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韧性城市,“韧”在哪里?


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要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成为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典范。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也鲜明提出,要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


什么是韧性城市?韧性城市的“韧”,具体体现在哪里?深圳卫视《晚间报道》特邀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线解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什么是韧性城市?


在工程力学领域,韧性是指“回到最初的状态”。对城市来说,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的定义,“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深圳的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快速响应,20天建成拥有负压病床800张的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一个月内遏制住了疫情蔓延势头;同时深圳以10倍于平常的物资供应量力保市民“米袋子”、“菜篮子”,不到一周时间迅速平息了市场“抢购潮”。



目前,深圳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配建应急资源仓库1423个,储备物资9814种、909万件(套)。


在市场供应方面,深圳认定“菜篮子“基地超过130个,并形成“一体两翼”的保障供应体系,千方百计保障民生必需品供应。



王文表示,“韧性城市”理念,是对城市抵御一切不确定风险同时迅速恢复能力提出的高要求。越是在全球占据突出地位、具备不可替代角色功能的城市,其构建韧性城市的紧迫性就越强。


科技创新优势

是深圳建设“韧性城市”重要基础



建设“韧性城市”,今年首次写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深圳要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完善居民生活必需品、城市能源等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推进“双水源”工作、菜篮子小镇、国际食品谷等项目,超前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和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王文认为,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轻的城市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可以率先推进很多机制的变革。同时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积累的优势,能推动深圳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之一,这也为韧性城市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抓住重要时间窗口

建设“广义韧性城市”


以往全球范围内的韧性城市建设,大多属于狭义范畴和起步阶段。


以联合国减灾战略署的相关工作为例,不论是发布的《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准则》,还是评选的《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其工作重心都聚焦于城市减灾防灾、维护应急基础设施等内容。



2013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城市发展项目《全球100韧性城市》,其评价体系跳出灾后重建局限,强调从健康及福祉、经济及社会、基础设施及环境、领导力及策略等四个维度构建韧性城市指标体系。


近几年,韧性城市建设开始狭义范畴的“灾后重建型”升级为广义范畴的“发展范例型”。



王文提出,面对这一重要的“时间窗口期”,深圳应积极提升韧性城市理念,推动广义韧性城市建设,谋划建设先行示范区框架下与全球标杆城市相匹配的韧性城市发展范例。


具体来说,他建议从制度、技术、人才三个层面持续发力。在制度层面,需要不断完善城市治理制度,无论是治安还是各类抵御风险方面的预案。在技术层面,一个智慧的城市应该能够处理方面面的冲击,从技术上具备迅速恢复的能力。在人才层面,要吸引全球的人才,为深圳服务,为中国服务。


记者 / 叶安强

编辑 / 焦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