业转型,到消费升级,到减税降费,再到近期上海宣布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在不久的将来,你买一瓶酱油已经不再只是消费,或许还肩负着国家战略的重任呢!
文琳编辑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