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协同发展,深圳如何乘势而上?
6月13日,“大湾区组合港”的“深圳蛇口—江门高新”线路正式开通,标志着“大湾区组合港”线路已100%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大湾区组合港线路的全覆盖,将给营运企业带来哪些实在的利好?大湾区港口群将呈现怎样的规模化效应?深圳应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全球湾区核心枢纽海港与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
对此,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邀请港口、海关部门负责人和综研院专家进行解读。
“大湾区组合港”实现
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
在广东江门高新码头,一批满载货物的集装箱顺利办结通关手续,通过驳船运至深圳蛇口港,搭上国际货轮发往海外。随着“大湾区组合港”的“深圳蛇口—江门高新”线路正式开通,“大湾区组合港”线路已100%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大湾区组合港”项目通过优化海关监管流程,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沿江分属不同关区的港口,可共享港口代码组成一个“大湾区组合港”,实现港口间信息互联互通、海关监管互认,货物在各码头间直接通过水路调拨,全程只需“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从而大幅压缩企业通关时间和成本,货物平均堆存期由5—7天大幅缩短至2天内,整体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20%。
助力物流链条降本增效
实现区域营商环境良性循环
招商局港口(华南)营运中心商务总监赵峰介绍,从2022年开始,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累计已完成38万标箱,汇集了5700余家大湾区的进出口外贸企业。
赵峰表示,对外贸企业来说,一方面节约了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物流生产配送的效率;对港口企业来说,组合港项目为港口的堆场周转率以及装卸效率提升带来很大的改善;对客户而言,组合港可以让全球的货物,尤其珠三角的货物第一时间送达客户手中。他认为,组合港模式的推陈出新和改革,能够帮助整个物流链条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
深圳海关所属蛇口海关船舶监管一科四级主办张婧怡表示,“大湾区组合港”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了区域营商环境的良性循环。港口间的空间壁垒被打破,枢纽港堆场延伸至支线港,促进了枢纽港国际货运资源与支线港周边制造业货源地的深度融合,将产业链与物流供应链有机衔接。同时,还能激活内河港口效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深圳枢纽港功能逐步加强
大湾区产业联系更加紧密
两年多来,通过“大湾区组合港”的海关监管模式,深圳已累计开通线路33条,监管进出口集装箱超45万标箱,形成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湾区海上物流大通道。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认为,深圳的枢纽港功能在逐步加强。他介绍,港口群的发展由枢纽港和它的喂给港组成,枢纽港功能增强的同时,与喂给港的关系也在不断加强。
“通过物流通道的打通,与整个大湾区的产业联系会更加紧密,对于服务大湾区的开放发展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下,将为区域协同发展带来哪些促进作用?
张翼举认为,一方面通过通关模式、监管模式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深圳港能够更快地获知腹地的货源信息,提供更高效的货源通关服务,提升进出口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的产业提供物流服务,来助力当地产业的发展。
张翼举建议,深圳进一步扩大大湾区港口群的规模化效应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重点提升港口服务水准和效率,提高对世界航线的网络覆盖面,增强港口实力;其次,依托港口发展供应链业务,更好地为整个产业链服务,来增强稳定性、安全性,增强枢纽地位;最后,以深圳港为引领,与组合港一起推动智慧港和绿色港口建设,让港口更快地迭代升级,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晚间观察
通过“大湾区组合港”模式,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是“快”,一个是“省”。而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港口群生态圈的巩固,从而串联起整个供应链产业链,实现港城融合、合作共赢。
下一步,为更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一体化,得在“顺”上再发力,聚焦深圳“海空港”战略区位,加快建设全球湾区核心枢纽海港与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
主笔 / 刘奉轩
主编 / 吕毓斌 赵畅
记者 / 李健 刘奉轩 刘美佳 唐天啸
编辑 / 刘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