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局“中国之治”,深圳四副关键“面孔”

郭保瑞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1-10-19


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一直都是“中国之治”的样板。


“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深圳崛起的逻辑,从深圳的崛起则能加深对当代中国发展的认知和理解。”


解局“中国之治”,深圳起码有这四副关键“面孔”。



01

不断创新


如果写文章也可以像电影一样分镜头,我要把第一个画面定格在深圳华为基地H区软件研发中心的俯瞰图上。


数据显示,华为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32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9.4%,以手机等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营收下降幅度超过40%。但华为并未气馁,而是越战越勇。


针对芯片制造等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对今年刚入职的新员工说,华为正在和产业链的伙伴攻关,并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产业链上的伙伴增强自己的能力,突破别人的阻碍,建立起一个可靠的供应链。


“为此,我们不惜打出自己的最后一发子弹。”郭平说,相信将来,中国不仅能设计得出,能造得出,还能够持续领先。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企业可以体现一座城市的风貌。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政论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在参观华为等深圳新兴产业和科技公司后,曾撰文用“力量之地”来评价深圳经济特区——“深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力量之地。”


(深圳华为基地H区软件研发中心俯瞰)


硬核力量来自科技创新,“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一直践行着这一道理


建立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相继布局,通过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今年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位列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的第二名。


“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定下了“深圳未来五年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在这条征途上,深圳如何破局一道道天堑?科技创新是关键的“面孔”之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分析认为,新科技、新产业快速发展,是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坚实保障。



据悉,目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全职院士61人,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引进专家667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9万人。今年上半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655.3亿元,占GDP比重39.5%。


“科技创新是深圳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关键支撑。”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覃伟中在多种场合都这样坚定地强调。


而创新的源头,来自改革。


02

一路改革


2020年8月26日,时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在深圳市民中心A区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内,气氛紧张而肃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一口气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等7部重要特区法规。


这是深圳市人大史上一次性表决通过法规最多的一次常委会会议,被外界成为“史上最大招”。



其中,《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是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确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所有权,并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全部归于科研机构


为此,它被称作中国的“拜杜法案”。美国《拜杜法案》,1980年由参议员博区·拜(Birch Bayh)和罗伯特·杜尔(Robert Dole)联合提出,它让大学、研究机构能够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极大地带动了技术发明人将成果转化的热情——美国在之后的十年之内重塑了世界科技的领导地位,《拜杜法案》功不可没。


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一路改革是深圳又一张关键“面孔”。


一年来,深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有章有法,构建“1+1+N”落实体系,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首批清单40个事项中,截止目前10个已落地见效,12个取得实质性进展;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等一批制度性改革落地见效,营商环境、科技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中央改革办在工作简报刊发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成效,国家发改委专门发文向全国推广深圳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40年前深圳人是凭借着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现在也一样。”深圳市先行示范区高级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


当然,一路改革,敢闯敢试,是因为中央为深圳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03

乘势而上


“势”有三种,分别来自中央、伙伴和自身。


中央对深圳一直是一往情“深”。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第一站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他又来到深圳,在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向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


对海内外时政观察者来说,这一举动具有更强烈的信号意义——这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之后中央一步步的落子,也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又喝上了“头啖汤”。


2020年10月11日,中央又发布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这是党中央首次为一座城市量身订做了新时代改革总纲领。


三天之后,一场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活动在深圳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


“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他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出历史强音,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


今年9月初,中央发布《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再次高规格布局珠江两岸。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与120.56平方公里的“大前海”横空出世。


(前海石)


伙伴对深圳越来越“青睐”。9月6日,林郑月娥率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到访深圳。在当天举行的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签约及合作项目启动仪式上,深港两地签署了4份合作协议,并举行4个项目集中启动仪式。


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官宣香港特区政府“北上新方略”。


这份施政报告中,“深圳”、“前海”、“深港”、“口岸”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分量很重。其中提出,将建设香港北部约30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



从地图上可以一眼看出,深圳的中心城区,就在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对面。这里拥有多达七个跨境陆路口岸,未来预计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提供65万个工作岗位。


“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林郑月娥表示。


林郑月娥还在《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双城三圈”的发展概念,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


专家分析,香港北部都会区和深港同城圈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香港多年来“南重北轻”的城市发展格局,香港积极主动的“北上新方略”,也预示着深港合作步入了一个双向发力、相向而行的一个新阶段


林郑月娥说,这份施政报告要拿给深圳主官看。据日前消息,林郑月娥14日下午将再次到访深圳,并与深圳市领导会面。这次会晤又将传出哪些进展,值得关注。



“势”就是机遇、机会,它对有准备、敢闯敢干者“一往情深”。深圳恰恰就具有“乘势而上”这副“面孔”。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正在规划建设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这一重大项目。在金融城内,深圳将着力打造“一平台一窗口两大试验区”,即深港金融合作平台、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和金融创新监管试验区。


未来,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将成为香港金融机构在内地的“第一站”“首选地”,为深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提供重要平台支撑。


为推动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落实落细,深圳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全会作出有关部署,市第七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改革思路和目标要求。7月15日,深圳召开综合改革试点攻坚推进大会作出进一步部署,举全市之力推动各项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深圳创新性推出“百名干部破百题”专项行动,压实改革任务责任,激励干部向改革难题“发起冲锋”。


在福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兼规划建设组组长杜晓芬,协助攻坚保税区“一号通道”升级为合作区跨境科研特殊口岸等“三大难题”;在前海,领衔攻坚国际人才港项目的前海管理局组织人事部部长陈海“一天当作两天用”,梳理出130项国际人才来深创新创业痛点难点,提出了包含421项服务的国际人才来深一站式服务清单。



04

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始终是先行示范区最亮的底色之一,也是深圳最温暖的一副“面孔”。


既有花香、书香,又有咖啡香、茶香,漫步花草林间,尽情享受城市的休憩时光……最近,深圳多座市政公园进行了便民惠民提升,为市民休憩、运动提供了贴心的配套设施。



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


坚持把孩子们的事情办好,未来五年深圳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约90万座;


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新增5家三甲医院;


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完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探索分层照护托育模式,创新都市养老服务模式,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


快速有效控制盐田港、深圳机场境外输入关联本土疫情,守住严防再输出的底线;


……


今年国庆期间,央视多档新闻持续关注深圳,在国庆这个特别节点上,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深圳这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良好风貌。


10月12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10月12日在深圳开班,总结交流各地创建文明城市的做法经验,解读培训文明城市测评的工作指标要求,推动文明城市创建高质量发展。中央部委将这一会议选在深圳举行,本身就是对这座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一种肯定。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治”持续探索前进,如同一条流了40多年的河,汇流成海,又冲积出参差景致。如今,全国的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等已超过45个。


中央不断落子,但深圳却一直被不断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重要历史使命也是重大历史机遇,深圳一定能扛得起,也一定会抓得住。


主笔 / 郭保瑞

编辑 / 龙秀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