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知觉醒8:为啥聪明的人早上从来不玩手机

蔓延咖啡 蔓延读书
2024-12-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设为星标,及时获取推送
点击按钮即可收听

各位好,我们继续介绍《认知觉醒》。查看本期文字内容和更多干货书单,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蔓延读书。

有些人习惯早起玩会儿手机,以前的我也这样。可是每一次点击手机,都会让人产生更强烈的点击欲望,回路不断增强,注意力就陷进去了。

而情绪一旦适应了轻松有趣的状态,便会期待获得更多轻松有趣的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情绪增强回路。这一天才刚开始,注意力和情绪就受到了影响,当面对困难枯燥的工作时,自然而然就很不容易进入状态了。

为什么好多人都说一定要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呢?因为如果早起我们能刻意避开轻松和娱乐的吸引,先去读书锻炼或者做重要的工作,精力就会呈聚合的状态并自动增强。

所以说在一天的开始是不是获得极强的注意力,能不能高效率完成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选择,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的好处就是强迫自己一开始先做重要的事,增强正向的回路。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即使工作或者学习没有完成,也神使鬼差地先拿起手机看看群消息、公众号、朋友圈、抖音等等。


实在没有新鲜事儿了,隔一段时间再打开。就这样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消耗殆尽。甚至有许多人喜欢看一些电影解说,一部电影15分钟就了解完。

遇到稍微长一点的视频,比如二三十分钟的就想直接快进,导致我们的大脑对短小的刺激越来越敏感,越来没有耐性,长期下去,我们没有时间的积累,恐怕会越来越容易废掉。

那说回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之前我们谈到过,做事不要模糊,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跑步写作业还是练钢琴看书,太模糊的目标,比如明天早上我读会儿书,这个目标基本无效。

因为很可能为了骗自己到早上翻一两页书,也觉得是完成了计划。必须清晰的给自己定出来,明天早上几点开始看书,不低于多长时间,或者不少于多少页。我们要想培养自己有效的行动力,必须要有清晰的执行策略才可以。

如果想坚持的更好,那么就把这个策略写出来。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心里想好了和写出来不是一样的吗?实际上这二者区别非常大。写出来之后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有没有完成骗不了自己,而如果只是在大脑中想,往往会刻意的模糊,把事情转化成有利于自己的想法。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个悖论,就是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因为总有耍小聪明的人说,这个事我得看到结果确实有效,对我有利才去做,担心付出没有回报。

可结果是由过程决定的。我们只有去做了,才会对结果起决定作用。而且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会迅速成长。你去教育孩子了或者去开店了,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有新的收获,有经验和教训,和之前预想的有很大不同,会提高自己的层次。

处于高层次的人和处于低层次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态度有天壤之别。比如有人感觉学英语没用,是因为他看不到生活中有需要英语的地方。但是如果你英语学好了,和英语有关的机会就会不断出现在周围。

有人觉得学历没用,是因为他生活在不用学历的阶层和圈子,根本不知道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轨迹能带来多大改变。当你不断学习,成为研究生成为博士的时候,会发现工作与朋友是另一种模样。

一个初中没毕业的人,他绝对不会了解到那些拼命考研的人,将来的工作机会都是什么。所以许多时候我们让自己行动起来,把认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当然行动多少也很重要,比如广告行业就存在着一个阈值效应。广告投放不足不会产生多少效果,要想让群众对广告做出回应,就必须让广告投放量超过阈值。所以我们不要总想付出多少就能相应的得到多少。

就像孩子跑1千米,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得满分,那每天练习的时候不能正好跑1千米,而是要跑1000多米。同样,也不能把跑步时间控制在正好得满分就行了,而是尽量再快一点。

谈到做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儿,叫做知行合一。有太多的人想不通,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其实就在于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这些人阅读了很多有道理的书,收藏了很多有道理的文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但始终不能俯下身子去行动,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可是越这样观望等待,越没效率,而且有时候知道的道理越多,行动力反而越弱,因为总想等着发现更好的道理。

创业上有一条规律,一流的执行力二流的创意,远比一流的创意二流的执行力能得到更好的结果。所以行动往往才是一个人做事成功最重要的一环。

就像有动物请教骆驼如何穿过茫茫的沙漠。骆驼说,喝足水,然后不停的沿着一个方向走,就走出来了。结果其他动物都说骆驼不老实,肯定有什么秘诀或者捷径没说出来,然而实际上就是踏实行动这一条而已。

许多天才型人物,他的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多个并不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产生强关联,这个时候人就变聪明了,技能就高了。

随后再经过无数次的日常应用,这项技能就像长到我们身体里一样,看似很神奇,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已经很平常了。

就像骑自行车,最开始我们看到一个单车能让人平衡的骑着往前走,好像难度不小,但是一旦我们真的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就会发现实在太简单了,甚至能够腾出一只手来打电话。

这个道理很容易让人明白,但是在认知领域就出现了另一种情况,以为认知了就会了。许多人有一种天然的错觉,认为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好像掌握了一个技能。

比如我们学会了一个知识,明白了一个概念,在知道的一瞬间确实提升了认知,甚至有醍醐灌顶之感,但之后为什么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呢?是因为后面缺乏实际的行动。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得到了,然而因为没有行动没有练习,学到的认知是很不稳定的。

我们买书的一瞬间感觉特别棒,好像拥有知识了。我们领悟到一天不看手机也不会有任何损失,头脑一下清醒了。我们知道要改变拖延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行动,觉得好像打通了高效率的任督二脉。

然而几天之后,你发现自己仍然磨磨蹭蹭干事儿,长时间沉浸在玩手机的状态中。因为没有按照得到的知识去刻意练习,没有刺激相关的神经元,所以再好的知识和认知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

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尽量远离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人,更不要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很少能主动做成一件事,因为所有的想法只是在脑海中盘旋。更可怕的是在脑海中盘旋一段时间,就以为自己真的有能力把那件事做成功。

所以我一直建议大家少听成功学讲师的话。在他们嘴中,一年赚个千八百万什么都不算。去创业,有个三五年就上市,做推广,有个三五个月就拿下几千万大单,这完全是脱离现实的。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当改变成为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准后,我们的学习量反而有可能下降。因为嘴上夸夸其谈得再好,懂得道理再多,人没有改变,都相当于没有学。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所以好多时候,少即是多是有道理的。不要想的太多,学的太多,专注于某一点很有必要。有一本书叫做《稀缺》,里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能使人变笨,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一个忧心忡忡的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一个欠外债很多的人容易在辅导孩子时对孩子发火,一个穷人在做选择时,通常会偏向安全的选项,而不是最有前景的选项。我们下期继续说吧。

欢迎大家留言,写下对书籍的看法或者想听什么类型的书;也可以现在就动手,把链接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读书,更有智慧。
 
👇分享、点赞、在看 顺手三连好运连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蔓延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