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成绩单这样打开!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纵深推进
8月18日,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周年。
三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再次扛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三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谋划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强力支持,深圳勇挑重担、真抓实干,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生动实践,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三年来,深圳聚焦“五大战略定位”“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狠抓落实,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目前《意见》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4项已经完成,海洋大学筹建等42项取得重大进展,5方面47条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圳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100多户,这是每天在深圳诞生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数量;
22秒,这是深圳海关一个包裹的通关速度。
秋日的盐田港作业一派繁忙,一柜柜巨型集装箱搭乘货轮,从这里驶向海外。今年前7个月,盐田港进出口贸易值突破一万亿元,同比增长21.5%。进出口总值从2019年的2.98万亿元,逐年增至2021年的3.54万亿元,年均增速9.1%。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从深圳海关了解到,民营企业的外贸“稳定器”作用更加明显。数据显示,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值从2019年的1.71万亿元,逐年增长至2021年的2.16万亿元,期间年均增长12.2%,占深圳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57.5%逐年提升至60.8%。
深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为国家重大倡议的落实贡献“深圳力量”。进出口规模从2019年的6594.7亿元,逐年增至2021年的7755.3亿元,期间年均增长8.4%。
(今年前7个月,“湾区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7列、运载货物3.3万吨。)
在坪山的比亚迪园区,一辆辆电动汽车走下生产线。7月比亚迪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84.7%,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深圳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9.6%、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国际量子研究院,深、港两地的青年科研人员探讨光路搭建课题。“三年来,深圳一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一定是一种驱动力。国际量子研究院植根于深圳这块创新的热土,承担了更多的国家战略需求,完成国家重大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表示,“同时我们要联合香港、澳门的量子科技战略队伍,组建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协同发展、共同繁荣。”
深圳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释放更强发展动能。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76.5%。
创新动能更加强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运科教城等建设提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5.46%。
面对疫情等全球不确定因素的种种挑战,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年来,深圳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分析认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战略定位就是高质量发展典范。第一个就是创新,深圳现在已经实现了全过程创新链的融通;第二个是产业,深圳现在布局了“20+8”产业集群,不是光从深圳自己的需求出发,而是面向国家和大湾区的战略发展需求;第三个方面就是开放,以制度性开放,更好地推进双循环战略。
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年来,深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同时努力将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今年以来,深圳接连出台5个“30条”政策措施、“20+8”产业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竞争活力、创新活力,推动深圳经济运行呈现“稳、进、好”的特点。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表示,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的深圳,持续做好畅通经济循环,更好地打造成为优质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的超大型世界经济平台,同时面向全球投资者,展示深圳这一开放型经济体制发展魅力的窗口。
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加快建设
三年来,深圳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台全国首个个人破产条例、全国首个数据条例,制定全国首个行政复议保障标准。深圳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获评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护航改革挺进“深水区”,支持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
(图/深圳国际仲裁院官网)
强化法治引领,深圳积极与国际接轨。今年1月,深圳国际仲裁院新总部正式进驻位于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国际仲裁大厦,深圳国际仲裁院以合作形式邀请国际组织及境外知名仲裁机构进驻,构建“以我为主、优势互补”的国际争议解决中国高地。目前,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已覆盖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境外仲裁员385名,占41%,仲裁员结构国际化程度为中国最高,裁决在海外普遍获得执行。
现代城市文明焕发生机活力
如果说,经济发展数据、科技创新成果与法律制度的破冰,是深圳的“硬核”实力,那文明则是深圳以先行示范的担当,内化要求塑造的软实力。
连续六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当前,深圳正全力争创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这份由深圳人共同书写的“城市考卷”,也与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使命责任深度契合。
深圳打造全国首个以志愿服务优化社会治理的“志愿者之城”,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83万人,志愿者人数和志愿服务次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志愿服务正从广到深、到专,成为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三年来,深圳在文明创建中以先行示范区的标准砥砺前行,文明城市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01
在全国率先实施礼让斑马线、后排乘客系安全带等交通文明举措。
02
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展无偿献血的城市,截至目前,已有累计超过500万人次的爱心市民参与无偿献血,捐献的血液超过1000吨。
03
今年3月,中央文明办公布了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深圳在30个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中,排名第二,再次获得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
04
深圳先后发布了《道德模范礼遇和帮扶制度(试行)》、《深圳市民文明手册》。
05
截至2022年上半年,深圳已产生6名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5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11名广东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26名“中国好人”、84名“广东好人”。
(图/青春深圳)
此外,南头古城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国深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加快建设。深圳工业设计获德国iF、红点设计大奖数量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设计之都”城市名片擦得更亮。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田径队、冰球队训练基地落户,学校、社会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取得突破。
民生事业取得突出成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三年来,深圳各项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民生幸福标杆的美好画卷不断铺就。
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三年年均增长6.9%,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标准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在教育方面,2019-2021年,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0.4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从5.7%提高到51.6%。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7所高校入选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深圳技术大学等3所高校获批设立,2所高职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在医疗方面,新增病床位16万张,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
在住房方面,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7.6万套。
生态环境品质获得显著提升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大鹏湾、茅洲河入选全国美丽海湾、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6.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圆满完成国家“无废城市”试点任务,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建成全省首条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廊道。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成功全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发布全国首个全市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
随着“绿色”深嵌城区,融入市民生活,推窗见绿、开门入园、徒步山海、鸟语花香,已成为深圳这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竞争软实力。
深圳市民说,“深圳公园特别多,几乎每个周末换一个公园玩。”周末和家人朋友去梧桐山公园爬山,或是去深圳湾公园看海,或是独自沿着大沙河山水生态廊道跑步、骑行,已经成为许多深圳市民的日常。
面向未来,深圳打造山海城交融的生活家园、人文与自然野趣相伴的户外乐园。三年来,深圳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绿色生态空间,形成了半城半绿、山海相依的独特山水格局。
当前,深圳正着力推进“公园城市”的建设,实施山海连城、生态筑城、公园融城和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重点建设提升12个自然郊野公园,打造20个公园群和1条横贯东西的主干游憩步道。
三年来,深圳先行示范作用彰显,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有效发挥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
站在三年时间节点上,深圳正信心百倍、壮志满怀,争当开拓进取的改革者、攻坚克难的冲锋者、先行示范的领跑者,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海报设计 / 黄欣 李艺雯 杨伦 编辑 / 杨烨 管燕平(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