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颗种子,能种出怎样的农业新天地?

叶安强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1-09-11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总体来说,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控。不过在经济作物种子,尤其是一些高端蔬菜种子方面,还严重依赖进口。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是由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科院整合农业基因组学研究力量成立的新型研究所,肩负着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等重任。近日,省委书记李希实地考察了这里,勉励科研人员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新品种,希望深圳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种源的“卡脖子”问题该如何解决?深圳依托基因组所等机构,能够做什么改变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做客深圳卫视《晚间报道》栏目,在线解读。





“洋蔬菜种子”占比高

自主选育种源存短板



数据显示,蔬菜种子方面,目前我国自主选育的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约为87%,进口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约为13%。不过一些品种,“洋蔬菜种子”占比却高达80%。常见的比如胡萝卜、菠菜、洋葱,进口种子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90%。



总的来说,我国育种领域主要存在育种资源匮乏、研发投入不足、加工技术短板等几方面问题。以玉米种源培育为例,玉米是种业行业国际竞争最激烈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三大主粮中进口量最大、育种技术最薄弱的领域。国内目前的育种手段,大多仍然采用常规杂交育种,而国外先进的育种技术手段,则采用单倍体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相比之下,后者不但容易实现优良性状叠加强化,还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已经联合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发起了“谷豆计划”,已收集来自32个国家1000多份的国际谷物和豆类的种质资源,进而利用全球种质资源进行精准营养品质育种。



紫番茄、黄番茄

深圳科学家培育出全新番茄品种



含有番茄红素的红番茄、含有黄酮的黄番茄、含有花青苷的紫番茄,在基因组所的实验大棚里,这些五颜六色的番茄是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以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方式培育的“深爱”系列番茄品种,已经在深圳对口帮扶的巴马、河源地区种植数百亩,经过实验后,近期将走上深圳市民的餐桌。



两克种子可培育一亩马铃薯

玉米采摘后可直接食用



实验田里,一片绿油油的马铃薯田长势喜人,实验人员告诉记者,它们全部是用种子而非种薯培育出来的。已经执行了5年的“优薯计划”,成功培育出“优薯一号”原型品种。采用这一品种,原本种植一亩地需要200公斤的种薯,如今只需要两克的种子。


此外,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还在研究采摘后可直接食用的玉米、能在亚热带气候种植的小麦。


立足深圳面向全国

培育更多高产和优质农产品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介绍,除了番茄、马铃薯、小麦等经济作物外,他们还在研究农业动物,正在开展“良猪计划”,解决猪种问题。同时还正在帮助深圳对口帮扶的新疆喀什库尔干县,培育新的牦牛品种。


“双区”建设和综改试点赋能

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在“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赋能下,深圳一系列措施正在推进。


今年1月,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与深圳国家基因库签署“科研合作及开放共享”合作协议,双方将全面开展开放共享合作,共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月20日深圳最新定下的今年“双区”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瞄准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明确要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全方位推动我市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深圳模式”。



基因组所所长黄三文在节目中表示,农业科技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基因组所从最开始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600多人,其中有很多科学家是从美国、欧洲著名的实验室挖来的。他们将通过对这些人才的有机组合,同时将农业科技和深圳的企业家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记者 / 叶安强

编辑 / 李雄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