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来风谈“河套规划”,更开放的国际合作是突出亮点 | 大家谈
8月29日,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正式对外公布(简称《河套规划》)。此次规划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未来河套将如何发展布局?深圳被赋予了怎样的使命?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大家谈》专栏特邀京深港三地专家进行解读,聚焦河套发展新趋势、新问题,探寻未来深港合作发展之策。本期对话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
更开放的国际合作
是《河套规划》的突出亮点
2017年,深港两地谋划合作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包括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先后发布,区位优势独特的河套合作区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深圳卫视记者 王涛 摄)
时隔4年,此次《河套规划》的提出又有何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解决当前深港合作存在的哪些实际问题?
在谢来风看来,规划的提出充分表明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以及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视,是对河套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一个认可。“规划的提出对未来深港合作,特别是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纵览《河套规划》,谢来风认为“更开放的国际合作”,是此次规划较为突出的亮点。“在河套聚焦的科技创新领域中,此次规划更加强调国际科研合作,希望通过利用香港国际化的优势,畅通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跟国际的衔接。”
(深圳卫视记者 支丙然 摄)
在总体要求方面,《河套规划》提出了两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谢来风的理解中,这两个目标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跟香港园区的规划衔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跟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衔接。
“2025年的目标主要是理顺深港合作的机制,打通两地要素流通的障碍。2035年的目标则是立足于河套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希望吸引全球高端的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在河套,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深圳卫视记者 支丙然 摄)
此外,《河套规划》还明确了三大发展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谢来风认为,三大发展定位指明了不同层次的发展方向:
第一个定位是对外开放。河套要利用好香港国际化的优势和资源,在国家的国际科研合作对外开放方面起重要的战略通道作用。
第二个定位关乎国家更高水平的制度性开放。希望通过河套这个平台,率先实现深港规则和机制的对接,从而更好地与国际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规则衔接,推动国家的高水平智能型开放。
第三个定位是希望河套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在“卡脖子”技术方面实现突破。通过深港联合或粤港联合,让河套吸引全球的科研资源集聚并进行转化,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开展合作、进行攻关,从而推动国家一些“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
《河套规划》发挥作用
需与其他平台联动成势
科研从不是闭门造车,国际科研技术的突破需要更多的合作。河套新规划之后要发挥的作用,也不只局限于“一隅”,更是要与其他平台联动成势。
谢来风坦言,此次《河套规划》中他尤其关注科研要素的跨境流通。“这是目前国内都在探索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包括横琴、南沙、前海这些平台都在探索。特别是涉及到如科研数据的跨境流通、生物样本组织的跨界理论等,都需要在制度方面有更大层级的突破。”
而要素跨境流通的顺畅离不开国家科研体制机制与国际的衔接。“比如科研项目的管理、经费的使用、科研立项等,这方面还是需要跟香港对接,从而能够开展更多的国际科研合作。”谢来风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河套规划》还针对跨境流通,探索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白名单”制备案管理。
谢来风认为,“白名单”的设置是为了统筹安全与发展,是新型监管的一个制度和模式。“比如在数据跨境流动、生物样本组织跨界等问题上,设置‘白名单’可以更好地加强风险的管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在要素跨境流动上做一个压力测试和探索。”
在如今的新形势下,深港若要共同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机制,需要突破以往制度的一些障碍。未来,深港如何共同推动《河套规划》的落地实施,是下一步研讨的当务之急。
对此,谢来风提出了两个建议。
首先,从国家部委到广东省再到深圳,要协同起来系统性地研究规划中涉及到的政策和举措。“ 因为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所以可以通过如国家授权、综改试点、特区立法等途径,来推动规划涉及到的政策和项目进行落地。”
其次,深港需加强推进“一区两园”协同发展的力度。“目前香港正在大力规划建设新田科技城和北部都会区,未来在这些重大的园区平台与深圳园区协同发展方面,要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