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信军最新演讲:未来15年的4大机会

文琳资讯 2024-04-13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全国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疫情之下,危与机并存,如何冷静应对、把握机遇?如何看待政府政策措施?如何找到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

今天最想分享的话题,就是我们不要浪费这场危机。我觉得,危、机本身是共存的。

今天给大家讲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疫情下的危和机;第二个是未来的机会区域。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除了我们现在讲3~5个月的疫情可能带来的危和机之外,未来战略性的机会和挑战,实际上有四个。但因为时间关系,有两个就不展开了,一个是AI的挑战跟机会,另一个是区块链的挑战和机会。

今天重点讲,第一个是区域发展的问题,也就是长期高增长的稳定兑现和经济体量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找高增长市场,应该到什么方向去找?

第二个是战略方面,我会谈一谈政府跟货币信用的问题,要知道哪里是长期资产的避风港。


一、疫情第一波影响

财政、货币政策走向及对资产市场影响



在这里面我特别写了一个标题,是3~5个月的疫情机会,其实这也是我对疫情的一个认识。我认为疫情是一个过程性的,现在官方的口径认为4月份疫情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减缓,我个人预计可能没有这么乐观,我预计到5月份会大幅度的减缓。

不管是4月还是5月,我觉得终究是一个短的阶段,不是一个长期的事。但是从供需角度出发,我们看的已经很清楚了。

第一,春节的市场已经失去了。在中国,新年跟春节的市场规模非常大,对有些消费行业、消费企业来说,甚至能占到1/5或1/4的规模,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第二,接下来由于疫情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带来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人口的增加、家庭收入的下降,也就是第二波的需求和供应方面的冲击。这个冲击,我相信不会在四、五月份就结束了,可能还会继续延缓。这个损失是眼前可见的,是没有人可以去否定的。

1.财政政策走向

当然,这也考验着政府接下来如何应对?我认为财政政策应该重点考虑两个方向。

第一,怎样补贴家庭。家庭由于就业收入受影响,同时又有新增加的开支问题,家庭尤其是中低端的家庭,的确面临着生存压力,所以对这样的家庭的消费补贴,我觉得势在必行。

第二,怎样救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很多中小企业现金流非常紧张,所以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怎么样对这些企业和家庭进行救济,我认为迫在眉睫。做好这两点,可以有效减少第二轮需求和供应的冲击问题。

2.货币政策走向

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因为1月份的通胀涨得非常快,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经过长期低迷,在二点几左右,但1月份的CPI冲到5.4,这是过去8年来最高的了。

上一次是在2011年、2012年,还有2008年、2007年,以及2004年到过5.4的规模。也就是说,近20年当中,这是第5次CPI冲到5.4。

如果大家注意一下2003年的非典,你会看到非典过后将近半年多,物价是不断的往上升的,所以现在在货币政策的选用上就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常用的滞胀。第一经济不增长了,第二通胀又很大的增加,直接放货币下去,可能短期之内是没有用的。

孙明春在文章(孙明春:疫情下的宏观政策,要把困难估计足)当中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加杠杆。在货币政策上加杠杆有哪些风险问题,我认为他提的也是非常中肯的。



从2017年开始,政府就一直在去杠杆,在去杠杆、稳杠杆方面,政府的政策一直是比较连贯的。其实,现在杠杆的确是非常高,我们看到像居民部门,也就是家庭部门的债务占GDP(国内生产总值)将近50%。如果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加在一起,大概有210%,也就是企业部门将近160%左右,如果再加上官方公布的政府部门的37%,那总数基本上在250-260%左右。

GDP的杠杆250%,在全球比较来说都是非常高的,这肯定是最高的一批国家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继续升杠杆,我觉得显而易见会带来两个后果。

① 对海外融资成本影响

第一,海外的资本、投资人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产生非常大的担心。这种担心之后,直接的后果是国家的评级、企业的评级可能会随之调整。

第二,国际融资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甚至会担心债务的可持续性,导致外资进一步流出,从而对汇率的稳定产生非常大的困扰。

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如果看这页PPT右侧这张表,现在经常说我们的外储是很高的,全世界第一大,有3万多亿美元。

