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小平的家风

通辽女声 2018-10-07

邓小平的家风


      中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在现实家庭生活中,邓小平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努力树立和营造良好的家风。


      邓小平少小离家从事革命活动,虽然四处漂泊,但他是一个特别注重家庭和亲情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心念家人,愿意为家人付出全部的爱。他是妻子眼里虽不浪漫但却真诚实在的好丈夫,又是孩子心中伟大无私的好父亲,更是孙辈心中可亲可爱的好爷爷。


邓小平、卓琳与孙辈们在一起


 一封“准”家书


      邓小平一生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庭和妻子。1939年8月,卓琳与邓小平举行婚礼后即随丈夫奔赴太行前线。


     到了前方,卓琳在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的队长,而邓小平则在129师师部,两人只有在总部开会时才能见上一面,卓琳便让邓小平给她写信。邓小平问写什么呢?卓琳说:“就写写你怎么生活,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东西。”邓小平答:“好,我以后叫秘书给我写一个,我印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性格开朗的卓琳求家书未能成功,但她却渐渐地理解了丈夫的性格,理解了丈夫的心。


      1976年6月,向来行事简约的邓小平却给卓琳写了一张字条,这可以说是一封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家书”。当时,邓小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他与卓琳被安排在东交民巷17号的老宅子里单独居住。两人这种相依为命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卓琳便因为眼病复发住进医院,东交民巷只剩下邓小平一人。习惯了大家庭热闹温暖生活的邓小平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示一个人太孤单,想回去和孩子们住。两星期后,这一请求得到了批准。邓小平十分高兴,就偷偷给老伴递了这张字条:“已批准我们同小孩们同住,在原处。孩子们是否全回,须同他们商量。几天后才动,注意秘密。你既可见到孩子们,就不急于出院,把别的病也治一治。”寥寥数语,字短情长,对于亲人的牵挂与眷恋溢满纸上。


      从相识到相爱,从相行到相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恩爱的家庭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授予卓琳的颁奖词这样说:“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里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在邓小平家中,卓琳可谓是一位典型的贤内助。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卓琳做过政治工作和教育工作。邓小平到北京后,她专心做机要秘书工作,不图名不为利,尽职尽责。


  在近60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始终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体贴照顾,同甘苦共患难。邓小平也很体贴妻子,在江西的时候,卓琳身体不好,血压高,有时候上楼梯感到头晕,就对邓小平说:“老兄,扶我一把吧,我上不动了。”邓小平就伸手扶着她慢慢上楼梯。有一次邓小平在工厂劳动时因低血糖晕倒了,这可把卓琳急坏了,赶紧找工人师傅借来白糖冲水给邓小平喝下才缓过来。


1955年8月,邓小平与家人在北戴河


       夫妻俩就这样相依为命,相濡以沫,携手度过了人生的低谷。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后,在领导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卓琳站在他的背后,默默地营造着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卓琳和儿孙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精心照顾邓小平,实现他“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虽然邓小平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但夫人卓琳代表他参加了庄严的历史一刻。


邓小平于1976年6月写给卓琳的字条(邓小平故居纪念馆馆藏)

 

“他一生中除了为孩子以外,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信”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卓琳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此时,邓小平的子女们被“文革”风暴吹得四散飘零。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大女儿邓琳去了河北宣化的部队劳动锻炼,二女儿邓楠到了陕西汉中,小女儿邓榕去延安插队,最小的儿子邓质方则到山西农村落户。


      思念四散在各地的儿女,成了邓小平夫妇最大的心事。邓小平一次又一次通过汪东兴给中央写信,这些信里他很少对自己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大多数信件都是为了请求允许孩子回家探亲,安排他们在南昌附近工作,让邓朴方得到必要的治疗。邓榕说:“他一生中除了为孩子以外,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信。”


      1969年夏天,处于“软禁”状态中的邓小平得知儿子邓朴方伤残情况后,立即写信给毛泽东,请求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邓朴方的治疗问题。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作了批示。1971年2月,邓小平再次致信汪东兴,开头写道:“东兴同志:又为我的大儿子邓朴方的事麻烦你。”没有客套,没有迂回,一开始就点明了此信的目的。信中写道:“我上次给你写信,希望邓朴方能够继续治疗。现在既然无法继续治疗……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同我们一起生活较好……如果领导上批准,请早点告诉我们,好作准备。”处于困境中的邓小平始终牵挂着孩子们,作为一家之长,他总想尽他的能力,尽一切可能,为家人和孩子们多做点再多做点。


1971年2月,邓小平给中央写信,表示希望接邓朴方到江西共同生活

(中央档案馆馆藏)


      6月,邓朴方被送到南昌。他的到来,给年迈的双亲带来了欢乐,也增加了沉重的家务负担。邓小平夫妇白天到工厂上班,晚上帮助儿子洗澡,常常是卓琳端水,邓小平拿毛巾给他擦身。邓小平还经常推儿子去晒太阳、散步,与儿子一起聊天,调节他的情绪,帮助他鼓起生活的勇气。邓朴方曾感慨地说:“父亲在任何时候都不畏惧,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依然很开朗。和父亲一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一生都很重要。”正是这种弥足珍贵的人间亲情,使邓小平一家人在困境中获得了最大的精神支持。

