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多位院士专家齐聚深圳,献计“双碳”战略下智慧城市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1月14日,2022西丽湖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在深圳举行。



论坛以“双碳战略与智慧城市”为主题,邀请了范滇元、谢和平、叶嘉安、欧进萍、张建云、李建成、郭仁忠、王复明、孟建民、陈湘生、吴志强、陈军、任洪强、罗智泉、唐洪武、李清泉、仇保兴、刘耀林、张晓春等40多位院士专家,围绕智慧建筑、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交通、网络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为智慧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来自相关行业的协会、学会代表,国内大数据与智慧城市领军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科研院所、开发商、运营商、集成商等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共300余人出席论坛。



“最强阵容”组团

赋能湾区智慧城市建设


论坛上,首先由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土建结构预支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强,率先针对钢结构应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探讨。


李国强介绍,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全世界中国的用钢量大概占45%,建筑业的用钢量大概占42%,而建筑业又是我们国家碳排放最大的行业。因此,建筑要实现减碳,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考虑如何减少建材的用量。李国强认为,对于钢结构来说,减少建材用量,首先要提高钢结构的承载能力。随后,他又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春,就数据驱动交通城市治理等话题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张晓春表示,目前全国已基本建成700座城市的综合交通网络,保障了9亿的城镇化居民,每天近20亿人次的出行以及上亿吨货物的运输。在他看来,交通治理的核心是要通过精准化的海量数据,来了解城市交通运行规律,做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治理。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分享了自己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研究。他表示,智慧城市中的数字技术,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关键的基础设施支撑。他还特别提到,深圳在这方面的发展是走在前列的,其中包括对数据的感知、数据的收集传输,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支撑等,都有很好的基础。



在随后的沙龙对话环节,院士专家们围绕智慧城市、低碳和绿色发展进行了主题研讨,对大湾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新路径提出宝贵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表示,智慧城市涉及领域很多,涉及的专业非常细,不同领域、行业、技术学科,要交叉融合、形成合力,要形成可行的工程逻辑。郭仁忠建议把城市问题挖掘出来,把技术形成体系,体系形成理论,理论回过来再形成工程逻辑,再服务于智慧城市。“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法治来统筹和协调。”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刘耀林认为,从智慧城市来讲,时空大数据是它的基础和底板,要把大数据变成符合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对大数据的质量评价、纠偏,来提升质量,另外还需提升智慧感知能力,比如智慧空间,要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地对这个城市进行实时感知,以应对城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并及时纠正。


集广智 纳良策

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据悉,2022大湾区智慧城市院士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广东院士联合会(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大学,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联合主办。



广东省和深圳市是中国工程院最早开展院士合作的地方之一,也是最早开展战略咨询的地方之一。中国工程院与广东省共建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与深圳市共建的中国工程院深圳院士活动基地,以及全国唯一由院士自主发起的广东院士联合会,都为推动工程院与地方合作,为广东和深圳开展战略咨询,助力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郭仁忠表示,广东院士联合会是全国唯一由院士自主发起、院士自愿组成的全省性科技社团,旨在团结和凝聚国内外广东籍及在广东工作院士的智慧和力量,并以此为平台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目前,登记在册的会员院士有332位,密切联络服务院士达556位。


记者 / 杨溟

辑 / 何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