但是,我们的外债从2008年的4000多亿美元,现在也一下子攀升到了2万亿美元。还有一个压力是短期外债,也就是一年到期的外债,已经占了整个外汇储备的43%左右。

如果说外债的持有方信心在不足,这样产生挤兑效应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政府采用加杠杆的措施,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是很大——会导致两个结果:


  • 第一,外部融资、海外融资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 第二,内部由于加杠杆需求,要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债务,融资成本反而下降。


所以我认为,有比较大的概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内外融资成本的不断变化,内部融资成本低,外部融资成本可能会显著地升高。

如果加杠杆的货币政策得以实施,那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我在这一页里面放了两张图表,其中左边这张图表显示了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发行量以及年增速。如果直接看M2的总量是蛮可怕的,已经到了198万亿,接近两百万亿人民币的规模。

但是如果你看M2的年增速,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从2017年7月份开始,它的年增速就一直稳定的控制在9%以下,基本上在8%~9%的增速区间,远远小于过去比较高的13%、14%。

因此从2017年7月份至今,我觉得中国政府关于控制M2、控制注水、控制货币发行方面的决心跟政策是连贯的。

最近大家也看到1月20号之后,央行就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我们一度曾经高达24%。比如说你有100块的存款,其中有24块钱要存在央行,而且不给利息或者给的利息非常低。这样等于是限制了银行的信借贷能力,降低银行的借贷杠杆,现在经过几轮的存款准备金的调减,这一轮之后调到了10%,这已经跟美国对大银行的要求接近了。

当然如果跟我国的台湾比较,台湾大概7%左右,所以我觉得存款准备金的货币政策的应用工具还有一点点空间,但空间也不太多。所以可能没办法,该印钞就得印钞,当然如果印钞之后,由于我国的货币流动特点,它是受限的。

不是说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以在全球进行流动,还是受限制的,因此国内如果M2增速提高,更多的对国内资产价格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第1点我刚才已经讲到了,如果M2还要增发,国内的融资成本会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利率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调减。

② 对国内资产市场影响

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我们不用去猜它的利率,其实不管是怎么样,对融资成本、对国内的资产市场影响非常大。国内第一大的资产市场就是房市,房市的规模远远大于股市,股市是第二大。


  • A 房市


对于房市,有很多人很关心,关于房市的问题,其实我一贯的观点是很清晰的。住房的涨和跌有几个因素导致。

第一个,是供和求的问题。我觉得答案是清晰的,在中国整体的范围内,供过于求,特别是住宅。

第二个,房市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它跟货币的利率,即银行的存款或者贷款的利率以及货币供应是有关系的。


  • 第一,如果利率下降,房市有很大的概率是要涨价。如果加息,房市会跌价;

  • 第二,如果你多发货币,房市会涨价;

  • 第三,如果你控制货币发行量,房市会跌或者是不动。


现在从货币政策来看,可能都是对房市的涨价是有利的。

第三个,房市也是人均财富跟GDP发展阶段的一种现象。从中国看,无论是人均GDP,还是二手房的交易量等方面,都不支持房价还可以持续的大规模增长。

第四个,家庭资产配置。

根据最近的一次,也就是2017年年底的家庭资产配置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的城市家庭、城镇家庭90%左右的资产已经配在房地产上。所以我就很难理解,一个家庭已经把90%的资产都配在房地产上了,你怎么能指望它增加对房市的资产配。

所以,如果今年房价涨价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并不是健康的供需两旺的现象,更多的是一种货币推动,而不是需求拉动的现象。


  • B 股市


对股市,我觉得毫无疑问也是会有催长的效果跟作用。所以,我个人在一个小圈子里跟朋友打过赌,我说如果按照2月4号的A股股指,或者说A股50沪深300等等的股指,我相信有非常大的概率,到今年年底会有20%以上的增幅。

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货币的发行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估计,最后还是要看国家的政策实际实施情况。当然有一点,从现在开始到整个疫情结束,我觉得股市还是会有跌的空间。

