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称“大”的都市圈,谁是真正“二把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南智造总局 Author 阿C
“沪锡两地专家共话上海大都市圈”学术论坛召开
作者 | 阿C
编辑 | 赖镇桃
近几年来,“城市群”“都市圈”越来越多地在国家发展构想中被提及。某种程度上,这也预示着中国的省域行政区经济正在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都市圈经济转变。都市圈和城市群作为聚人聚产的重要空间载体,已经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
今年9月,沪苏浙三地联合印发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开发布。酝酿数年,国内唯一以“大”命名的上海大都市圈正式落地。
上海大都市圈堪称我国区域发展能级之星。2021年,这里以不到全国0.6%的土地面积,贡献GDP达到1.95万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2%。大都市圈内强者如云,“组圈”的9市40城各具特色。
那么,上海大都市圈究竟应该如何发力呢?“圈内”城市该要如何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近日,“沪锡两地专家共话上海大都市圈”学术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以“智汇绿融,安全发展,共创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全球影响力”为主题,来自上海、无锡两地的专家就大都市圈建设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与会专家(图源:总体安全与绿色发展)
首个以“大”命名的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国务院决定建立上海(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并将包括上海在内的10个城市纳入范围,这可以被看做是如今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萌芽。
2017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上海要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也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首次亮相。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要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今年9月,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明确由上海及周边的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城市共同构成上海大都市圈。至此,上海与周边八个城市形成“大合唱”,未来将在创新、产业、交通、生态、文化等多个重点领域进行合作。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图源:中国城市规划)
“从区域城市关系来看,上海大都市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通勤圈,它是以上海为核心,以周边地理邻近性为基础,功能紧密关联性为关键,地理文化认同感为纽带,并兼顾行政治理空间完整性的1+8多中心的城市区域;从功能体系上看,对内紧密一体,对外链接全球,按照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将建立涵盖顶级全球城市、综合性全球城市、专业性全球城市、全球功能性节点、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的多层次功能体系,形成“1-3-6-12-19”的功能结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表示。
由此可见,在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中,“层次性”与“协同”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通过都市圈内部协同发展,激发、释放不同层级且“身怀绝技”的各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循着这样的思路,专家学者们也都为上海大都市圈的进化打开想象空间,提出了各种设想。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在会议上介绍了“1+4+8+9+19”长三角人才雁阵空间格局,即上海为头雁,南京、杭州、合肥和苏州为重要支点,宁波、无锡等8个城市为重要节点,绍兴、湖州等9个城市为成长节点,剩下19个为一般城市。
具体来看,上海要发挥人才集聚的规模、平台、开放以及综合优势,以国际化人才导向、世界级人才平台、开放人才政策、高品质人才生态、战略性的人才力量,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全球性人才枢纽”两大头雁功能。
上海
南京、杭州、合肥和苏州被定位为重要支点城市,它们有着经济体量大、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载体水平高、产业化能力强等共同点,基于此,可进一步建设集聚战略科技人才的各类新型创新平台,支持和协同头雁上海。
宁波、无锡、芜湖、南通、常州、嘉兴、镇江、扬州等8座城市被定位为重要节点城市,在民营经济发达、产业创新活跃、交通物流便捷等优势加持下,可以加强与头雁城市、重要支点城市创新联动,在培养工程师队伍以及产业发展人才等方面发力。
绍兴、湖州、泰州、马鞍山等9座成长节点型城市,与都市圈核心城市产业联动性强的同时,商务成本也相对低,可进一步加强对产业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并推进与头雁城市、支点城市、节点城市的紧密合作。
何以“借圈起舞”
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各个城市又应当如何抢抓机遇、实现协同发展?
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庄若江认为,要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是强化文化共识、推进文化融合。在她看来,人是由文化主宰的,文化认同是融合合作的前提。
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陈红则表示,至关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四个关键词。首先是开放,顶层概念规划的先导切入、战略路径的超前设计必不可少。第二是作为,各城市都要充分发挥强项,敢作为、善作为。第三是引领,在大都市圈建设中,上海是领头羊,但其他城市也要有高站位、引领性的观念意识,而不是做谨慎低调的跟随者。第四是贡献,在都市圈建设当中,要让自身实践为双碳、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国家层面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事实上,一些成员城市已经开始慢慢走到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聚光灯”下,边探索、边实践,为促进协同发展趟新路。无锡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历史上,无锡与上海有很深的渊源,无锡甚至有“小上海”之称,在民族工商业发展时期,有近10万无锡人在上海谋生、约占无锡人口总数的1/4。改革开放后,无锡乡镇工业蓬勃发展,来自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在厚植无锡产业基础和优势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携手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到今天,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中,无锡依然有着相当的分量——被定位为专业性全球城市,下辖的江阴市则是全球性功能节点。
无锡
据无锡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李仲贵介绍,有关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深化区域协作,无锡目前在重点推进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全面对接融入上海。在推进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无锡的重点是四项融合——东向接轨融入、北向引领辐射、南向协同联动、西向湖湾一体。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东向接轨融入,即全面接轨服务上海大都市圈、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按照这一思路,近两年无锡都在以科创为重点全方位推进与沪锡两地的联动合作,比如在上海举办产业科技对接交流活动、与上海各个板块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打造科创飞地等等。
第二是启动建设环太湖科创圈。202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座谈会在无锡召开,会上无锡牵头联合上海嘉定区、青浦区,苏州市、常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安徽省宣城市等“两区六市”签署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可以看到,环太湖科创圈范围内的城市也基本都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员,而前者在科创、产业、人才、生态等方面开展的一体化合作也必然会促进后者的发展。
环太湖科创圈(图源:无锡广播电视台)
第三是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苏锡常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在地理上同根同源,产业上是紧密的共同体,三地人口与经济总量都与上海相当。今年,江苏省发改委专门出台了《苏锡常都市圈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提出以苏州、无锡、常州为核心,联动周边的县市,打造接轨上海、辐射江北的国际化大都市区。在此框架下,无锡也与苏州开展了在生态环境、产业创新集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
图源: 江苏城市论坛
在各城市的协同努力下,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可以期待一个面积、人口规模、经济体量都相当夺目的世界级都市圈将在长三角诞生。
本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研究”创新智库工程团队和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长三角城市“双碳”治理与应用中心共同承办,来自上海、无锡两地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和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六十余人参加了论坛。
作者为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排版 | Danielle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