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1:中国为什么要借那么多钱给富裕的美国?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设为星标,及时获取推送
↑点击按钮即可收听
各位好,我们继续介绍新书,查看本期文字内容和更多干货书单,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蔓延读书。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一课经济学》,顾名思义,本书是用20多节课的形式来分析经济学中盛行的一些谬论,传播和普及经济学知识。
在经济学中,各种谬论非常多,很多时候,普通人甚至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而且不同的学派之间会有不同的观点。
事实上,作者作为奥地利古典经济学派的一员,他的观点也不全对,尤其是过于鼓吹自由市场经济。但整体而言,本书对常见的经济现象分析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值得大家了解一下。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这是他专门为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用最简单的阐述方式向读者逐次解读一些复杂的经济问题背后的真相,以及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会造成什么结果,用浅显的文字取代了高深的经济学数据,为经济学入门提供了非常简单和有效的方式。
在生活当中,尽管很多人知道如何挣钱花钱,但是对经济学却一知半解或者说认知非常错误。
我们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生活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为啥中国借给美国好几万亿美元,中国比美国穷多了,那些钱给中国贫困人口花不好吗,为什么反而借给美国呢?
之后开始抨击政府脑子进水,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这就是对经济学完全不了解造成的错误认知。我们可以就这个话题简单的说几句。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把东西卖到国外,赚的基本都是美元,可是美元在国内不能花,所以政府会把出口企业赚到的美元留在中央银行,按比例换成人民币给企业。
比如某出口企业赚了1亿美元,中央收下后,给企业8亿人民币,企业在国内就能随意花了,而国家就有了1亿美元。有一些国外投资者到中国来投资,带来的也是美元,也需要按比例给换成人民币。
就这样,国家手里的美元越来越多,达到了几万亿。那么,这几万亿美元总不能趴在账面上放着吧,国家可以去国外投资或者买国外的某些产品,可是这些钱花不完,如何让其余的钱发挥作用,用美元赚点钱呢?
那我们就去买美国的国债,你非要理解成是把这些美元借给美国也行,然后我们收他们的利息。而且美国的国债是硬通货,我们不需要了可以卖给其他国家,别的国家也会要的。
比如现在美元涨利息了,就是卖这些债的好时机。总之,并不是中国主动借给美国人钱。明白这些简单的经济学知识,对于我们开拓眼界和理解社会运行还是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经济学,这里的第1堂课讲的是破窗谬论。话说有个小孩拿砖头砸了面包店的玻璃,店主怒气冲冲跑出来时小孩早溜了.
群众们围着橱窗看着破碎的玻璃,不一会儿有些人开始安慰店主说,玻璃碎了很可惜,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原理是这样的,玻璃碎了,你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
换一个新的橱窗需要250块钱,这笔钱虽然不算少,但是如果玻璃永远不碎,做玻璃生意的人靠什么生活呢?
玻璃破了,玻璃店多收入了250块钱,然后玻璃店的老板会拿着这笔钱,去别的商家消费,别的商家赚了钱,又继续到其他地方消费,所以这么一分析,橱窗玻璃破了,就能够提供一笔资金给很多商家,所以说打碎玻璃是利大于弊的。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我们从经济学角度仔细思考一下。面包店老板需要花250块钱买玻璃,但是他这250块钱可能原本是打算做一套西装的。
如果玻璃不破,店主本身是拥有一面橱窗和250块钱的,现在只剩下橱窗了。或者说本来他可以同时拥有橱窗和一套高级西装。如果他用250块钱做了西装,西装店老板就赚到了250块钱,这个老板能够到各个商店去消费。
简单来说,玻璃店主的这单生意,不过是从做西装的裁缝店主那里转移来的,整个过程没有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新收入。
不懂经济学的人,以为看到玻璃碎了,玻璃店有了收入。可是他们没有想过这笔钱本来是会给服装店的,他们也没机会看到那套被做出来的西装了,因为永远做不出来了,钱已经被挪用到镶玻璃上了。
就像以前有人随地扔垃圾,然后说正是因为我随地扔垃圾,清洁工才不会失业,我扔垃圾是为了保住清洁工的饭碗。
但是他却没有想过,如果不扔垃圾,少雇佣了清洁工,这个工人可以到其他地方挣钱。而且财政上少支出了清洁工的费用,就可以把这笔钱投资到别处.
比如在拐角黑暗处安一盏路灯,而这一过程,就需要更多的做路灯的工人,那面少用清洁工人了,这里却多用了。
与此类似的,在国际上,有人鼓吹战祸之福,说打仗不全是坏事。这些人认为战争之后需要重建,所以每个人都有工作的机会和赚钱的机会,毕竟百废待兴,需要太多东西了,但是这种需要并不是我们本身的需求。
因为真正满足人的需求是别人主动需要这东西而且有钱给,这种情况下人们才有的钱赚。我们看看战乱的那些国家都是很穷的,他们不需要更好的衣服更好的食品吗?需要。但是没有相对的购买力。
国家和个人唯一有点钱,还只能被迫用于最基本的生存。那有人可能说了,国家多印钱不就行了吗?说这话的人可能对通货膨胀完全没有了解,也就是印的钱越多,金钱就越贬值。
比如现在国家给每个人多发10倍的钱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涨了10倍的价格,房价从一平米1万变成了10万。每个人的钱都多了,东西数量还是固定的,自然就会涨价了。
所以说战乱需要大兴土木,能够带动基建行业,其问题出在这样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比如衣服、电子产品的人力和生产能力就会随之减小了。
没有房子的人,他们虽然盖了房子让建筑工人赚钱了,可是他们用于购买其他产品的支付能力就随之缩水了。简单的说,是战争改变了人们的努力方向,打破了各行各业的平衡,改变了工业的结构。
战后人们的购买方向只能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用于解决生存问题。而一些娱乐、高端的行业绝对是发展不起来的。
当然了,生活环境变差确实会激发人们更加努力的工作,但这并不表示财务损失对失去财务的人有利,因为没有人会为了激发斗志而刻意的烧毁自家的房子。
有人可能举例说,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在二战之后发展那么快速呢?因为他们有战后优势,老旧工厂在战时被完全摧毁就更换了最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生产效率变高了。
那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世界上其他国家完全可以立即拆除老旧设备,使用新设备,不就消除了日本德国的领先优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道理很简单,厂房设备都有最适当的折旧率,有最佳的更新年限。只有在厂房和设备特别老化,需要拆除时,正好有炸弹落下来,帮忙拆毁了现有的厂房和设施,才对当事人有利.
不然人家的设备还能用好几年,你给人家炸没了,再重新花一份钱,人家就多损失了一份钱。
之后我们要说的是公共投入与税收。生活当中,人们总是对政府投资抱有更大的希望。哪个行业不景气了,希望靠政府投资和补贴去拉动经济;出现失业问题了,希望政府投资和各种补助。
但问题出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政府本身是没有钱的,它需要靠税收才有钱。政府也不能无限的积累债务,因为都是需要还的。简单的说,就是政府的所有投资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买单。
政府每花一块钱都必须通过征税来弥补。我们不要总希望政府对各方面进行投资,必须要有一个度,因为投资的钱实际上就是我们纳税的钱。
至于为什么政府不能凭空多印钱,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确实,一定数额的公共开支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修建桥梁、隧道、建学校、警察局、消防队。
但是如果政府刻意加大投入的话,弊端是很大的。我们下期继续说吧。
欢迎大家留言,写下对书籍的看法或者想听什么类型的书;也可以现在就动手,把链接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读书,更有智慧。
👇分享、点赞、在看 顺手三连好运连连👇