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A股有很多会出季报,香港有些公司也会披露它国内的子公司或者主要公司的季报,我相信跟非典情况一样,有很多的A股公司一定会把很多的钱款抖落干净,把家底彻底的清仓,弄清楚。

弄清楚之后,净资产跌、利润跌,当然股价也会跌。但整个大的形势到今年下半年、到年底,由于货币的供应关系,大概率股票会涨,当然也会通过港股通传递到香港去。

所以,今年除了房、股市之外,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利好。

关于金融机构,大家都很担心它的坏账的问题,今年如果整个M2要扩大,对金融机构来说相当于分母扩大。分母扩大,它的坏账率又下降了,坏账清缴的紧迫性也会下降。所以,对金融机构的业绩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利好。

我觉得从国家来说,还是应该坚持关于控制杠杆这一战略。当然当前的情形由于疫情的紧迫性,可能被迫要做一些货币投放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由此政策转向,其实是在酝酿一个非常大的、更大的将来不可收拾的危机。


二、疫情第二波影响

弱势行业向龙头集中、新在线行业获得成长


1.弱势行业向龙头集中

市场情绪会随着疫情在5月份左右结束,慢慢也会恢复理性!当然我刚才提到5月份结束之后,可能还有第二波问题。

比如像旅游、餐饮、航空这些企业会遭受起码3~4个月的影响,业绩如此大幅度的下滑,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这个行业是不会消失的。很多负债率比较高、规模比较小、自身资本垫资不够厚的企业会被清扫出局,更多的市场份额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凡是需要人员聚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来创造效益的行业都会受影响。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未来的规模会更大,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如果在疫情的情绪影响的区间里面,这些行业的估值会大幅度下降。

但是头部企业等到疫情结束之后,它的集中度、它的份额反而会上升的,所以是值得看看。

2.新在线行业获得成长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3年的SARS,产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突变性的变化。

第一个,第一次把中国的PC游戏行业搞大了。之前非常小,从2003年开始,PC游戏行业一下子上升到百亿人民币的规模。那时候电影行业也就几十亿人民币的销售额,PC游戏行业就可以达到百亿的人民币的利润。

第二,催生了在线购物。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民教育,很多家庭很多主妇都学会了怎么在网上买东西。

从战略上看,这次疫情会带来两个非常重大的改变:第一个是在线教育;第二个是在线办公。

在线教育的问题,比如今天,对我个人来说是第一次做主播,我从来没做过,很多老师也没做过,有很多学校可能都非常排斥这些东西。但是在非常时期没办法,你被迫要去做,做了之后可能感觉也不错。

学生也是这样,过去他可能比较排斥这种在线的学习方式,有一些非学历教育的,可能觉得这玩意挺好,也比较安全,有些学历教育的某些课程它可能觉得也很舒服。所以,这次会把在线教育的教和学,包括供应方都给催熟了。

同样,在线办公也是类似的例子,现在这种情形,由于要持续3个月5个月,可能会慢慢地把在线办公这个行业会吹大。

当然在这两个小行业,即在线教育跟在线办公之前,首先搞大的是手游。

最近总是提到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我觉得有这么一次危机,迫使你认真的考虑,把自己的业务往线上转型,其实是没坏处的。

我觉得对所有的企业来说,有非常大的概率,货币政策会很快宽松,你今天就应该回家去准备怎么发人民币债或者获得长期贷款、政策性贷款以及获得财政补助的所有 资料材料,如果政府提出来,你第1天就可以上交,下一周你就可以报上材料,这样很可能3月份就可以融资了。

通过这一次大家也能感觉到了,如果你的供应链全部摆在中国,或者说你的供应链没有可靠的物流保障,也是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今后怎么样优化自己的供应链布局,可能很多企业家也会有一些新的思考。

当然,这个事情往坏处去想,叠加了中美贸易战之后,的确会导致有很多海外的机构、海外的公司会对中国的供应链、安全性产生一定的担忧,他们会做B方案是完全可能的。

3.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根据中美1月15号签订的第一阶段的协议,中国在未来两年每一年要新增进口1000亿美元的美国货品。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每年大概进口量是2万亿美元,所以在今年来说,按道理来说,我们新增1000亿不是个问题,也就是增加个5%,在各方面挤挤就出来。

