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京西宾馆,中央政法委高层参加,召开了一场重要的会议,会议主题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 从新闻通稿上看,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主持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司法部部长傅政华、中央军委政法委书记宋丹、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宁等出席。
会议宣布,面向全国、所有地市都有机会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即将启动,第一期从2020年至2022年。这场重磅会议信息量很大!一起来看: 突出矛盾和问题汇聚在市域,需整体防范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何为市域?它主要是指设区的城市的行政区域和层级,包括全国所有的副省级市、地级市、自治州等,涵盖市、县、乡镇(街道)三级。
市域社会治理为何重要?市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把市域作为完整的治理单元,能够让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
会议从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特殊定位、在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中的特殊作用、在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优势三方面,阐述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特殊定位。市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市域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组作用。市域层面最大特点就是对上承担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又指导基层一线工作,是推动基层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抓住了市域这个关健环节,就可以起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其次,市域具有以城带乡的引擎作用。市域作为城市和农村两种社会形态的结合体,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把市域作为完整的治理单元,能够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让优势资源、优质服务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
再次,市域具有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与县域相比,市域治理对象更多样、治理问题更典型、治理体系更完备,需要市域层面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宏观指导。与省域相比,市域直面基层一线,直面社会治理各类问题,需要拿出微观层面的操作方案和具体解决办法。我们要深刻把握市域的特殊战略定位,以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市域在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中的特殊作用。“日前,一些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汇聚在市域,防范化解矛盾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在市域。”
会议用了三个词来形容市域的特殊作用:
第一,市域是观察矛盾风脸走向的“睛雨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最先在市域显现。分析掌握市域矛盾风险的规律特点,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风险态势,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预见性、实效性。
第二,市域是守住安全稳定底线的“主阵地”。当前,矛盾风险系统性、跨界性、传导性特点突出,市域越来越成为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关键层级。这迫切要求以市域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市域资源手段优势,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视角进行防范,从源头、传导、转化的关键环节进行化解,防止矛盾风险向上传导、向外溢出。
第三,市域是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的“大平台”。市域层面对人民新需要感受最直接、最灵敏,同时又有充足的资源和手段及时有效回应人民新期盼。我们要从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变出发,从防范化解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高度,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通过市域的平安为全国平安莫定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市域在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优势。
一是市域具有政策制定的自主空间。设区的市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享有地方立法权,具有更大、更灵活的自主创新探索政策空间。
二是市域往往具备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多样的资源手段,能够统筹各种资源力量,及时有效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三是市域在探索社会治理政策和模式方面有更大回旋余地。
会议要求,充分发挥市域的特殊资源优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在破难题、开新局上迈开步子,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供新经验、贡献新方案。
市域社会治理要变粗放为精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深刻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特点规律,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在会上,郭声琨表示,市域社会治理要树立系统融合的理念,开放共治,要转变粗放式治理模式,把精细化、数据化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 会议提出,要树立系统融合和开放共治的理念。系统融合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关键,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只有实现治理要素的深度融合,才能产生治理效能的倍增结果。开放共治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会议认为,市域层面面对的问题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特点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动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更加注重向社会和市场主体放权、赋能,把党的领导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服务群众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最佳效果。
会议还强调,要树立包容协商和精细精致的理念。市域具有社会结构多样性、利益诉求差异性、社会关系复杂性的特征,凝聚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包容是基本前提,协商是基本方式。要坚持包容协商的思维方式,统筹兼顾市域不同阶层群体的多样性、差异化诉求,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精细化。”会议提出,要转变粗放式治理模式,把精细化、数据化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精确的过程推进和精微的治理技术,达成精准、精细、精致的治理目标。要细化治理单元,通过小单元精细治理支撑起精细化治理大格局。 科学界定政府与社会边界,拓宽社会组织发展空间 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将科学界定政府与社会边界,社会组织将承接起政府简政放权释放的具体事物。 会议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健全充分发挥市、县、乡镇(街道)三级作用的机制。要进一步理顺市、县、乡镇(街道)权责关系,完善权责明晰、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三级纵向治理架构,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 此外,要完善横向体制,增强市域社会治理聚合力。市域层面具有丰富的治理资源和手段,关键是要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把分散的资源聚起来。 会议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体制、政府负责体制、社会协同体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科学界定政府与社会边界,拓宽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借鉴一些地方制定行政事务“禁入清单”和拒绝行政事务“负面清单”的经验,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推动建立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要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组织。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让社会组织承接起政府减政放权释放的具体事务。