 

“你们要学点本事给国家作贡献”


     邓小平在复出后日理万机,但他仍然努力营造着家庭和睦和谐的气氛。邓小平晚年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他喜欢和孙辈们在一起,看到这些孩子,他像普通大家庭的长辈一样开心。他曾幽默地说:“以后如果评奖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可以得这个奖。” 


     他关心、疼爱家里的每一个孙辈,看到哪个不在跟前,就询问去了哪里。他外出休息时,只要条件许可,就尽可能带上孩子们同行。每年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植树节植树等,邓小平喜欢把孙子孙女们带在身边,从小培养他们拥有崇高的道德理想。1987年4月5日上午,邓小平来到天坛公园,和家人一起挥锨栽下了这天义务植树的第一棵桧柏。劳动中,他手拉着身旁的外孙女羊羊,笑着对在场的人说:“今天我带的这个人,已经跟我种了六年树了。今天我又增加了一个部队,羊羊的小弟弟。”他还郑重地强调:“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1987年4月5日,邓小平和外孙女在北京天坛公园植树


     他喜欢孩子,但不娇纵和溺爱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做事的本事。1992年2月18日,邓小平参观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时,特意给孙子孙女买了铅笔、橡皮。他对孩子们说:“铅笔是让你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你们明白,错了就要改。”1993年1月3日,邓小平在杭州给孙子们口述了一封信:“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你们要学点本事给国家作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


     衣着简单,生活俭朴


  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中,陈列着邓小平生前穿过的部分衣物,中山装、军便服、白衬衫、圆口布鞋、视察南方时穿的布夹克等,还有用了几十年的手表、皮带。睹物思人,这些衣物是那样的眼熟,又是那样的简朴。他经常穿的那条的确良军裤,上面烟头烧的小洞依稀可见。邓小平在衣着上非常讲整洁,但也非常简单朴素。很多衣服领子、袖口都补过。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一次在杭州视察,服务员在洗衣服的时候还问:“这是你的衣服还是首长的衣服?”当得知是邓小平的衣服,服务员看了好一会儿后说:“我要不是亲眼看到,绝不会相信!”


  邓小平生活一向俭朴,表现在饮食上就是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食,从不吃滋补品。川菜是他一生的爱好,但也仅限于宫保鸡丁、麻辣豆腐之类。邓小平吃饭简单,多数时间是看着孩子们吃。20世纪60年代初,工作人员担心邓小平和大家一起吃营养不够,提出让他单独吃,他不肯。有时给邓小平单独炒一个菜,他却分给孩子们,自己一口也不吃。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了起来,邓小平家伙食也改善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四菜一汤”,但晚上总有一个固定的大烩菜,就是把中午所有剩的菜都烩在一起。


邓小平同志的子女邓林、邓朴方、邓榕(自左至右)


  生活俭朴的邓小平一生没有什么积蓄。晚年他和卓琳先后两次以“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他的著作《邓小平文选》等出版后,从来也没有领取过稿费。当得知《邓小平文选》有一笔稿费还存放在出版社后,他郑重其事地把家人都召集在一起开会。他说,虽然钱不多,但是我得捐出去。咱们来研究研究,这点儿钱能干什么,捐到什么地方去。最后,邓小平确定把钱捐给科技和教育事业。


轻松自然,和谐温馨


  邓小平一生喜欢大海,喜欢大自然。他喜欢在大海中游泳,说那里游泳自由度大,有股气势。他曾和周恩来有过约定,死后要把骨灰撒入大海。邓小平对生死向来达观,曾经对家人说:“我哪天去,哪天走,不关紧要。自然规律违背不得,你们要想透这个问题。”邓小平病重和去世后,家人致信中央,再次转达他本人捐献角膜、解剖遗体和骨灰撒入大海的遗愿,并最终实现了遗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主义情怀。


  1997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病榻上的邓小平看到了电视里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当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反映他的电视片时,老人脸上露出了羞涩的表情。他是一个谦逊的人,从不在家中谈论自己的贡献和地位;他是一个随和的人,从不在家中为一些琐事生气发火;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不喜欢搞特殊。他出外考察,要求尽量不要扰民,不封路、不封山、不闭园,见了群众有时还会主动攀谈。在家中,他也是普通一员,而不是严肃的家长。家人和工作人员都不会因为他言语不多而感到不敢接近,小孙子敢于在他不备的时候挠他脚心。在家中,他关心每一个人,包括工作人员。据邓小平身边几位护士回忆,她们从护校毕业后来到这里,一天天成长,谈恋爱、结婚、生孩子,邓小平夫妇把她们当自己家里人,生了孩子要送衣服,还都要抱到老人家身边看看。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大家都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往期精彩回顾

喜迎妇女十二大·巾帼建功新时代丨科左中旗女经理王玲玲:扶贫济困 不忘初心

通辽市第四期女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微感言分享(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