但是今年我们从1月份到4月份,甚至到5月份会损失大概3~4个月的消费。同时,由于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进展,会进一步损害国内的消费市场数个月。

因此,今年1000亿美元其实是蛮有压力的。如果按照早期的一个全面协议,中国是有可能每年需要承诺新增2000亿美元的进口,连续5年到第5年的要新增1万亿美元的进口。

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从美国进口的量也就是千把亿美元,你一下子说每年要增加2000亿美元,连做5年。其实大家可以去琢磨琢磨看,无论是按照第一阶段的协议,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连续两年,还是后面的,可能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连续5年。

其实大家都可以想想,第1个1000亿美元或者2000亿美元,从美国进口,你猜一猜最大可能性是买什么东西?

我个人觉得,买汽车、飞机是最有可能性的,因为体量大。然后,川普总统心想念之的是农产品、肉类,还有天然气、医药产品、医疗产品,以及金融。所有的这些从美国购买的1000亿或者2000亿,它其实替代的是两个东西:


  • 第一个是国内原有的生产跟服务供应商;

  • 第二个是别的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或者中国从美国之外的其他国际市场的进口,所以它是有替代跟压缩效应。


因为如果你连续每年1000或2000亿美元的这么增和减,美国一增1000亿,别的国家就减1000亿或者减800亿,然后200亿减国内的生产商,连续五六年做下来 ,我觉得会有2点影响:


  • 第一,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

  • 第二,由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减少了,也会加强跟中国的贸易摩擦。


就当前来说,从美国多买一些东西,影响的是中国本地的制造业,但是未来还会影响中国的出口行业。


三、未来高成长市场首选印度


第二点我想讲,大家一直在考虑,未来的高成长市场在哪里?

1.高增长市场要找体量大的市场

其实,你的所有的资产配置都同时需要考虑稳定性、成长性、现金流要好。对于成长性,我想给大家再加一个坐标:体量要大。

我们做所有的行业,或者说你选择一个大的区域去发展,要找一个底盘很大的市场去做。底盘大,惯性大,它发生了剧烈波动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这样使你的战略努力的资源布局就不会浪费。



从2001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我选了金砖5国(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的成长性的股指,但是选大家共同能够认可的估值也很难说,所以我选了摩根斯坦利的MSCI指数。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我自己看了这个图都很吃惊,2008年开始,印度就正式的甩开了中国,超越中国了。2008年到2013年,它一直是全球第二好的成长性。从2013年开始,它遥遥领先是排第一的,就回报最好的市场。

第2名当然大家想得到了,肯定是中国,中国基本上从2001年到现在为止,基本上一直维持在第二或者第三在波动。第三就是巴西。

所以,大家仔细看,体量是很有关系的。从2004年开始,印度就超越了俄罗斯成为GDP增速的第2名,然后它一直保持第2名。当然在2017年,,他还超越了中国成为第1名。

总之,它是稳居第二。中国是从2001年开始,GDP的增长就是稳居第一的。这是金砖5国的情况。如果你看中国、印度的明晟指数的回报,都是远远超过标普500的。

我们分析历史,是复盘吗?我们要研究的是未来。

如果你在未来15年,想找高成长的市场,一定要找大体量的市场。大体量有很多衡量标准,其中一个比较容易找的标准就是GDP。



我找到了2018年的全球GDP排名,中国一如既往是排在老二仅次于美国,印度是排在第七名,巴西排在第九。印度的第七跟第六的法国跟第五的英国,基本上是在一个位置上,我相信很快印度有可能会到达第五名的位置。

在这个表里面,还列了中国和印度的GDP的全球排名的进步情况。印度的进展也是跟中国很像,基本是上台阶式上升,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跨。印度现在稳定的在第六、第七名的状态,中国稳定在第二。

如果你现在要找到一个未来15年大体量的经济体里面的高增长市场,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高增长。

比如说,我想大家可能会公认的说,连续15年或者20年GDP的增长在6%以上,假如以这么一个较低水准的高增长目标来衡量,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未来15年20年,我想可能只有一个国家能做到,就是印度。

