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鞭春?打春?原来深圳人是这样“惜春”的 | 民俗里的深圳




深圳的年味,不仅来自于红火的年货市场、热闹的花市巷道,还来自于独具一格的民俗。春节期间,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推出特别策划《民俗里的深圳》系列图文,带你探寻深圳的年味“印记”。




原新安县城南头城
西南面的后海南山村
有一座创建于明代的春牛堂
明清时期
每到立春之际
这里便会举行鞭春仪式
表达百姓们
对春天的敬礼和对新一年美好的期盼
 
“鞭春”是什么?
为什么要建春牛堂?
让我们踏着春光
追寻深圳历史文化的印记


鞭春习俗是一项已经消失的古老习俗。它一般在立春举行,是春耕伊始的标志,往往发生在春节前后。


深圳博物馆“深圳民俗文化”展厅“鞭打土牛催春耕”复原场景


清嘉庆《新安县志·舆地图·风俗》载:“立春前一日,有司以土牛、芒神,迎于南山下,次早鞭春。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鞭春”,即鞭打春牛,又叫迎春、打春是过去由地方官府主持的以示耕、勉农为目的的重要农事礼俗活动。“鞭春”源于周秦,沿袭至清末民初,曾广泛流行于农耕地区。


深圳在明清时期叫新安县,而春牛堂则是明清时期新安官民举行开耕礼“土牛鞭春”的重要礼仪建筑,它面宽23米,进深43米,为五开间三进两院式建筑,主祀天后。遗址现存后殿,为清代风格。


春牛堂遗址 图源:深圳博物馆


清嘉庆《新安县志· 经政略· 迎春》对鞭春习俗有详细记载:

 “每岁立春,遵照《会典》,迎春于东郊,出土牛、《仪注》。先期,塑造春牛、芒神。前一日,各官常服,迎至县门外,土牛向南,芒神在东,西向。立春日,早,陈设香烛、酒果。各官俱朝衣,行一跪三叩礼;祭毕,舁土牛、芒神,用香亭、鼓乐前导,各官朝服后随,至东郊。各官执彩仗,环立土牛两旁,击鼓。各官环鞭土牛三,礼毕,退。”


注:

芒神,即勾芒氏,传说中的少皞氏之子,为远古的木神、司春之神,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后世又兼为谷神、耕牧之神,主宰农业生产。民间又称“春子”“太岁”。在鞭春礼俗中,他是以耕牧之神的身份出现的,一般为木雕的牧童形象,即所谓“策牛人”。


由此可见,清代新安县的执政者仍秉承劝农的古老传统,沿袭以祈求农业丰收为目的的鞭春习俗,每年农历立春日,由县官主持开耕礼“土牛鞭春”。

“太岁·春牛·迎春”和“太岁庙·打牛” (摘自日本中川忠英编著《清俗纪闻》)

古代的春牛形象有定法,是根据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规律来制作的。清朝每年六月都责成钦天监按年建干支,推算次年春牛之颜色、形象,绘成春牛、芒神图,然后发往各地府县,各地官员再依图制春牛、芒神像,举行鞭春仪式。

2003年癸未年春牛图(摘自一本通胜)

这种知识和做法,通过民间知识份子的代际相传,一直保留下来,体现在各种黄历和通胜上。

过去,春牛堂曾经一度荒废、破败。2023年2月4日,南山区在春牛堂举行修复落成典礼暨鞭春仪式,重现了鞭春这一习俗深远的文化底蕴。

内容来源 / 深圳博物馆编辑 / 徐子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鞭春?打春?原来深圳人是这样“惜春”的 | 民俗里的深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