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集结 公益救援,这支队伍用深圳力量传递城市文明之光|先行示范在身边
8月18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迎来三周年。“先行示范”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中的很多事例、由此带来的很多变化,其实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年来,深圳在哪些领域先行示范?衍生出哪些鲜活的故事?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推出《先行示范在身边》系列特别策划,对话不同领域的团体和个人,通过他们的视角和成长历程,揭秘具有引领意义事件背后的那些事儿。
本期聚焦深圳公益救援队,用普通人挺身而出的坚守,传递鹏城文明之光。
深圳公益救援队(SRVF),前身为深圳山地救援队,于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发起成立,是一支自发的民间专业志愿者组织,自筹建以来积极参与周边和其它地区的救援和重大灾害响应,并致力于社区安全知识宣导。
近年来,他们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救援。一次次选择逆行的他们,将深圳救援力量播散在外,用实际行动传递着鹏城文明之光。
用实际行动,展现深圳救援力量
登山爱好者石欣曾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支援救灾工作,那时便与一群热爱户外运动、同时拥有丰富急救知识的人结缘。而大家这份爱人助人的初心,共同推动深圳公益救援队的成立与发展。
目前,石欣担任着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在他看来,“大家都是有责任感的人,有着对社会要有一定担当的想法,还有一种要为社会做一定担当的想法。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大家的一个共性。”
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吸引了很多运动专业人士加入,张武军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水上搜救队队长,张武军告诉记者,入队以来,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当属2021年参加河南暴雨洪灾救援。
2021年7月,河南连遭暴雨袭击,深圳公益救援队分四批次向灾区派遣了68名专业救援队员,4艘机动救援艇、4条桨板、12台越野车、1台无人机、13台消杀弥雾机以及发电机、照明通讯等救援装备。
张武军回忆,他们一路积极帮助当地群众脱险、搭建临时安置点,收到了很多当地群众的感谢;同时,当地人还会给他们很多帮助,比如提供居住安置的地方。
参与河南洪灾的救援并收获广泛好评,是深圳公益救援队近年来专业能力不断成熟的例证之一。
石欣介绍,初期由于受专业能力的限制,救援队伍只能在深圳周边的一些山地进行救援。现在,深圳公益救援队已经拥有水上救援、山地救援等多支队伍,拥有国内一流的户外搜救、绳索、特殊环境救援技术能力。
这些年,他们参与的大型救援活动超过330次。汶川地震、河南洪涝灾害等现场,都有他们的红色身影,他们也把深圳人热衷志愿服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带至全国各地。
张武军认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深圳作为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本身就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所以在深圳这个城市里,大家都像是一家人一样。
深圳公益救援队先行先试
积极输出技术标准
随着救援队伍能力不断提升、参与救援次数越来越多,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制度建设也不断城市。
包括队员考勤制度、贡献值积分制度、队员资质升降级管理制度、荣誉勋章制度、队员行为守则等等,深圳公益救援队制定了大量具有创新特色的民间救援队管理制度。
2019年,深圳公益救援队顺利通过应急管理部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测评试点,成为国内首支获得城市搜救二级综合性救援队的民间救援组织。
同时,救援队还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积极输出技术标准。2019年参与国家部委组织的《社会应急力量测评标准》起草工作,成为深圳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
石欣介绍,深圳公益救援队现有专业行动队员637名,志愿者1470人,少年辅助队成员183人,下设包括山地救援、水域救援、院外急救、地震和建筑物坍塌、高空绳索、应急通讯、搜救犬、无人机、洞穴救援等在内的多支专业救援队伍,救援专业能力在国内同业中领先,同时在应急管理、应急社会动员、国际救援合作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应急专业人才。
如今,深圳公益救援队被深圳市民政局评为5A级社会组织,在国家应急管理部、民政部、团中央等部门享有极高的声誉,已成为深圳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
“去外地救灾的时候,我们的衣着上都印着‘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字样,在外地市民看来,我们或许就代表着深圳人和深圳这座城市。”石欣表示,“我们希望能够担得起代表深圳志愿者的重任,能够在救援中展现深圳城市文明的精神和气质。”
来源 / 李子立 王涛 庞诗凡
编辑 / 李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