如果你愿意把这个标准稍微往下降一点,说每年GDP增长率在4.5%也算高增长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或者三个,中国加印度,也许加巴西。

因此,我觉得如果你未来要找高增长市场,一定要考虑大体量。其实逻辑上很容易理解,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如果你要跑1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假如你开摩托车,我想它也能轻松地达到这个数字,你也可以开劳斯莱斯。

劳斯莱斯的重量可能要达5-7吨,大家都知道,一个5-7吨的汽车,它要跑到180码,他依赖的技术跟摩托车跑180码是完全不一样的,摩托车可能碰到一个非常小的小石子就会翻车。但是像劳斯莱斯这样的大家伙,一个小石子,它是OK的,它不会崩塌的。

所以因此大的经济体跟小的经济体碰到一点小风浪,它的抗波浪的波动能力是完全不一样。

2.未来机会区域在东南亚、在印度

下面我想给大家讲中印的一个对比,在讲中印之前,其实我想讲个观点,我觉得其实未来的15年,南亚跟东南亚是极为重要的。

我觉得中国的很多企业,在这次疫情之后,如果要找下一个高增长的市场,完全可以响应国家的这个号召,就是加入到“一带一路”。

制造业、房地产、消费行业、基础设施、金融,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家非常拿手的。这些成长故事跟成长模式是完全可以在南亚跟东南亚重新复制一遍。

在中国市场没有恢复之前,你想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我觉得是可以认真的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东南亚。



我先给大家说说印度的事,我把印度的宏观指标跟中国比较一下:

人口:中国有14亿,印度13.5亿。

年龄:中国平均年龄37岁多,印度平均年龄27岁多。

GDP增速:GDP增速两个国家现在很接近,将近5~6%左右,印度今年预计大概在7.3%左右,中国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可能会进一步有所拖累。

FDI(直接投资):印度基本上是中国的1/3左右。如果跟它的GDP体量比较,印度的GDP只有中国的1/5,但它的FDI大概相当于中国的1/3左右,所以说它的招商引资应该做的非常好。

对国际市场的抗压能力:印度是一个进口国家,一年要进口1800多亿美元,抗压能力强。中国是贸易顺差(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国家,每年要出口3500亿美元,会受到市场的影响。

财政赤字:两个国家基本上都保持在3%左右。

我其实想特别为大家指出的是,有很多人认为印度要好好地向中国学习,要把中国当做老师慢慢地去复制中国的成长历程。但实际情况可能不是像大家想的这样,至少我们看到有几个类别的东西,印度是远远领先于中国的。

第一个,印度的UPI。UPI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印度的国家来主导来建设的,有点像中国的银联网联,再加上金税、金工商、金卫生、金海关等金融工程加在一起,它的核心是什么呢?

为印度的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都赋予一个唯一的金融身份证、金融账号,使得你所有的金融行为最终都是跟这个账号是链接的,是link在一起的。

有什么价值?非常有价值。比如说,它其中的一个小应用就是移动支付。

在中国,可能你每一笔刷卡银联要收取2%左右的费用,然后分给整个生态系统所有的环节。也就是说,如果你消费者付了100块,小咖啡店的店主他只能拿98元。

但是在印度就不是这样的,通过UPI的这套系统 ,使得最后消费者支付的成本只有千分之几,远远小于1%。

第二个,拥有庞大用户的某一个公司,比如说像Whatsapp。

Whatsapp在印度是最大日活的一款APP,然而它现在还没Whatsapp支付,但是Whatsapp在没有申请Whatsapp支付的服务和功能的情况下,Whatsapp用户之间可不可以发红包?可不可以转移账目?

答案是可以的。因为每个用户的手机都实名联系到一个他自己的UPI的账号,所以他可以给另外一个用户转移支付任何东西。

这样就使得在印度,很难诞生支付行业的巨头公司了。因为UPI已经把漏斗全部堵死了。

倒过来,对很多商户来说其实是好的。为什么?

