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圳如何再造“海上森林”?|先行示范在身边
8月18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迎来三周年。“先行示范”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中的很多事例、由此带来的很多变化,其实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年来,深圳在哪些领域先行示范?衍生出哪些鲜活的故事?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推出《先行示范在身边》系列特别策划,对话不同领域的团体和个人,通过他们的视角和成长历程,揭秘具有引领意义事件背后的那些事儿。
本期聚焦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践行社会化参与自然保育模式的红树林基金会。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并提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意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加强陆海统筹,严守生态红线,保护自然岸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
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生态环境改善取得积极成效,市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色不断增强。
以红树林生态修复为例。2020年,福田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去年6月,红树林基金会参与的“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和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十佳案例。
发挥“窗口效应”
加强公众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深圳需要积极探索、先行示范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这座超大型城市的中心地带,一片闹中取静的红树林或许是一个很好的例证,80多公顷的红树林扎根生长于此,每年10万只迁徙候鸟在此越冬、经停。
红树林能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抵御海啸与台风、养育丰富的鱼类和底栖动物,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而,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有“海岸卫士”、“蓝碳明星”等美称。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部,东起新洲河口,西至深圳湾公园,形成了一条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的“绿色屏障”,与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共同组成了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而位于深港两处保护区之间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保障深圳湾湿地连通性的重要生态廊道,它由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运营管理,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多方的支持下,成功激活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力量,实现了区域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投入和科研力量的有机融合。
蒋勇说,保护区虽然小,但它与香港的米埔保护区以深圳河为界,是跨两个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共同去维护的一个生态系统。“当公众知道这里有黑脸琵鹭、豹猫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公众与生态、自然之间的连接也会不断增强,也会影响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共同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开展系列湿地修复行动
为候鸟提供舒适栖息地
深圳湾湿地毗邻深圳和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是全球九条候鸟迁飞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P)候鸟的越冬地和“中转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拥有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的唯一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国际研究与保护意义。
近年来,为了给过境或越冬候鸟提供更舒适的觅食与栖息环境,深圳启动了系列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行动,通过红树林湿地保护、可持续管理、重新种植红树林等方法,保证了红树林总面积不再减少并逐步扩大,扭转了红树林湿地系统生态功能退化趋势的曲线。
与此同时,保护区还先后开展了凤塘河生态修复、深圳湾红树林修复等专项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成效。
今年1月,一只黑脸琵鹭飞至生态公园的小湖里,引来了许多市民驻足观望。蒋勇说,经过这些年的生态保护,人与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其实也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程度越来越高,先行示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景,也已近在眼前。
近日,深圳已全线开展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以期候鸟在秋冬返回之时,拥有更舒适的栖息环境。
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自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3年来,生态环境品质显著提升,“深圳蓝”“深圳绿”已成为城市名片。
去年3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发布GEP核算制度体系;同年10月,深圳晒出“生态账本”,2020年度GEP核算结果为1303.82亿元。如今,GEP核算制度改革开始在各区(新区)陆续落地。
开展GEP核算工作,是深圳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探索。深圳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