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知觉醒5: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公开成功的真正秘诀

蔓延咖啡 蔓延读书
2024-12-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设为星标,及时获取推送
↑点击按钮即可收听

各位好,我们继续介绍《认知觉醒》。查看本期文字内容和更多干货书单,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蔓延读书。

许多人做事容易遇到的麻烦是,自己确实一直没闲着,但容易走神,效率很低。跑步的时候脑子想着明天的事,吃饭的时候呢,却担心着和同事的关系,睡觉的时候思绪万千睡不着觉。

为啥我们不能专注于事物本身呢?从生物角度讲,我们的行动越熟练,在行动上集中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少,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多。通常来讲,分心时要么是觉得当下太无聊,要么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但由于身体又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维跑到别处去。

这种情况最大的坏处就是生命质量变差。因为我们走神时,要么是沉浸过去,要么是担忧未来,要么是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

但问题是,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不可改变,而未来的事往往由现在决定。如果处理不好当下的情况,那么未来也不会好那哪儿去。


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着他今后成就的大小。据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第1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分别在纸上写了一个词儿,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全心投入和专注,那么不但能够得到智力上的提升,也能得到情绪上的平和。一句话,就是让感受回归行动。

举个简单例子,跑步的时候多感受跑步,比如抬腿摆臂呼吸,体验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读书的时候,仔细看着每个句子,或者脑海中想象着文字描绘的画面,读书就会轻松而且高效。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觉了,几乎所有治疗失眠的文章都会提示,睡觉的时候要专注,从四肢开始放松身体的每一部分,然后调整好呼吸,很快就会睡着。而一旦走神了,想乱七八糟的事情,把专注力放在思考上了,就会睡不着觉。

生物的进化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能力的同时也带来痛苦。我们常常会因为感知太多信息感到心神不宁,或者是产生过多欲望而痛苦不堪。逆境给人带来压力让人难受。而到了顺境,衣食无忧,没啥烦心事儿,可你会发现自己每天无法摆脱手机的干扰,无法获取新的技能,没办法取得更大的进步。

那么究竟如何能让自己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进而获得深度的学习,提高自己呢?就是说我们去学习了,但是总是有些平庸,没有达到卓越的状态,怎么办呢?其实所谓天才,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就方法而言,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比较天真的练习,就是反复做某一件事,并且以为经过长时间坚持就可以提高水平。可是往往埋头苦干和正确的方法是有很大距离的。

比如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有定义明确的目标,如果你说我今天要练琴一个小时,这个目标就过于宽泛了,不会取得实质性进步。而是可以定义成,今天我要达到把新学的这首曲子连续弹三次不出错的程度,这才是清楚明确的进步。

另外就是练习时要极度专注。这个原理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手电筒。手电筒是能够调节亮度和面积的,如果你想让它照的面积大,那么它的亮度自然就会低,如果你让它照射出一个点,那么这个光柱就会亮度很强。

我们在学习或者练习某项技能的时候,要做的就是类似于手电筒,在做的时候一定要极度专注,突破一点,而在做完之后一定要放松。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差,在学习的时候看似是学习,但效率低、磨蹭、走神。这种情况下学习两个小时,往往不如专注的学一个小时。

还有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一定要在拉伸区练习。因为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没有意义也不会再得到进步,而挑战太难的任务,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不可能进入沉浸状态。最后,要获得有效的反馈。就是练习一段时间到底怎么样了,要有专门的人给你指点。


如果不是特别专业的内容,还有个很简单的办法,用手机录像。一个准备考公务员的人在做面试练习时,试着用手机录一下自己面试答辩的情况,就会发现自己某些动作或者语言有不好的习惯,而这些东西如果得不到反馈的话,本身是很难知道的。

把这几招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试一下,比如让孩子练习弹钢琴,先让他弹一遍,看看哪里最容易出问题,然后就专注的练那部分,并且让老师找到错误原因,也就是有效的反馈。不要规定练习时间,而是规定能够把那部分毫无错误的连续弹几遍。这样的练习会很累,但是效果极好。

能够让人深度沉浸练习的关键是难易匹配。比如有一个小姑娘开始跑步,要求自己每天早上跑一小时,她靠着意志力坚持了挺长一段时间,但是几个月后还是中断了。

后来她调整了跑步的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一周不少于4次即可,调整以后她发现可以不用意志力就做这件事,很放松,不像之往每次运动前要下很大决心,跑完之后很累很难受。

主动做和靠意志力做是完全不一样的。做其他事情也一样,比如学英语或者是看书。在规定时长上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量,也就是找到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光想着加大时间急于求成,这样很可能达不到要求而彻底放弃。

我们看一些励志文章都打鸡血似的,告诉自己一定要很拼很努力。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很拼很努力,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很多人是做不到的。许多人都说我想看书,可是真的翻不了几页,就实在看不下去或者是看几眼就困了。

好多家长也发愁,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喜欢看书,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在这里也有一个匹配度的问题。要让兴趣、难度和需求匹配在舒适区的边缘。比如有些不太看书的人问有没有合适的历史书来看,我一般就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这种风格的书。因为这样的书比较好读,比较有趣。基本上坚持看几章之后就能够靠自发的行动力把它读完。

我们在给孩子推荐书籍时也是一样的,不能光挑专家们介绍的非常棒的书。因为有些书虽好但比较晦涩难懂读不下去,这样会让孩子没有兴趣。具体做法是,如果孩子平时根本没有读书的习惯和兴趣,那么找的书一定要比较简单和有点意思,目的是让他不排斥看书,养成翻书的习惯。

如果孩子有一定的阅读基础,那就可以找一些有一定意义而不光是简单的书了。我们在教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找到拉伸区,也就是舒适区的外缘。

这样,孩子做起来没有多大的抵触情绪,再表扬一下他,将来能做得更好。而如果选太难的,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不说,再批评孩子一句: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就完全不想做了。

在对时间的把控上往往也是这样的。比如有相当多的老师处理不好寒暑假。有人会觉得,寒暑假放那么多天,能够做好多事情,学好多东西。实际上,很多人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大量的空余时间。

包括有些孩子在高中时,在高压的情况下学习非常好,每天安排大量的练习和写作业的时间。而上了大学之后,一下子没有了高三的紧张感,也许在刚开学时还比较自律,之后就变得懒散了,甚至宅在宿舍里面打游戏刷视频。

所以在自己成长或者是家长管理孩子时,也要寻找舒适区的边缘。就是说,如果你每天不给自己规划一定量的事情,那么今天很可能浪费掉玩过去。而如果规划的太多,完不成,很快就会自暴自弃。

在这里面没有通用的答案,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匹配度。比如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他在周末给自己定下两天的时间看完一本书是很正常的。而一个特别不喜欢写作的人,则可以试着在一周之内写上一两千字。只要比之前有所突破,就是合适的。

很多人都关心做事或者学习的一个深度问题。大名鼎鼎的胡适,他的英语老师是自学成才的,其英文写作和阅读水平非常之高,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期继续说吧。

欢迎大家留言,写下对书籍的看法或者想听什么类型的书;也可以现在就动手,把链接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读书,更有智慧。
 
👇分享、点赞、在看 顺手三连好运连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蔓延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