因为它整个移动支付的成本变得很低,UPI不单单在移动支付上有价值,它在信用征信上也非常有价值,比如说你一个个人或者一个机构,一个公司你很难多头贷款,因为你所有这个贷款不管你向个人借款、还是向企业借款、还是向银行借款,全部在你的UPI账号里面有显示。这是一个比中国先进的地方。

第三,印度有一个叫Aadhaar的系统,印度公民身份证的数据库系统。现在有将近13.2亿人的脸部特征、指纹以及虹膜都被采集了,所以它能证明就是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在移动互联网、在金融行业,包括在后面的区块链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统一税收。

印度原来有类似于中国的情况,就是各个邦相互割据,每个邦自己收税,然后还收各种各样的税。

莫迪上任之后,采取了一个叫GST系统,就是国家统一的税务系统。各个邦你只能收一个税,这个税是国家统一的,你不能再收了。所以这个使得全国就完全统一起来了。

第五,司法先进。

另外,印度采用的是海洋法体系,相对来说,司法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中国的P2P行业当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恶意催收。很多省份都执法把那些恶意催收的不法分子收监了。

但是在印度,第一,只涉及到钱的借或者贷,必须有牌照,如果没有牌照是重罪;第二,如果你涉及到借款,关于催收的问题是要拿印度央行特别颁发的上岗许可证。

上岗许可证里面就要你学习各种法规,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法规规定在催收的时候,你只能联系两个跟债务人有关的关系人,并且晚上11点后早上7点前、周末你是不能骚扰别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印度的个人借贷发展很快,但是就没有产生类似于中国的立法滞后的情况。

第六,印度减税力度的进展也非常快。

第七,民营电信发展速度快。

关于印度的电信,过去是国有垄断,后来莫迪上任之后规定只要符合一定的资本金,你就可以开设电信公司,结果就出来一个叫Julia的公司,是一个做化工做传统制造业起家的一个大家族,他就满足了要求去开了家电信公司。

结果它把印度的上网包月费用从将近100美金降到6美金,现在已经下降到2.5美金每个月,直接导致印度第三第四大的移动公司破产。

但这使得更多的人能用得起移动互联网的服务。

所以,我觉得印度是非常值得看的大体量、高增长的市场国家,我其实刚才提到在未来,大家是可以认真地考虑,无论是制造业、消费、金融,还是基础设施等等,都是可以把我们在中国的这种能力跟知识复制到东南亚。

东南亚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国家,我们如果用类似于中国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来比喻的话,我觉得一线国家最重要的有三个。

第一是印度,它胜在底盘大(体量大)、增速快。增速刚才讲的是全球第一第二,它的体量现在是全球第七。

第二是新加坡,新加坡会变成整个东南亚的CBD。

第三个是越南,越南从这次中美贸易战当中,他是得了好处的。有很多中国的供应链就转移到了越南,所以在越南是一个现金流的市场,你要现在就看到利润,我觉得越南是可以选择的。

二线国家,就是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我觉得非常勉强,因为它的规模还是非常小的。

3.投资印度:潜力投资行业与投资人忠告

所能投资的行业,除了你自己熟悉的制造业、消费、金融之外,假如作为投资,我推荐大家应该看三个东西。

第一个,高成本的资本关联行业。

因为这些国家跟中国的90年代初非常像,它的融资成本,个人的融资成本平均在18~30,企业的融资成本平均在12~18,非常高。

因此,跟高成本的资金有关的所有行业,比如你就借债也行,债权加股权也行,或者投资它的金融机构也行,我觉得这些东西是第一应该看的,很容易赚到钱,而且也是非常好的,因为他们是一个资本紧缺的市场,我估计这个市场至少会存在3~5年。

第二个,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月活或者日活用户已经停止增长了。但是在印度、东南亚还有25%以上的高增长。所以跟移动互联网有关的所有行业都是好的。

当然也推荐大家优先看移动互联网里面有现金流的、快到不要烧钱地步的这种行业,我觉得电商,还有移动互联网关联的物流,这些都是很值得看的。

第三个,跟新生儿有关的。

大家知道中国作为14亿人口大国,我们最高年份的新生儿大概在2700万左右,印度其实近几年 它都维持在2700万以上。像菲律宾,还有包括其他讲的这些国家都是非常年轻的人口,新生儿都非常高,所以跟新生儿有关的所有行业都是可以做。

