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看了浙报的网红记者直播,我们发现了一套媒体玩转直播的新方法

2016-11-14 刺猬君 香港商报湖南新闻
导读

都知道直播网红,但你想过没有,媒体记者也可以成为网红?浙报记者节的“网红直播”,给了众多还在探索媒体如何切入直播市场的人一个新的思路。


by 刺猬君  



网红记者风采秀 


帅气小鲜肉吉他独奏,和一线明星微信连线;成熟型男亲自下厨,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手捧相机的摄影师,在街头拍下一幕幕动人瞬间…看到这些,想必很多人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词:“网红直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y0344c617d4
浙报集团“网红”记者们用9小时直播告诉你新闻背后的故事

 

是的,上面的这组画面就是一场标准的网红直播,但“网红”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记者。

 

11月8日的第17个记者节中,浙报集团为广大用户精心奉上了这场名为“网红记者直播”的内容盛宴。在为期9个小时的直播里,共计17“网红记者”通过直播镜头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他们之中,既有来自G20峰会的明星记者,也有深耕医疗领域多年的资深媒体人,还有阅历深厚的美术编辑,从一线采访实录、新闻幕后故事和报纸出炉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直播,让用户可以通过镜头真切感知,融媒背景下的媒体人日常。

 

“网红”们的影响力显然不错,截至8日晚19时,直播页面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和浙江24小时客户端上总计有48w人次观看,仅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内留言互动量就超过6000余条,点赞数1.7万;凤凰新闻客户端在线最高收看人数4.5万,战旗直播平台观看人数也达到了2.2万。活动当日,浙江新闻客户端总新增用户同比提升56%。 



媒体转型的下一站会是直播吗 

 

直播的技术手段,是这次浙报记者节活动的一大重点。其实,将短视频和直播这两大技术应用于自身内容产品,一直都是浙报等一类传统媒体在努力尝试的。对于新闻业务来说,媒介的变迁向来都是引发行业变革的关键要素,而直播和短视频这两大“风口”,无疑同样具备这种能力。无论是信息的传输效率,还是传播的交互性,直播在对比传统的文字影像载体时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浙报此举,是其在媒体融合之路上的又一次重要迈进。

 


 

直播+媒体,对身居“传者”的浙报固然意义重大,但对于传播链另一端的受众而言,这种内容传播方式的改进也是一次内容消费体验的巨大变革。

 

当下语境里的“直播+媒体”,绝不能简单等同于传统广电视角下的现场直播,媒体在采用新环境下互联网直播的生产传播工具时,不能只是把文字新闻转化成镜头语言表述出来,否则,那不过是纸媒版的“现场报道”;要对内容本身进行适用性的改造,令内容符合互联网直播语境下的受众消费习惯。

 

因为互联网直播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给用户极强的互动性,而这就意味着镜头两端的传受双方联系会更加紧密,相应的,直播内容本身,也就必须具有高度互动可能。仅仅是把直播镜头带到新闻现场,不是说没有价值,但在互联网直播的应用上,却是没有太多突破。

 

浙报此次的记者节直播,正是符合互联网直播需求的内容。“你看新闻的方式也许都是错的”,当传统的新闻阅读都还停留在冰冷的单向度传播时,受众对新闻背后的人和物缺乏相应的了解,自然也就难以生发出更多感情互动,但浙报此次的直播,选择让记者借直播的形式带领受众走入幕后,接触报道背后的另一面,同时让受众和内容的生产者直接互动交流,用作品之外的方式去感知彼此。也许,受众会发现,那些在他们看来理性沉着到甚至有些“冷酷无情”的媒体人,其实同样有着一颗火热的心。 



做直播?没那么简单 

 


 

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对新闻类直播做出了限制,包括新闻直播需要设立总编辑,对内容进行审核等。最为核心的一点是,“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直播发布者,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并在许可范围内提供服务。” 

 

“媒体与直播”的模式其实也早已有项目在做尝试,除去传统媒体携手技术公司的探索外,也有原生的直播平台在尝试涉猎这一领域。但《规定》的出台,让后者的野心大受限制,也让浙报等一类传统媒体对新闻类直播模式的尝试,有了更好的保障;未来通过技术与资本合作,开发自主的直播内容平台也具备了条件。

 

但媒体与直播的结合,却也不是那么好做的。难点在于,如何切入?

