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知觉醒3:为什么你明白好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

蔓延咖啡 蔓延读书
2024-12-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设为星标,及时获取推送
点击按钮即可收听

各位好,我们继续介绍《认知觉醒》。查看本期文字内容和更多干货书单,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蔓延读书。

有人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把自己都感动了,可是进步明不明显。原因是虽然忙忙碌碌,可是在原地打转,类似驴拉磨,走了很多路,却没有突破舒适区,根本就没有成长。

还有的人是短时做了改变,急于求成。今天一天跳了1000个绳,跑了10公里,上秤一称,体重没发生变化,一下子就泄气了。这个是没有积累的缘故,和希望一夜暴富是一个心态。

其实对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和改变更为重要。如果做个排序的话,那就是改变大于行动,行动大于思考,思考大于学习。比如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必非得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实际的改变就足够了,这种意义远比读很多书,却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强得多。

这就是为啥有些人明白了好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因为没有去改变,去实践。书面上的道理你知道了却没有改变,最多就是多了一些谈资,和书呆子差不多。就好像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应该走左侧那条路,可是习惯性的仍然走右边那条路。通过学习,知道与人沟通要先倾听,后下结论,可是情绪一上来,张口就怼了人家。这样真的不算是学会了。


其实很多时候,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曾国藩当年打仗就是用最笨的办法,两军对垒时,先在外面挖壕沟,做好防御。不管什么情况基本都用这招,使自己首先立于不败之地。虽笨但是有效。

我们看到的一些明星,之前都是长久付出,练习体育运动也好,学习单词也好,唱歌也好,基础打得足够牢,在赛场上才能一飞冲天。

那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耐心呢?首先是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没耐性是人之常情或者说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所以不必过于着急和焦虑,做事容易焦虑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现。另外就是在面对诱惑时,学会延迟满足,要变对抗为沟通。

如果在坚持某件事和想玩游戏上发生了冲突,可以告诉自己,该有的享受,一点也不会少,只不过不是现在享受。先完成重要的工作之后再去玩。有些人睡觉,会把手机放在枕边,方便第一时间拿到,其实可以把它放到书桌或者离自己几米远的地方,这样就能控制自己,不会夜里随时一伸手就看手机了。

这个距离会让我们在想拿手机之前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和行动上的障碍。有些人早上一睁开眼,就会立刻去翻手机,不过有一个道理必须要明白,手机里也许有各种新信息,但一定不是很急的信息,别人真有急事,早就打电话了。手机里的某些新信息已经待一晚上了,也不差过半个小时再看。

以此类推,做任何事都可以告诉自己,先看10页书或者是先到楼下跳500个跳绳,之后就可以玩了。这样,理智脑慢慢就会战胜情绪脑养成耐心。如果担心自己一开始做不到,可以把目标定得再小一点。

比如,我只需要先看5分钟书,或者是我只需要先把头发洗了,然后就能看手机了。这样心理压力小,会更愿意去做。如果还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习惯性先打开手机,那么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规矩,比如上一个15分钟的闹钟,这样防止本来是看信息,结果刷起视频来没完,闹钟响了就把手机先放下。

总之,通过慢慢地对抗自己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来建立理智脑的地位。当然,还有更高级的方法就是让理智脑利用本能脑和情绪脑。比如挑战一分钟能不能做三十个俯卧撑,或者能不能在半小时背下一首比较喜欢的宋词。这样就利用自己的本能干了正事。


我们看那些有良好习惯的人,比如跑步、踢毽子,下象棋之类的,人家是风雨无阻,实在因为天气不行或者没有场地了,宁可到车库也要练一会儿。其原因是,其实本能脑和情绪脑不在乎你是不是必须玩手机,是看书还是解方程还是跑步,只要你喜欢干那件事,本能脑和情绪脑就会舒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

有些人的大脑对打麻将很迷恋,有些人则讨厌;有些人喜欢吸烟,有些人闻到气味就难受;有些人喜欢自己躲在实验室搞科研,有些人喜欢旅行。每个人的大脑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就看怎么培养和利用了。

因此,有些家长总发愁孩子沉迷于手机,可以找几个孩子一起做做手工,捉捉迷藏,他们一样能够兴奋得忘记时间,这就是充分利用大脑的结果。

当然了,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因为这种事情非常消耗能量。大脑本身喜欢走低能耗路线,比如躺在床上刷小视频。这是最不消耗能量的,当然也最没有营养的事情之一。

即使是做正事,大脑也总是喜欢在舒适区里兜圈,重复做已经掌握的事情。这样消耗能量低,做起来更容易。就像让孩子做题一样,头脑简单的孩子喜欢做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而聪明的孩子或者学霸,则专门找自己不太擅长的那部分题目去做,这样能迅速地提高自己。

人的惰性是非常可怕的,有个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更简单。这话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就类似于温水煮青蛙,明明知道某些环境和行为会把一个人给废掉,但仍然不会做出改变。

宁可受在生产线上辛苦工作的苦,也不去学习一门技术。宁可受身体肥胖给自己带来行动不便的苦,也不去瘦身减肥。宁可受低工资的苦,继续上班摸鱼,也不去锻炼和发展自己的新能力,想办法努力赚钱。

原因就是前者虽然是受苦,但是容易做,不需要改变什么,而后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幸福,但是需要去主动拼搏。也有一些例外,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某一件事不得不做,在前期会很发愁很焦虑,但是一旦真正去面对,决定不再拖延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模糊目标变成清晰的目标去解决它的时候,最后的感觉往往就是,原来也没那么可怕,原来我可以的。

不少人难以改变自己或者没有什么进步,在于思维和行动过于模糊,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没给自己设立清晰目标。所以说我们做事恐惧时,不要长时间焦虑和担忧,而是通过迅速行动和明确目标来化解。

有句话叫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困难的时候,鼓起勇气,旗帜鲜明的去解决,往往能有想不到的结果。比如需要写一篇文章,拖拉了好几天,但是某个周末,你拿出半天的时间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面,告诉自己一定要写完,几个小时之后会发现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

除了人的理性之外,还要补充很奇妙的一点,这一点既说不上正规又不可忽略,就是人的感性。当年,林肯有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一个人,林肯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他的朋友很不满意,说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他不能为自己天生的面孔负责。

而且我们也知道,林肯本人长得就不怎么样。不过林肯的回答很经典,他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在这儿,他肯定不是单纯指人的长相怎么样,而是包括眼神、行为、气质。

感性是否重要一直有争议,一派观点认为,感性不可衡量虚无缥缈。但是也不可否认,人的感性很敏锐,能够感知到不易觉察的信息。有时候,我们凭感觉或者凭直觉做出来的事往往是对的。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一点呢?

在学习上,有一种方法叫做熔断不读书法,意思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一旦有感觉了,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然后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是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第二是我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三个不同的事情上吗?第3个是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不光是读书,在工作和创业等方面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我们下期继续说吧。

欢迎大家留言,写下对书籍的看法或者想听什么类型的书;也可以现在就动手,把链接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读书,更有智慧。

👇分享、点赞、在看 顺手三连好运连连👇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蔓延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