如果在印度、越南,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给大家,就是说尽量不要跟当地的大企业或者家族合作。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想法很怪,你不应该找当地伙伴吗?情况不是这样,我刚才提到了,当地的融资成本非常贵,所以有很多大的家族、大的企业是多元化的,它有很多个锅都缺盖子,而且它的盖子的成本非常贵,因为融资成本很贵。

所以如果你不信,跟它合资一个公司,你放了1亿美元在里面,它有非常强烈的动机,希望你这1亿美元能够被它家族里面的其他兄弟公司,甚至被它的母公司所用。

它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你的1亿美金留在这口锅里、让别的锅雨露均沾,最后导致你很难对付它的这种内部人控制,实际上你也是赚不到钱的。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应该优先找当地的新经济企业合作,就是像互联网这些新经济企业,它从创业开始拿的就是欧美的主流投资机构的钱,它遵守的是欧美机构的审计、法律、财务的指引。

另外,这些机构都非常有意思,他们很多创始人的股比都降到13~35%左右,不像中国的情形都维持在60~70%了。所以他们自己也是一业为主,没有别的什么生意了,是比较容易监管。



大家还有一个可能会很担心,就是关于汇率的问题,汇率我跟大家专门做了一个图表,在五年当中,美元兑人民币波动在6.2~7.2,美元兑卢比的波动在60~75,人民币兑卢比波动在9.4~10.8。因此我觉得是非常安全的。


四、政府印钞、货币信用与投资选择


1.全球资产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我觉得现在在全球进行投资跟资产管理,最新的挑战不是怎么跑赢CPI的问题,而是你怎么跑赢政府的货币发行速度的问题。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缺乏自律,也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约束。



给大家看两张图表,我简单说一下,主流的经济体对自我经济的约束的管制标准都已经大大的超出了欧盟设立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非常有逻辑的,也是当时认为比较公认的标准,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国家的债务要小于GDP的60%。

迄今为止符合标准的主要经济体只有几个,德国,中国,还有瑞士。其他的国家都远远高于这个程度。



第二个标准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

低于3%的只有新加坡,略高于3%是瑞士跟德国,中国现在将近6%左右,都超过了美国。

其实从全世界来看,只有德国、瑞士、新加坡合格了,其他的国家严格意义上都不合格。

这些不及格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货币理论对当代主流国家的影响非常大。


现代货币理论的一些核心的观点,我给大家读一读,我觉得是非常振聋发聩的。

第一个,他认为货币主权国家的本地债务是不会违约的。

第二,他认为现代货币就是一种政府的债务凭证,只和未来的税收和债权对应,不需要跟别的资产挂钩。

第三,他认为主权货币具有无限的法偿,所以不用去考虑别的约束,只要考虑通胀一个问题就行了。

他最核心的一个观点,他认为高能货币(货币基数)本身就等于国债,而且是不用付息的国债。因为你发国债,你得跟大家讲什么时候还,然后每年还得付利息。印钞,他认为也是一种国家的债务凭证,但是我还不用付利息。所以对政府来说,印钞比发国债划算。



大家想想,这样一种由央行直接印钱来购买政府债券,或者说购买股指的供给货币的财政主导模式,那不是赤裸裸的、教科书式的铸币税吗?我给大家举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来说明我这么一个观点。

大家来看看日本的长期量化宽松,这个张图表是显示了日本从2010年开始,央行印钞直接买股指的情况。



2018年日本从央行印出来钞票,直接用于买股指的有2400亿美元。

2016年的下半年,那个时候有1200亿美元,也就是一年半又翻了一番。

2015年的上半年,那个时候是600亿美元,也是一年半翻一番。

2013年的下半年,那时候是300亿美元,所以说平均一年半央行印出来钞票去买,股指就翻了一番。

你想一想,在日本股市里面的投资人有两种:一个选手是日本政府,它是靠印钞票买的;另一个是你我这样的投资人。结果有一个选手他每一年半印出来钞票就翻一翻,总有一天你的东西会被他洗劫完的。

如果你觉得印度和日本不爽,美国也一样,美国从去年的9月份到今年的6月份,连续9个月,他每个月印6700亿美元,也是买美国的国债,也是一个道理,你买国债,你拿你的现金,你把别的股票房子卖掉,买了美国的国债,另外一个选手他是靠印的美元去买,你怎么搞得过他?

