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印后勤战:基建狂魔VS基建怪鸽

文琳资讯 2024-04-13

导语

我们最应该担心的,可能不是印度的补给能跟我们耗多久,而是如何阻止印度士兵找解放军蹭饭。

来源:乌鸦校尉 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最近,印度媒体报道说,他们已经在向拉达克东部的高海拔地区运补给了,包括各种物资,以维持军队在恶劣环境中4个月的战备补给。

这也是印军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后勤补给。



其实,我觉得印度媒体的这个所谓的“最大规模”太乐观了,现在才九月底,等到后面你们还会有更大规模的。

而且,印度军队所谓的运输规模大,是因为印度基建不好,工业能力不够,所以看起来场面大。


前段时间有新闻说,印度要在中印边境部署双峰骆驼,用来后勤物资运输以及巡逻。
 
刚看到这个消息,我还以为这是段子,但很快,印度官媒的报道证实了阿三是要玩真的。

 印度阅兵式上的骆驼兵

根据《今日印度》的报道,三哥这么做有是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滴,因为印度陆军专业兽医说了:


“双峰骆驼能在超过17000英尺(约5181米)的高度负重170公斤,而这比印军目前使用的矮马能承担的重量重得多,还能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至少生存72小时。”

 

仔细一想,印度媒体说得有道理啊,骆驼作为运输工具真的高大上呀,天然又环保,而且具备生物武器特性,无限激光炮核动力骆驼,我玩《合金弹头》的时候最喜欢了!



但让人失望的是,印度说的双峰骆驼暂时还没有,因为骆驼居然没现货,得现养。

《今日印度》里是这么说的:这些骆驼目前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ORDO)在印控克什米尔的首府列城饲养,预计未来5、6月后饲养完成。


这让人看得不仅要犯嘀咕,印度军队目前的运输能力到底如何呢?从后勤补给上来说,印度军队和解放军有什么区别呢?


1

先说印度。


印度的山地部队,目前机械化程度不够高,少数精锐部队还没覆盖全,大多数都处在摩托化、半摩托化状态,一些骡马化部队依然是其主力之一。


所以为了增强运输,印军想到的是什么方法都得用上,除了动用重型卡车、摩托车,还有骡子、矮种马、毛驴以及牦牛。


前段时间,前线印军的防寒服,有一部分就是靠骡子来运的,这些骡子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此之外,印军还征调了民夫,他们用自己的双肩和一双腿,背着沉重的物资,艰难跋涉在崎岖的高原山路上。



当然,这并不是印军有多中意于骡马,能开车的话谁都想开。

单纯论运输车辆数目的话,印军一个步兵师就有4千多台卡车,但印度的车辆在高原地区性能很差,运载力也弱,多为3吨以内的车。


要供给中印边境一支5万人的山地部队过冬,就需要20万吨物资,以印军目前的运力,只能靠这些3吨运力小卡昼夜不停地往返运输很多次。

这还只是粮食,没包括其他种类的物资。


5万人除了吃饭以外,还需要发电、取暖、生活和武器运油等等等等。


印军目前在中印边境聚集了20万人,去往前线的公路又一般,让印军后勤极为吃紧。

印军还没有研发单兵作战口粮,别说自热的了,就是像俄军、法军那样的明火加热单兵口粮也没有。

需要用明火加热的俄军单兵口粮,内部自带酒精块和简易炉架

印军平时吃素较多,主要就是咖喱外加名为Puri的大饼(印度传统主食)。


在军营里,还能点火烙大饼,一旦去野外作战,就只能啃冰凉的大饼了。


至于什么在前线现做菜呀,洗澡呀,以印军目前的水平还办不到。


至于弹药,印军更是稀缺,根据印度主审计长公署的报告称,印军的弹药库存撑不到一周时间,印军主要弹药供应商俄罗斯则认为印军的弹药储备只能维持4天,而重型武器弹药的供应则大半依靠进口。。


而且,一旦大雪封山之后,车就很难上去了,唯一的通道只剩下空中运输。


印军运输机队有40架中大型运输机,用于运送战争物资,一次能运一千吨物资,但对于一支20万人的大军来说,也很是够呛,所以印度打算趁这段时间,用尽一切办法,能运多少是多少。