会议认为,治理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人民群众。要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要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搭建平行、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局面。 此外,要推进方式革新,增强市域社会治理驱动力,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基层群众自治本质上就是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要全面落实村“两委”换届候选人县级联审机制,坚决把前科劣迹人员和涉黑涉恶问题人员挡在门外。要创新基层自治的实现形式和载体,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主动破解社会矛盾外溢这一最突出难题 会议提出,要主动适应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工作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善于运用制度威力防风险、解难题、补短板,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首先,要主动破解社会矛盾外溢这一最突出的难题,提升市域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水平。针对社会矛盾形成、演变特点,关键是要发挥体制优势,推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使市域成为社会矛盾的“终点站”。
会议强调,要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从源头预防社会稳定风险。要推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搭建党委和政府、责任主体、群众之间的协商平台,使公共决策尽可能找到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要完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的制度机制,提升依法行政水平,防止因违法行政、违规操作引发矛盾问题。 此外,要完善排查化解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早在小。要发挥社区干部、网格员等人缘地缘优势,对各类诉求和问题及时掌握、预警、调处,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发挥好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作用,以多元方式化解不同矛盾纠纷。要大力推行市、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本地。 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突出问题,要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 会议提出,要主动应对治安问题复杂多变这一最现实的挑战,提升市域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市域是平安建设的主要落脚点。我们要一手抓群众反映强烈治安突出问题的解决,一手抓公共安全防控短板的补强,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安管控能力。 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突出问题为主线,健全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机制。要把握黑恶犯罪在市域范围滋生蔓延特点,强化“抓省促市”、“抓市促县”策略,强化行业治理、基层治理,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要密切跟踪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要推广一些地方搭建跨区域合成作战平台等做法,提高对大要案件、多发性案件的侦查打击能カ。 要以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为目标,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要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打造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要坚持专群结合,布建起社会治安防控的天罗地网。 此外,要以推进公共安全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管理为重点,增强公共安全管理实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安全复杂性、脆弱性问题突出。要严格落实公共安全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健全道路交通、消防等领域安全防范管理机制,加强对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行业监管,堵塞安全漏洞。要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分析研究,提高对新型风险的识别、预警、防控能力。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到2020年1亿左右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如期完成 会议提出,要主动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一最明显的短板,提升市域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管理。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精准把脉服务难点、办事堵点,做实做细公共管理服务各项工作。 要聚焦流动人口有序融入,推动市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到2020年1亿左右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目标如期完成。对暂时不能在城镇落户的,要完善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使流动人口真正在城镇安定下来。 会议还要求,要健全公共服务评价机制,切实将评价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推进公共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面启动,全部地市都有均等机会参与 “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市域之间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必须处理好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郭声琨要求,要全面部署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大胆探索、勇于突破,为本地区乃至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试点示范、突破、引领作用。
为增强示范效应,中央政法委已研究制定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
陈一新在对试点工作方案作说明时说,《工作指引》由“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部分构成,并附一张负面清单,形成可量化、可操作、可考评的指标体系。
“规定动作”突出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等三大板块;
“自选动作”兼顾区域特殊性、增强地方主动性。
陈一新称,试点敞开大门向所有地市开放,让全部地市都有均等机会参与。虽然分期试点,但考核验收没有名额指标限制,只要试点地市考核验收合格都可予以授牌,真正让“参赛者”不输在起跑线上、要赢在冲刺线上,让全部地市有激情、有动力、有奔头。
根据要求,试点以3年为一期,先定2020-2022年为第一期、2023-2025年为第二期。各地市申请试点前,要对标《工作指引》进行自我评估,预计2022年可实现目标的,则申报第一期试点;预计2025年可实现目标的,则申报第二期试点。未列入试点的地市,也要对标《工作指引》参与“同步起跑”。对于试点工作,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
一是起点要高,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标《工作指引》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拉高工作标杆,确保“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靶向要准,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聚焦社会治理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难题、基层基础工作短板、影响市域安全稳定突出问题,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三是方法要新,这次试点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所有地市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实行同一申报条件、同一验收标准,以3年为一期、接续推进,做到“成熟一批、验收一批、授牌一批”,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四是带动要强,大胆探索、勇于突破,为本地区乃至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试点示范、突破、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