所以这就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当然,货币政策上流氓国家远不止日本跟美国这么简单,欧元也是一样的情况。所以日本从2001年开始提出了一个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因为日本有非常庞大的国家债务,如果利率稍微高一点的国家债务就非常高。

当然日本后来发现一个更好玩的东西,不要发债,直接印钞票就完了,印钞票连还也不用还了。

所以日本变得聪明。当然日本由于它一直追求零利率,导致日元稳定的成为全世界做低成本杠杆资金的来源。只要你想借杠杆,大家都想借日元,因为便宜。

倒过来,当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候,你要收缩杠杆的时候,你就要买日元去还债。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历次危机当中,日元都是避险资产的原因。

但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日元是安全的,他成为避险资产的唯一原因,因为它是杠杆资金来源,并不是他本身是安全的。

2.何处是长期资产避风港?



我们来看看美元,我们看一下过去一个世纪,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了多少?这是美国劳工部的一个数据。

1913年100美元的购买力,到2019年,将近106年后购买力只有3.87美元。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在过去30年的情况,中国30年间,M2的增速也是非常强劲的。

1987年12月份,100块的基准的人民币,到2018年12月份,也就是31年后,它的购买力变成了22块7。

大家猜一猜中国跟美国的货币贬值率哪个高?其实中国算起来大概每年5%左右,美国刚才讲的大概3.4%左右。

所以在现代货币理论已经被主流的经济体广泛采用的情况下,我们这样的投资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投资品种呢?

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个,你要找到一种资产,以资产的价值跟全球的经济总量的比例来衡量。

比如说你现在拥有一个资产现在可能值1万亿,但是碰到一个经济危机贬值了,变成6000亿了。

但是你要看一看全球的经济总量,你拥有1万亿资产的时候,全球的经济总量正好是100万亿,你占1%。

碰到危机的时候,全球的经济总量变成了50万亿,你变成6000亿,反而总体占比提高了,所以一定要在危机的情况下,稍微缩水的、慢的这些资产是你值得考量的。

第二,跑赢、跑平CPI甚至M2的速度。

如果在2000年左右想跑赢M2,要先看M2流到哪去?当时,M2主要流到了房地产,如果你从1987年开始买房地产一定可以跑平M2,甚至跑赢M2。

第三,找到自身通缩型的资产,越来越少的,每次供应量反而削减的。这种东西,总的来说它是能够跑赢通胀跟M2的增速。


文琳编辑  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全球疫情最新信息

  2. 3月1日国内疫情防控最新消息!

  3. “肺已经不是肺了”,首例新冠肺炎尸检报告发布

  4. 触目惊心!计算机模拟疫情期开学的可能后果!网友:再也不问为什么还不开学了

  5. 疫情对9776万个体户究竟冲击多大?大数据刚刚给出这两个数字,全国情况一目了然

  6. 下周,重仓A股!

  7. 深入浅出,一文读懂房贷利率转化

  8. 南方都市报真牛,把疫情期间政府行动,境内疫情,行业战疫,境外疫情全部给画出来了,责任一目了然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2020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

  2. 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影响

  3. 20张图解析疫情对全球和中国经济影响

  4. 中国基因检测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

  5. 2019年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全景图谱

  6. 2019年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报告

  7. 法医DNA检测行业全景图

  8. 新冠肺炎30个最新判断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三月,愿所有美好都如期而至!

  2. 中西和西医的区别?这几百个字说清了!

  3. 《2020十大毒兽图鉴》

  4. 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国美食纪录片:中国之食文化综合调理

  5. 音乐欣赏:《三月里的小雨》送给我的朋友....

  6. 每天学一味中药,蒺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