 
印度进口的美制C-17运输机

解放军这边,因为基建相对好不少,运输容易得多,离得近的日喀则叶城都有火车站,公路有2、3级柏油路的标准的219国道,直接到班公湖湖边。


每日物资运送量高于12万吨,足够支撑一个集团军一日10万多吨的战斗消耗了。

解放军高原运输部队

这是吃喝,还得保证战士们的生活品质,得洗上热水澡,好好解决夜间露宿的帐篷保暖、睡觉,还得保证菜谱的种类。


解放军现在拥有2002-48式野营淋浴车,可以随时随地洗上热水澡;2012型环保流动洗手间解决团级部队的方便问题,野外做炒菜还需要还需要净水,使用2002-1080多功能净水车。

解放军装备的淋浴车

在吃饭方面,97式新型野战炊事车,主副食都能做,包括蒸、煮、煎、烹,通常3~4人一小时内可做好150~200人份的主食和四个菜。

另外,还有自行式炊事车,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300人就餐所需的主食和副食,通常配备给装甲、导弹等机动作战部队。


另外,我军的2002-900主食加工车可在15分钟以内展开、撤收,机械设备动力采用自主发电与外接电源相结合,一小时内能保障900余人一次就餐所需的主食,为团一级野战部队战时集中供应主食提供保障。


如果是在环境恶劣的野外作战,炒菜来不及了,还有各种口味的单兵自热口粮。


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叫无人机给一线战士送外卖。

解放军高原部队用无人机送“外卖”

印军现在的这个后勤水平,勾起了大伙对1962年解放军后勤状况的回忆。


建国初期,只从工业水平上看,我们和印度是在同一起跑线的,甚至可能还不如印度。


当年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除战前准备的3万多吨物资外,又补充了3万多吨物资,由4370多辆卡车通过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不停抢运。



而在没有公路的地区,则需要大量采用牦牛、马匹和人力运送。


数据显示,在西藏方面支前草料200万公斤;新疆方面之前草料480万公斤;另有一说法,仅参战牦牛数量就达三万头;在官方战史中还记载了60名民工运送13箱手榴弹、60名民工运送98枚迫击炮弹的支前事迹。



就这样,作战一个月,物资储备就告急了。


近60年过去了,我们早就不是当初的我们了。

可一直说自己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在后勤这块,说实话,半个多世纪以来,进步真的有限。


问题出在哪?不是采购不起食材,买不起运输机,归根到底在于印度至今仍然十分糟糕的基建水准。



1962年的惨痛失败后,印度就像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一样,也许部分认识到了道路基础建设短板对于调兵乃至整个战局的约束,但却没有好好地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之后的几十年内,印度都没有在己方实控线周边的广大地区修建道路,甚至原有的道路都逐渐淘汰,在边境地区和中国一方拉开了巨大差距。

一直到世纪之交,印度才把这个弦逐渐地绷起来,准备大规模“升级边境基础设施”。



从1999年开始,印度政府成立了中印边界公路的项目,简称ICBR。边境公路集团(BRO)负责建设105条公路。


到2002年,印度定下了“印中边境战略公路计划”,确定了“第一阶段”在边境地区修建73条战略公路的宏伟计划,初步定于2012年全部完工。


但这个工期到期的时候,计划还有80%没有完工;2016年,只完工24条;到了现在,73条路也只完成了其中的35条。

跟当年的决心相比,印度这基建实际执行力真的堪忧。


以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条连通达布克、绍克、道拉贝格玉尔地的公路(DSDBO公路)为例。


这条全长才只有区区255公里的路,早在1999年刚刚启动项目时,就开始建设了,结果20年都还没修通。


很多工人在修路过程中儿子出生了,最后父子一同修路,再最后都说:


这路也太难修了,下辈子不做修路工了。


而从全面战备上来说更为关键的铁路建设,那就更加愁人。



铁路运量大、运距长、受天气影响小,在大规模调兵,调动重装备、物资方面,是公路无法比拟的。


中印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铁路运输能力对于国防来说至关重要。


你当印度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吗?非也,铁路建设上他们也有着“宏伟计划”。


早在2010年,印度就决定,在与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交界的地区修建28条战略铁路线,其中14条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极具重要战略意义”。


然而,这些铁路,至今没有开工。



印度独立的时候,他们全国的铁路总里程是5.3万公里。


现在2020年了,这个数字增长到了6.6万公里……

2018年,印度又决定在边境地区开挖至少17条隧道,总长度将近100公里。此外还有410座战略桥梁。但至今也没怎么动……


如此窘境让印媒自己都忍不住吐槽:


“15年过去了,73条拟建的印中边境公路只有27条完工……更不用说计划中从西到东横贯印中边境地区的14条铁路,那是遥遥无期的美梦。”



2017年的“洞朗对峙”,印度就是吃了基建的大亏,印方对此也是十分心急。


据报道,对于目前印中边界印方一侧的道路现状,印度军方人士早有不满,曾有人在国防会议上直言:


“中国西藏的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近6万公里,如果有战争爆发,印度军队要花24小时才能抵达边境地区,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只要3小时就能到达。”


印度的那73条公路建设计划,几乎就成了印国内的“年经贴”,几乎每年你都能看到印度讨论这73条公路的“新闻”,但几乎每年似乎都是动一动就没反应了……



从2016年至2020年,印度已经投入640亿美元砸在中印边境上的道路建设上。今年印度国防部又宣称,近年来,印度已将印中边界地区的重要道路和桥梁预算增加了一倍。



今天7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拉詹斯·辛格甚至给前面说到的修了20多年的DSDBO公路施工下了死命令:


三个月内,必须修完!



但从以往的经验看,印度方面为了强行完成计划赶工出来的工程,基本上都是高危工程。

几个月前,印度拉达克前线的大桥,72小时用“印度速度”建好了,结果刚运行48小时就坍塌暴毙:



即便说工程建设出来在印度国内是“合格”的,放到别的国家也未必就合格。


比如说印度的“公路”,跟中国的公路,可以说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有一个广为传播的数据,也是有些“印吹斯汀”拿来显摆的重要资本之一。那就是,国土面积只有中国1/3的印度,公路里程比中国还长:



其实这个数据看一眼“高速公路”这项,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印度这“公路”怕是跟咱们印象里的公路有亿点差距。


按中国的标准,印度一公里的高速公路都没有!因为印度的“高速公路”是这样的:



好点的“高速公路”没有全封闭,路边的挡板断断续续;差一点的就完全没有封闭,各种拖拉机、三轮车、行人乃至牛马随便撒欢走。


印度的公路总里程之所以那么长,只是因为印度把能走人的全都算成“公路”,把非硬化的砂石路甚至泥路都给算进去了。


印度的第三级公路,也就是地方级公路,99%是泥土路,一下雨就完全无法通行,而且极为狭窄,几乎无法正常通行车辆,放在任何正常的国家都不可能算成“公路”。



基建这个事,是个长期的活,不是说临时抱佛脚临时想搞就能搞好的。

尤其是拉达克地区,地形复杂,很多高山河谷,本来路就不好修。


所以这块印军的后勤供给至今也是个大问题。

再比如说班公湖。


把地图放大,都可以看到我们在班公湖里还放了两条船。


没错,就在这个犄角旮旯的小水域里,中方是有舰队的,这就是传说中的“西海舰队”。


而印度想要达到同等的基建和供应水平……唉还是别想这不可能的事了。



原本,印度在边境的计划是,趁着中国的注意力在东南小岛,在我们西线占点便宜,同时炒作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打击一下中国在印度的互联网企业,顺便向美国表明自己有能力当威胁中国的马前卒,寄希望于美国赏点什么给印度,一石三鸟。

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前线已经开始下雪了,印度没占到什么便宜,还要维持大量前线军队的后勤供应。

打吧,没可能打得过。

不打吧,被自己煽动的强烈民族主义情绪逼得下不来台,只能给我们耗着,但后勤又吃紧,左右为难。



当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们抓了不少印度俘虏,因为解放军优待俘虏,印度俘虏在我们这边是有吃有喝,还有人给治病,有的俘虏甚至喊出了“愿意一辈子当中国人的俘虏”这种异想天开的话。


想当年我们这条件也算艰苦,印军俘虏对于蹭饭尚且乐此不疲。


今天,解放军的后勤补给已经高度现代化了,我们最应该担心的,可能不是印度的补给能跟我们耗多久,而是如何阻止印度士兵找解放军蹭饭。


参考资料:

《从“焦土政策”到疯狂基建 “三哥”在中印边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环球时报

《从洞朗到加勒万河谷:印度走火入魔的"边境基建竞争"》 新京报
《世界上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是印度,2004年就有330万公里公路》 地理沙龙号

《印度陈兵18万难补基建弱势 扩大赤字规模为基建提供资金 被讽只会大呼小叫》 中国网

《这些年印度在中印边境的军事基建》 余公馆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