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圳如何再造“海上森林”?|先行示范在身边

殷梦 祥菲 纯凤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2-09-08


8月18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迎来三周年。“先行示范”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中的很多事例、由此带来的很多变化,其实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年来,深圳在哪些领域先行示范?衍生出哪些鲜活的故事?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推出《先行示范在身边》系列特别策划,对话不同领域的团体和个人,通过他们的视角和成长历程,揭秘具有引领意义事件背后的那些事儿。


本期聚焦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践行社会化参与自然保育模式的红树林基金会。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并提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意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加强陆海统筹,严守生态红线,保护自然岸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



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生态环境改善取得积极成效,市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色不断增强。


以红树林生态修复为例。2020年,福田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去年6月,红树林基金会参与的“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和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十佳案例。


发挥“窗口效应”

加强公众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深圳需要积极探索、先行示范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这座超大型城市的中心地带,一片闹中取静的红树林或许是一个很好的例证,80多公顷的红树林扎根生长于此,每年10万只迁徙候鸟在此越冬、经停。


红树林能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抵御海啸与台风、养育丰富的鱼类和底栖动物,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而,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有“海岸卫士”、“蓝碳明星”等美称。



为何要成立红树林基金会?它的存在对红树林生态修复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因红树林的营造修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社会支持,如何调动社会资源,让红树林保护修复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是一大重点。而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是社会资本参与修复管理的典型例子。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部,东起新洲河口,西至深圳湾公园,形成了一条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的“绿色屏障”,与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共同组成了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而位于深港两处保护区之间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保障深圳湾湿地连通性的重要生态廊道,它由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运营管理,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多方的支持下,成功激活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力量,实现了区域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投入和科研力量的有机融合。


红树林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蒋勇 ,1996年来到深圳,从事湿地保护工作已有20余年之久。他介绍,基金会是受政府委托,参与到生态公园的管理以及河口修复、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中来,实际上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窗口,让大家知道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同时也是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蒋勇说,保护区虽然小,但它与香港的米埔保护区以深圳河为界,是跨两个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共同去维护的一个生态系统。“当公众知道这里有黑脸琵鹭、豹猫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公众与生态、自然之间的连接也会不断增强,也会影响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共同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蒋勇认为,保护区所呈现的“窗口效应”,以及通过红树林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参与到这种保护管理,为生态管理又弥补上了一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开展系列湿地修复行动

为候鸟提供舒适栖息地


深圳湾湿地毗邻深圳和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是全球九条候鸟迁飞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P)候鸟的越冬地和“中转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拥有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的唯一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国际研究与保护意义。


近年来,为了给过境或越冬候鸟提供更舒适的觅食与栖息环境,深圳启动了系列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行动,通过红树林湿地保护、可持续管理、重新种植红树林等方法,保证了红树林总面积不再减少并逐步扩大,扭转了红树林湿地系统生态功能退化趋势的曲线。



与此同时,保护区还先后开展了凤塘河生态修复、深圳湾红树林修复等专项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成效。


蒋勇介绍,作为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经过10年的运行,红树林基金会的项目已经从深圳走向了大湾区。“基金会目前正沿着候鸟迁徙线路以及红树林分布的纬度带和海岸线,将深圳的市民、企业家们以及公众捐赠的资金投入到全球化的保护行动中去。”


红树林基金会湿地教育项目专员苏春丹,主要负责福田红树林自然教育中心的运营。她告诉记者,在工作的4年里,通过自然教育的一些课程或活动,对很多人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苏春丹表示,她们的愿景就是人与湿地生生不息,很多人在此之前不清楚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通过一些科普教育的课程后,他们会更加想了解红树林,并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那她贡献的这份力量也会凸显出来。

加入红树林基金会已经7年的高级保育经理谢恺琪说,在工作的过程中,她能感觉到,不管是相关的环保公益组织,还是政府一些政策的倾斜都越来越明显。


今年1月,一只黑脸琵鹭飞至生态公园的小湖里,引来了许多市民驻足观望。蒋勇说,经过这些年的生态保护,人与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其实也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程度越来越高,先行示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景,也已近在眼前。


近日,深圳已全线开展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以期候鸟在秋冬返回之时,拥有更舒适的栖息环境。


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自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3年来,生态环境品质显著提升,“深圳蓝”“深圳绿”已成为城市名片。


去年3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发布GEP核算制度体系;同年10月,深圳晒出“生态账本”,2020年度GEP核算结果为1303.82亿元。如今,GEP核算制度改革开始在各区(新区)陆续落地。


开展GEP核算工作,是深圳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探索。深圳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



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建设公园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8月,《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审议通过。

可以看见,深圳正努力让蓝绿生态网络与城市公共空间互联互通,自然野趣与人文特色交相辉映,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记者 / 殷梦 李祥菲 潘纯凤 
视频剪辑 / 于源灏
编辑 / 何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