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最强大脑”怎么看?| 聚焦深圳市两会

刘达奇 叶安强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1-05-18


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鲜明提出,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提升“五力”、打造“五地”。


刚刚出炉的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强调,要全力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注意到,这次深圳两会上,“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频频提起的一个关键词,其中不乏有多位院士代表委员。


作为国家“最强大脑”,出席今年深圳两会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中,有2位院士代表和7位院士委员,数量居深圳历届两会之最。他们围绕深圳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会有哪些真知灼见呢?一起来了解下。



这9位院士代表委员分别为: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薛其坤

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低维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主任成会明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地球物理学家陈晓非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陈十一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

深圳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为什么重要?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和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对此,院士代表委员们表示赞同,他们认为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俞大鹏表示,人们常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一说法在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同样适用。国家在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它的重要性就是夯实基础、布局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成会明认为,深圳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原创基础研究这一块还存在短板。现在提到要加强基础研究,就是在补齐这一短板,这一举措应该进一步通过立法予以保障。



科技成果产业化

如何突破瓶颈?


深圳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是其重要优势。在这个基础上,院士代表委员们建议,深圳在持续推进科技和产业联动发展,尤其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还有一些瓶颈需要关注。


陈湘生建议,深圳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要重视“中试”,也就是中间试验。因为很多创新技术,没有通过中间试验,企业直接使用,一方面企业没那么多资金,同时也影响成功率、可靠性、可行性。



成会明提出,创造满足未来需求的原始基础研究直至产业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深圳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还需要一个合适的生态环境和评价机制来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一链条的最大效能,以推动深圳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院士眼中更开放的人才政策

是怎样的?


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院士代表委员认为,深圳在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扫除“实施更开放人才政策”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陈湘生认为,深圳在引进最急需人才的时候,不能光看“帽子”,更要看他到这里来创业提交的项目建议书。同时根据项目建议书,再适当地提供临时周转房等配套措施,让他在这里有一个创业的机会。



俞大鹏建议,深圳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对保障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成效,在人才成果评价体系这一块,也要有一些新的改革。


徐扬生提到,从全链条的条件来看,深圳有全球其他地区都难以匹敌的优势。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制造链非常完备,应用型的人才也比较多,但相对而言,高端基础人才仍然有所欠缺。深圳应继续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环境。“我认为深圳起码要吸纳到2000名高端人才,才能在基础创新方面达到比较好的局面”。



薛其坤认为,人才的培养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深圳应该努力建设一批在世界科研领域有话语权的高等院校。同时他建议深圳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具体来说包括,推动仪器共享立法,建立共享管理考评机制;加强仪器分类管理,搭建重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操作人员培养,完善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宣传推广,提高仪器共享率。



记者 / 刘达奇 叶安强
编辑 / 刘美佳 潘纯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