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一把手访谈”之创新篇!教育、科技、人才如何为创新赋能
深视新闻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9月20日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将如何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部署,以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深视新闻》从9月23日起推出“一把手访谈”全媒体系列报道,第二期“创新篇”,专访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雪莲,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构筑“四链融合”有效机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金融活水浇灌科技“沃土”
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市委七届九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再次强调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对此,深圳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重点突破,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张林:深圳的创新生态链优势在企业端和市场端,相对来说短板还是在基础研究这块,所以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提出每年把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就是为了尽快把基础研究的短板补上。按照部署,深圳还将打造一个全球的基础研究都可以来深圳转化的开放体系。
在创新链中,科技金融相当于整个转化链条的润滑剂和连接器,科技金融如果不活跃,整个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都会大大降低。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任务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的部署,我们把科技金融的工作强度再进一步加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核心工作,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比如设立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还有PE/VC份额转让的试点,天使轮投资人投完后,不用等到公司上市就可以把资金通过份额转让抽取出来,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推动腾飞贷、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等加快提质扩面,加强对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都是科技金融的一些做法和手段,也是深圳现在需要加强的。
坚持“五不”选人用人标准
汇聚全球创新人才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圳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张林: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一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企业需求,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联合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创新载体以及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平台,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对企业研发的定向供给和支撑。实施科教融汇发展行动,探索企业出题带动高校科研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
二是建立面向全球全国的科技计划体系。优化完善财政资金资助市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跨境资助的审批流程,推动市科技研发资金和政策惠及市内各类企业、机构、组织以及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个人,可用于对接运用全国各地、全球各处创新资源和成果,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原创性引领性项目经理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坚持“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相结合,发挥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队作用,在科研实践中锻炼人才。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下一步,深圳该如何去落实?
张林:深圳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印发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总量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人。
持续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制定《深圳市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授权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制定科技人才支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细化实施科技人才计划项目,靶向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从博士(后)到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人才成长周期支持机制。
有序推进深圳科创学院建设,构建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率先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积极提升外籍人才来深工作便利度。上线“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设身处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便利化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和公共服务。
通过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汇聚,推动深圳形成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局面,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雪莲: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让八方英才近悦远来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召开的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行重点部署,强调要“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曾雪莲接受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专访,畅谈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加速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为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
以高质量教育
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在接受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加快建设全链条一流教育体系,以高质量教育为深圳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动全市高校对标世界一流卓越发展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深圳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培育积累更多新动能的根本保障。办好高等教育是强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水平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深圳如何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郑秀玉:近年来,我市高等教育不仅跑出了“深圳速度”,也打造了“深圳质量”:以超常规力度建设了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出台《关于推进深圳大学等8所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方案》,推动全市高校对标世界一流,分层分类卓越发展。
在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方面,深圳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市高校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5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近日,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七版)正式发布,深圳高校表现突出,数百位科学家和学者入选。今年深大、南科大获批19个博士学位点,成为全国新增博士点最多的两所高校。接下来,深圳将进一步完善以科技发展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引导高校紧紧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急需的学科专业,特别是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集聚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高等院校,基础在中小学校。深圳如何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基础教育,呵护好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享受创新的乐趣?
郑秀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时代所驱、社会所需,也是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的使命所在。培养引领和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必须从打牢基础做起。“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推动百万学位建设,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4.4万座,超过“十二五”“十三五”的总和。今年,全市还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座,新增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同时,深圳还认真落实“五育并举”,在国内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扎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全市小学初中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举办150场“双百”人工智能专家进校园活动。接下来,我们还将召开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系统部署,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