 

前文已经提到过,互联网直播不同于传统广电,技术之上,内容产品也需要有新的调整。这里就是一个切入点的问题,实时突发报道的跟踪和多样化呈现是一种方式,北青和网易合作的“北京时间”是个典型,但没有北京广电的资源这一必要条件,恐怕还不好说。新京报也在联合腾讯推出自己的视频直播项目,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大型活动专题上,难以衍生有持续影响力的产品和平台。

 

浙报的答案,是网红。当大多数媒体还在执着于对报道过程进行“直播化”时,浙报选择进行报道的记者们作为切入点,“网红”,就是这种切入的产物。

 

抛开偏见,仅从字面意义理解,“网红”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依托于互联网,在特定圈层内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体,都可以被列入其中。个体拥有的物质或精神资源,都可以成为其列位“网红”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不少媒体人也都具有“网红”的基因。浙报记者节直播中的17位“网红记者”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媒体人所经历的故事和见闻,以及他们自己的人脉资源,足以让他们的直播具有不输给正式网红主播的影响力。 


 

“90后”丁谨之,打扮时髦性格活泼,竟是省纪委的跑线记者,她带大家走进省府大院,探访省纪委大楼的信访室;经济记者白丽媛则把现场设在了G20会场,带大家了解场馆背后的故事,期间不乏南存辉这样的“网红”朋友出镜“助阵”; 在医疗报道深耕30多年的谷伊宁,和马云视频聊天之后又同吴晓波对侃畅,气场十足;跑娱乐口陈宇浩自己也是十足的文青,直播中大秀吉他独奏,之后还和杨宗纬远程连线;“滚叔”钟昊直播街拍互动,这位微博上颇有影响力的摄影师(@街拍滚叔)第一次在粉丝面前露出真面目,也是引来惊叫连连;即便是没有任何明星大V加持的陈伟斌,仅仅是一边做饭一边回顾自己在地震报道时过生日的故事,也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网红记者”的做法本质上是对机构媒体之下个人品牌价值的发掘。在社交媒体的时代里,个体正在成为这张网络的若干个信息节点,这种变化相对于传统机构组织占据信息枢纽,会让个体的形象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的判断在今天拥有了更多可能。个体的自主意识也在这种情况下得到释放,受众会越来越多地因为对创作者的认同而接纳某个品牌或产品,这点在信息服务领域也是一样。名记者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著书立身,到处讲座分享,他们的个人品牌甚至会超越自己背后的媒体机构,但反过来,受众也会将对他们个人的认同延续到作品甚至机构上。相比机构的严肃形象,个人品牌更具亲和力也更易触碰和感知,“网红记者”的意义就在于此。

 


 

浙报积淀已久的人才资源在这种逻辑下也可以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开发。通过对人物细致的打磨和包装,可以为他们圈定出一批固定的用户受众,未必是要名满天下的媒体人。这些规模不算大的IP通过聚合,一样可以塑造整个浙报的超级IP。在此基础上,内容的生产、社群的运营和流量变现,都将拥有无限可能。 



媒体融合,浙报一直在路上 

 

网红记者直播的背后,是浙报媒体融合之路又一重要举措。从1949年创刊,到2000年6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再到2011年9月集团媒体经营性资产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浙报经历了无数风雨。到今天,它迎来了自己的又一次巨变:媒体融合改革。

 

从11月6日浙报集团召开三端融合动员会,正式完成纸媒、PC和移动端的深度融合;到11月8日记者节直播,三端融合后初试锋芒,浙报在不断用实战检验着自己媒体融合的成果。而这一次直播试水,一方面是媒体融合工作的实际运作,另一方面,也是对媒体融合之下浙报集团工作状态的一次全景式呈现。

 


 

“三端融合”是整个浙报集团媒体融合“三三制”战略的其中一环。所谓三三制,即“三端融合”、“三圈环流”和“三点发力”。其中,三圈环流构建了整个浙报集团的新媒体矩阵,也是集团实现全媒体融合的新媒体基础;而三端融合则将集团的几大平台打通,以“中央厨房”的模式进行统一调度,并辅以“媒立方”的技术支持系统;三点发力则针对具体的内容题材,在现场突发、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三点上进行发力,保证内容质量。

 

浙报的转型之路向来都是媒体圈内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全国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省级报业集团的名字证明了浙报在资本运作上的深厚实力,2012年收购边锋和浩方两个游戏平台,更是为浙报提供了充足的用户储备,给浙报的互联网之路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媒体融合的大命题下,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技术和内容的交织中探索一条破局之路。浙报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已经取得了业内认可的转型成就。伴随三端融合的全媒体平台搭建完成,浙报的媒体融合格局已架设完毕,下一步,就要看这艘转型的航母如何在互联网的新格局下搏杀了。




新锐观点 前沿情报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原创出品 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微博 @刺猬公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