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女人曾轰动全世界, 却因祖国需要隐姓埋名30年……

通辽女声 2018-09-01

       她的经历被写进小学课本,但她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她,就是王承书先生。



(一)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早年中进士,后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学,民国初年曾任内务部警政司司长兼警官高等学校教授。他按照诗、书、礼、易的次序,给这个排行第二的女儿取名为王承书。


       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二小姐,算账那叫一个又快又准。”是家人的口头禅。


  王承书在何园生活时留影


       她从小成绩优异,1930年,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而且她还是物理系连续三年里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女生,荣获“斐托斐”金钥匙奖。1936年,王承书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名动燕京的她,也在这时遇到了一生挚爱,他叫张文裕,是燕大教授,也是她的导师。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他们步入婚姻殿堂,从此开启了一段共同为祖国物理事业而打拼的奋斗史。



       成家仍需立业,婚后的王承书并不满足于做个家庭主妇,她说:“女子能否干事业,决不靠婚与未婚来裁定。”

 

       作为一个接受新思想的女性,王承书不甘于当时的社会现状。

 

       她对物理的执着追求,也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二)


       1941年,王承书争取到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而张文裕也跟随妻子一起远渡重洋。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但由于王承书实在是太优秀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破例把她录取。她和教授一起进行气体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物理学界的观点,这个在日后被称作“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被沿用至今。

 

       在科研中,王承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博士论文答辩时,她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导师却认为不对,连说三次“NO”!王承书相信自己通过长期严密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镇定地连声回答了三次“Yes”!接着,她拿出有力的论据,进行了详细阐述,导师终于露出笑容,不仅赞同了王承书的观点,还对她表示热烈祝贺。


       30多年过去后,1980年,乌伦贝克仍在美国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王承书旅美期间的研究,“说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虽取得了傲人成就,王承书在科研之路上的脚步却没有停止。

 

       1952年,她又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而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这个成果都给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供了重大帮助,王承书再一次轰动世界。

 

        而当大家知道这个伟大的研究成果是来自一名中国的年轻女孩时,所有人纷纷目瞪口呆,惊呼:“太不可思议了!”

 

       乌伦贝克更是认为,王承书的前途无可限量,如果在美国继续工作研究下去,将会有极大的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虽然诺贝尔奖对于王承书来说是一件很具有吸引力的事情,但是另一件事对王承书的吸引力更大!那就是回国效力!


(三)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和张文裕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不允许中国科学家回国,甚至有美国教授认为,你们回去后就是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美国教授说得没错,这些理工科的留学生后来果然去造了原子弹。

 

       1955年中美达成有关协议后,王承书与张文裕立即提出回国申请。为避免美国政府设置的障碍,她把有关资料分成三百多个包裹先后寄回北京。


       1956年,44岁的王承书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

 

        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回国前我已暗下决心:从零开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

 

        回国后不久,就有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去搞热核聚变技术,而这项尖端技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而对王承书来说,这个要求则意味着她要改行,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里进行科研。

 

1971年摄于北京友谊宾馆。右起:张文裕、杨振宁、王承书、邓稼先。


       1958年,王承书服从组织安排,从事热核聚变理论工作。她被派到苏联进修,回国时得到一本介绍美国受控热核聚变的书,就用火车上的七天七夜将资料译成中文,回国后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她不仅弄清了世界上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现状,还参与了我国最初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设计和建造工作。

 


       在王承书的指导下,我国第一批热核领域理论人才破土发芽,大多数成为我国热核聚变的科研骨干。


       1961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国家正在研究原子弹,现在想将分离铀同位素的秘密任务交给你。如果你接受了,那么就要忘记以前获得的所有成就,此后一切公开会议都不能出席,你愿意接受吗?愿意为此隐姓埋名吗?放弃此前在国际上的一切荣誉,转而投身另一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说实话,对任何人来说,这份工作都难以接受。


       但王承书却当即答应,从此,她的身影,彻底从世界物理学界消失了……



(四)


        她不再发表论文,不接受记者采访,独自一人悄悄来到504厂进行科研项目。而放眼整个504厂,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

 


        她拼命地忘我工作,没日没夜地与数字打交道,和其他科研者一同探讨项目问题,只有50多岁的她,已有了一头花白的头发……


        有一次,邓小平到气体扩散厂视察,一眼认出了王承书。他说:“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啰!”王承书笑着点头。

 

        而在王承书为了国家拼命时,丈夫张文裕也没闲着,时任中国专家组组长的他,正带领团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为了能够振兴祖国,夫妇二人天各一方,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学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王承书曾表达过对儿子的愧疚——对国家的承诺我都能兑现,唯独对孩子的没有。

 

        1964年1月14日,气体扩散厂生产出合格的高浓缩铀,原子弹有了燃料,同年10月16日,硕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腾空而起!



        而这一刻,中国已经等了几十年,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不久,钱三强来504厂找她,有了这样一次感人肺腑的对话:“你在这里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那生活有什么困难?”“没有!”“有什么话让我捎给文裕吗?”“没有!”“如果让你继续选择核事业,继续在504厂发挥作用,你愿意吗?”“我愿意!”三个“没有”,一个“我愿意”,这是一个对祖国何等深情的女子!

 

        之后,她以孱弱身躯承担起更重的职责,不断推动着中国科技的前行,再前行!

 


        1992年,已经80岁高龄的她,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她开始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科研储备做传承。患有眼疾的她,一篇篇地去看学生的论文,耐心地把四五页英文稿一笔笔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她说:“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五)

 

        除了对国家毕业奉献,在生活中她也是淡泊名利


        虽贵为科学家,但她家却很简朴,旧沙发、旧柜子、硬板床……长年不倦的工作,使夫妇二人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多花国家的钱。她把毕生积蓄的近十万元捐给“希望工程”。

 


       1986年,74岁的王承书举行了小型家宴,纪念回国30年。她说:“当初,我回国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30年了,至今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的选择没有错,我的事业在祖国。”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因病逝世。她的一位学生说,“老师,她是那种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她淡泊名、利、权,用一生追求完美。



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斯人已逝,先生的风骨犹存。每每提及,令人敬佩不已!


铭记,或许就是对王承书先生最好的致敬!


往期精彩回顾

热点丨我们是妇女代表主力军

你知道通辽市“九链五都一城一市”发展思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