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重要一横!深中通道如何连接大湾区?
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正式贯通,历时7年多,这一国家重大工程从施工图变为实景,也意味着该工程进入了2024年建成通车的冲刺阶段。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围着珠江出海口形成了A字形布局,而深中通道正是“A”中的一横。
交通骨架“A”中一横将如何连接大湾区?将如何促进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紧密相拥”,使区域经济释放更强劲活力与动能?《晚间报道》特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咨委秘书长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窦勇在线解读。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
将更好连接大湾区
深中通道东起深圳,西至中山,是世界级的集“桥、岛、隧、地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工程之一。
项目全长24公里,与在建中开高速对接,并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两岸三地登陆,按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设计使用年限100年。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后,从深圳到中山的驾车时间,将由2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
深中通道工程采用西桥东隧的方案。桥梁部分全长17129米,桥面距离海面91米,是目前世界通航净空最高的海中大桥;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是世界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截至目前,珠江口,已建成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等4个公路通道。深中通道,将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
当下,深圳、中山两地正布局开通深中跨市公交,为两地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深中通道建设刷新多项纪录
深中通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跨越珠江东西两岸,集“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然而这项长达24公里跨海通道位于茫茫大海中,在毫无支撑的情况下,该从何下手?建设难度不言而喻。
深中通道建设指挥长陈伟乐说,深中通道项目从建设初期到现在,面临着复杂的工程技术挑战、海洋环境条件限制、制造设备和材料的研发需求,以及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难题。
然而,通过工程团队的努力和技术创新,深中通道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推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上“智”造之路。
“A”中一横将使大湾区
经济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咨委秘书长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窦勇认为,这一横把珠江东岸和西岸连接在一起,首先解决了东西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二,从中山到深圳缩短到30分钟以内,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关系将更加紧密。第三,深中通道开通之后,南沙作为广州举全市之力建设的一个新的重点区域,和深圳的距离也进一步拉近了。
总之,大湾区城市之间关系将发生重构,整个大湾区的经济地理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窦勇认为,深圳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供给有限,深中通道将进一步拓展深圳的发展腹地,深圳诸多的高端生产要素,可以顺势流向西岸、流向中山,中山的翠亨新区将最先受益。
反过来看,深中通道在深圳一端的宝安区有机场、高铁和高速,中山的人流物流等生产要素,通过深中通道可更加快捷地融入深圳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可更加畅通地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珠江两岸城市“软对接”不断完善
“无形的桥”正在架起
去年以来,深圳与中山两市各层级、全方位紧密对接,首批44个合作事项取得扎实成效。今年7月,深圳和中山两市宣布将携手共建珠三角首个跨市经济合作区域,标志着深圳和中山两市产业协同、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圳创新+中山制造”模式,正在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深中经济合作区总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横跨中山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区域内将建设“一中心、三基地”,即翠亨城市新中心、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高端制造合作基地和文化与科技合作基地。
合作区将聚焦制造业,构建“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创新+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三重格局。
在珠江口东侧,宝安区的九围国际总部区崭新亮相,将建设面向世界的“总部院子”,未来将成为深圳的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地。
近日,两市打出大湾区"招商一张牌",深圳宝安区与中山翠亨新区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两市产业协同、一体化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窦勇建议,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首先要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物流的畅通。未来会有大量的产业从深圳溢出到中山,要完善中山教育、医疗、社保等相关的政策配套。在此基础上推动黄金内湾形成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晚间观察:
交通兴则百业兴,交通畅则百业旺。期待已久的大国重器——深中通道主线贯通,交通骨架“A”中一横绘就,正式通车进入倒计时。深中通道将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跨海跨江通道,构筑起均衡协调、面向未来的高速交通网络,有力推进大湾区实现更紧密互动共促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