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续多年要求“一把手”担纲,广东这个大会释放重要信号|锐视角

郭保瑞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2-05-23


在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之后,广东省又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专项工作会议召开。


4月15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主要党政领导悉数出席。大会表彰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省委书记李希强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科技创新,科技管理部门要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联动配合,科协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笔者梳理近年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的新闻通稿,发现这是自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担纲科创工作。这其实释放了重要的信号。



01

广东的清醒自觉


广东是全国首个GDP破12万亿元的经济大省,而科技创新一直是全省经济保持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王牌力量”。


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广东已经连续多年放在第一季度或第二季度初召开,既体现出这项工作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也显示了广东积极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清醒、自觉与担当。


2015年2月,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大会研究部署了2015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当年那次大会为何选择在深圳召开?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深圳创新型经济的“主引擎”地位日渐凸显。有一组数据,真实地反映出科技创新亮点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点:2014年,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173.49亿元,增长11.2%,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


而“深圳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成功抵御了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保持了经济可持续、有质量增长”,这一点也受到了当时广东省的公开赞许和肯定。


2015年在深圳举行的大会,就明确提出:广东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核心是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本途径是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这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的关键一仗,必须打赢。


而在这之后的多次大会中,广东都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亲自担纲科创工作。


那么本次大会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呢?


02

广东对全省的新要求


省委书记李希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多处都与深圳有关:


1

锻造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主力军。

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牵引推动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以打造一流科研院所和研究型高校推动教研融合发展,以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促进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等。

2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强化重点突破,有的放矢开展技术攻关;强化源头供给,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等。

3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坚持把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4

塑造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

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机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珠三角创新引擎能级等。

5

集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按照中央部署积极谋划推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等。

6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促进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省委副书记、省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则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工作要求,把科技创新这个“国之大者”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着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那么作为广东的中心城市,历来以科创重镇闻名的深圳,又在这场关系全省乃至全国长远发展的大仗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与任务呢?


03

深圳的角色与任务


盘点深圳近20年的发展变迁,深圳不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999年,深圳取消“荔枝节”,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2005年,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1号文件”,正式将自主创新战略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201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


这个城市的发展动能逐渐发生了深刻的转变:2012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其中6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超过50件,居全国第一。随之而来的现象是,华为、腾讯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的冉冉升起。


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


在贸易摩擦、科技竞争等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以科创闻名的深圳,也首先感受到了“卡脖子”的痛苦。但保持清醒和敏锐,随时做出调整,是深圳一路和压力为伴练出的本领。


对于熟悉和关注特区发展的人来说,“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已经不是一个陌生词,它是深圳自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暗下大功夫、苦功夫做的一件“大事”。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深圳造的这条“链”,涵盖了创新体系的全过程、全链条。


深圳“造链”背后,就是在率先对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实现创新生态结构性改革的超前引领。向基础研究要源头驱动力,向关键技术要核心竞争力,向成果转化要先进生产力。



当然,有了体制和措施,更需要执行力。深圳的“链长制”也逐渐浮出水面——深圳市领导每个人都担任一个链长,同时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做好“链式服务”。


针对初创企业,深圳还率先建立了“天使母基金”,最初它的规模是50亿元,之后扩大到100亿。并且,深圳市政府承诺,如果天使投资失败,会承担一个具体项目40%的风险。


这个就厉害了,赚了是企业的,赔了政府和企业一起承担风险。


在政府和各界的努力下,深圳经济总量已经站上了3万亿元的新台阶,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9.6%。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80个项目(人)获奖,深圳有52个项目获奖。深圳市获自然科学奖4项,占全省18.2%;获技术发明奖5项,占全省41.7%;获科技进步奖43项,占全省30.3%。


整体看,深圳获奖项目数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较去年各增加1项,奖项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力争今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


报告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也着墨颇多。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出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提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协同。强化科技产业协同,提出高标准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深圳卫视记者近日探访了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中总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两个大科学装置,以及综合研究院、专家公寓、青年公寓等总体进度已经完成约95%。


据悉,2022年光明科学城将实施顶层战略引领行动、创新引擎打造行动等“八大行动”,近期还将集中布局建设23个重大创新载体。


“科技创新是深圳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关键支撑。”深圳市主官在多种场合都这样坚定地强调。


越是崎岖越努力向前。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主笔 / 郭保瑞

编辑 / 付佳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